五程序循环课堂学习法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1-07-31
这是根据陕西文峰中学杨新民老师实验并总结的“五程序循环教学法”而设计的。运用这种学习指导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关键环节。以前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学习没有目的,没有信心,始终处于消极状态,学习后很少得到成功的愉快。鉴于上述现象,指导预习时,对每节授课教材拟出预习提纲,这些提纲即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又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环境相结合,使学生主动地在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带着问题去预习,带着知识去实践。例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这节教材时,试拟了如下预习提纲:(1)什么叫光源?在你的生活中找出几种光源,并说明光有哪些效应。(2)光是有能量的,说出你所列举光源的能量转化关系。(3)你的生活中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哪些方面又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性?(4)什么是物体的影,什么情况下出现本影与半影?本影区的大小与光源发光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能设法消除本影吗?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自然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即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又使课堂听讲变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
在预习中要求学生人人做到三读:一是通读所学内容,做到大概了解;二是结合问题或提纲要求精读;三是研究重点和难点,并适当做笔记,以便在讨论、听讲时重点注意。2.课堂讨论。每节课中先安排 10 分钟讨论时间,让学生带着课前的预习知识和预习问题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为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要求学生讨论时要做到“两答一议”。两答:回答预习提纲上的问题,让对方试听后进行补充;回答周围同学提出的新问题。一议:与周围同学议论,研讨疑难。这样,可以消除由于自尊性和自卑性对学习造成的不良影响,消除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使学生的成绩得到大面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同时,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讨论情况,督促后进生的预习、讨论,解答部分学生的疑问。3.教师精讲。课堂安排20分钟的教师讲授时间,并要求:语言精炼,抓住关键,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听讲时,即要注意听那些自己基本弄懂的却与自己的见解不完全相同的内容,又要专心听比较疑难的问题及研究问题的方法。接受能力弱而注意力又不集中的学生,要主动地多回答问题,同时要注意教材的重要知识、重点知识以及教材难点,有明确的认识目标。对课堂演示实验不仅要观察实验的静态现象,还要观察到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例如:演示光的全反射现象时,不要一开始就同时观察入射角不同的几条光线,而是用一束光线,逐渐改变它的入射角,就可以看到折射光的方向逐渐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同时也能观察到折射光和反射光的变化,当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反射光线最强。4.解疑补漏。经过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教师讲解三程序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了认知目标,但此时,还会出现智力迟钝的学生仍有不解之疑,智力发达的学生也会提出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新问题。为此,课堂安排10分钟,让学生进一步相互讨论,提出疑问,教师慎重而准确地进行解答。解答问题方法要灵活,可以是教师讲解,师生对话,学生讨论等,也可以采用“不教之教”法,有意回避问题,让学生独立钻研问题。问题解决之后,针对教材的基本概念、规律及重点、难点,可在教材的练习或习题以及参考资料上选一些题,让学生讨论或独立解答,这样既深化所学知识,也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5.布置作业。(1)安排下节教材的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将是学习下节教材的导火索,直接影响着新知识的接受效果。因此,要精心编写预习提纲。同时,要对预习提纲做简单的提示,给学生造成“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2)布置书面作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布置书面作业时,要引导学生纠正上节课作业中的问题,以防后患。小实验要写出实验报告,小制作要写出“说明文”。
在预习中要求学生人人做到三读:一是通读所学内容,做到大概了解;二是结合问题或提纲要求精读;三是研究重点和难点,并适当做笔记,以便在讨论、听讲时重点注意。2.课堂讨论。每节课中先安排 10 分钟讨论时间,让学生带着课前的预习知识和预习问题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为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要求学生讨论时要做到“两答一议”。两答:回答预习提纲上的问题,让对方试听后进行补充;回答周围同学提出的新问题。一议:与周围同学议论,研讨疑难。这样,可以消除由于自尊性和自卑性对学习造成的不良影响,消除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使学生的成绩得到大面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同时,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讨论情况,督促后进生的预习、讨论,解答部分学生的疑问。3.教师精讲。课堂安排20分钟的教师讲授时间,并要求:语言精炼,抓住关键,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听讲时,即要注意听那些自己基本弄懂的却与自己的见解不完全相同的内容,又要专心听比较疑难的问题及研究问题的方法。接受能力弱而注意力又不集中的学生,要主动地多回答问题,同时要注意教材的重要知识、重点知识以及教材难点,有明确的认识目标。对课堂演示实验不仅要观察实验的静态现象,还要观察到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例如:演示光的全反射现象时,不要一开始就同时观察入射角不同的几条光线,而是用一束光线,逐渐改变它的入射角,就可以看到折射光的方向逐渐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同时也能观察到折射光和反射光的变化,当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反射光线最强。4.解疑补漏。经过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教师讲解三程序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了认知目标,但此时,还会出现智力迟钝的学生仍有不解之疑,智力发达的学生也会提出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新问题。为此,课堂安排10分钟,让学生进一步相互讨论,提出疑问,教师慎重而准确地进行解答。解答问题方法要灵活,可以是教师讲解,师生对话,学生讨论等,也可以采用“不教之教”法,有意回避问题,让学生独立钻研问题。问题解决之后,针对教材的基本概念、规律及重点、难点,可在教材的练习或习题以及参考资料上选一些题,让学生讨论或独立解答,这样既深化所学知识,也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5.布置作业。(1)安排下节教材的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将是学习下节教材的导火索,直接影响着新知识的接受效果。因此,要精心编写预习提纲。同时,要对预习提纲做简单的提示,给学生造成“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2)布置书面作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布置书面作业时,要引导学生纠正上节课作业中的问题,以防后患。小实验要写出实验报告,小制作要写出“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