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复习法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1-08-09
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结构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地理与其他学科不同,除了文字系统以外尤其要重视“图像系统”的复习。这是因为这些图像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复习这些图像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外它们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直接成为考试的题目。地理复习中的读图一般包括看图、析图、绘图、默图等主要环节。1、看图看图是读图的第一步。为了正确读图,首先就要正确观察图像。(1)要排除看图的“障碍”。看图时,往往由于一、两个关键点没有搞懂,而发生“卡壳”现象。因此,要及时排除“障碍”,看懂图像。如:有的学生在读“城市工业布局图”时,觉得很困难。原来,其中有一个关键:对风向玫瑰图是否看得懂,如果看得懂,对风向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就容易理解了。(2)要考虑看图的有序性。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高中地理下册有一幅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图,此图内容丰富。
在复习中,要分步观察。第一步:看石油的地理分布是否均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第二步:看世界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与国家?第三步看哪些地区属于石油输出区,哪些国家是石油输入国家?第四步:看有哪些重要的输油路线?途经哪些主要的边缘海、海湾、海峡、港口、运河、岛屿等等?通过这样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还比如看水系图一般循着上游、中游、下游的顺序。看洋流模式图,通常先看热带、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后看极地、副极地海区的洋流。然而,看图顺序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有时根据需要及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变通。如看我国山脉分布图,可以按几组走向确定看图顺序,也可以按我国的方位依次看下来。但无论怎么看图,总要有一定的“序”。(3)要变换看图的角度。看图一般总要进行几遍,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细的。然而,反复看图,不能老是从原来的角度机械地重复看图,而要适当变换看图的角度。这样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比如,在一张世界政区图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复习关于地理位置方面的知识,沿着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有特殊意义的“线”,去找一找这些线经过了哪些主要国家。
这种变换角度的观察,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除此之外,还可以沿着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的路线,看地震、火山分布的国家与地区;沿着北半球的中纬度带由东向西找出煤炭分布国,等等。(4)要注意看图的整体性。在看区域地图时,不能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例如,看中国铁路分布图,要沿线观察途经哪些地形区、主要河流、省市、矿产地、农业基地等等。看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要顾及它的“左邻右舍”的相对位置。这样整体性看图,有助于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正确观念。2、析图所谓析图,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如若说看图是为了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话,那末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1)析图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一般有这样两类问题,一类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比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分布面积小并呈狭长条带状,这是什么原因呢?另一类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分析其原因。
比如,在“世界自然带”图上可以看到赤道经过的地方大多是热带雨林,为什么东非却出现草原甚至荒漠?这样的问题提得越多,学生思维越活跃,析图越深刻。(2)析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事过境迁”,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题就不知所措。因此,应注意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基本原理)应万变(图型)。比如在图上对亚洲的西南季风形成的原理剖析透彻了,那么很自然对澳大利亚的西北季风的形成也能作出正确解释。(3)析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在分析初中地理的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高中地理知识有关,应该用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统帅”初中地理知识。如“澳大利亚”一节中的“自流井成因”的示意图,与高中地理承压水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在分析高中地理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初中地理知识有关,应将初中地理知识作为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
如高中地理第二章在阐述地面状况对气流影响时,设置了一幅“迎风坡和背风坡对气流影响示意图”,分析时可联系初中区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台湾东北部山地的迎风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山地的迎风坡等等。这样多方位的联系分析,能够使学生瞻前顾后,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引导学生将散落在若干章节中的相关插图集中起来,把图和与图有关的知识灵活地组合在一起,是很有效的读图方法。(4)析图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在析图过程中,要切忌用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比如,澳大利亚西部的气候类型“谱”不同于其它大陆,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南北两侧均为热带草原气候,整个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如果学生把一般的气候分布规律推广、套用到澳大利亚,就会发生错误。3、绘图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而在复习中往往被忽略。它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
(1)彩描:这是一种简便的方法,即利用课本插图与空白的暗射图,用彩色笔构描所要复习的地理事物。彩描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彩描要突出重点、目的明确。一张图不能点、线、面兼施,描得“琳琅满目”而要有所侧重。②彩描要运用各种线条、颜色与表达方式。不同性质的地理界限可采用粗细不同的线条。颜色无论是点、线、面均应根据地理事物的类别加以区别。在彩描区域范围时,还要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有的可以打“点”子,有的可以划斜线等等,这样也能达到预定效果,并能够节省涂大片彩色的时间。③彩描要配以适当的注记。
如这个“点”是“东京”,这条“线”是京广线,这片“面”(区域)是黄土高原,要用文字注一下。(2)画简图:这是复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把地理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简图,或把繁杂的地图进行简化、缩略,以突出某一要素、某一区域、某一问题。地理简图的设计,须注意:①简图轮廓要尽可能地简便,最好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以降低作图难度,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②一张图中内容不宜过多、过繁,要突出主要的地理事象,并以这些“事象”作为记忆的基点,然后联系更多的知识内容。③一张图中有时可以同时包含几种地理要素(如地形、河流、气候、矿产、城市等),来加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但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各种地理要素按适当的顺序逐次出现,使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4、默图默图就是对图示的重要信息的记忆,因而也可以称作“记图”。对于图上的信息,不加分析,不分主次,一概去记,是不足取的。然而读图时什么都不记,也是不行的。事实证明:利用图像进行记忆,印象深刻,易形成空间观念,到考试或需要回忆时,眼前似乎就会浮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图像。这种现象也可称为“心理图像的复现”。默图包括:①默绘,如不看课本、图册,自己绘出“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地形结构;②默记,即试图回忆,如面对一张不加注记的全国铁路网图,回忆这个点是什么城市,那条线是什么铁路;③默填,即利用空白的暗射图,自行填图。
在复习中,要分步观察。第一步:看石油的地理分布是否均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第二步:看世界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与国家?第三步看哪些地区属于石油输出区,哪些国家是石油输入国家?第四步:看有哪些重要的输油路线?途经哪些主要的边缘海、海湾、海峡、港口、运河、岛屿等等?通过这样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还比如看水系图一般循着上游、中游、下游的顺序。看洋流模式图,通常先看热带、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后看极地、副极地海区的洋流。然而,看图顺序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有时根据需要及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变通。如看我国山脉分布图,可以按几组走向确定看图顺序,也可以按我国的方位依次看下来。但无论怎么看图,总要有一定的“序”。(3)要变换看图的角度。看图一般总要进行几遍,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细的。然而,反复看图,不能老是从原来的角度机械地重复看图,而要适当变换看图的角度。这样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比如,在一张世界政区图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复习关于地理位置方面的知识,沿着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有特殊意义的“线”,去找一找这些线经过了哪些主要国家。
这种变换角度的观察,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除此之外,还可以沿着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的路线,看地震、火山分布的国家与地区;沿着北半球的中纬度带由东向西找出煤炭分布国,等等。(4)要注意看图的整体性。在看区域地图时,不能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例如,看中国铁路分布图,要沿线观察途经哪些地形区、主要河流、省市、矿产地、农业基地等等。看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要顾及它的“左邻右舍”的相对位置。这样整体性看图,有助于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正确观念。2、析图所谓析图,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如若说看图是为了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话,那末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1)析图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一般有这样两类问题,一类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比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分布面积小并呈狭长条带状,这是什么原因呢?另一类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分析其原因。
比如,在“世界自然带”图上可以看到赤道经过的地方大多是热带雨林,为什么东非却出现草原甚至荒漠?这样的问题提得越多,学生思维越活跃,析图越深刻。(2)析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事过境迁”,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题就不知所措。因此,应注意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基本原理)应万变(图型)。比如在图上对亚洲的西南季风形成的原理剖析透彻了,那么很自然对澳大利亚的西北季风的形成也能作出正确解释。(3)析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在分析初中地理的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高中地理知识有关,应该用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统帅”初中地理知识。如“澳大利亚”一节中的“自流井成因”的示意图,与高中地理承压水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在分析高中地理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初中地理知识有关,应将初中地理知识作为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
如高中地理第二章在阐述地面状况对气流影响时,设置了一幅“迎风坡和背风坡对气流影响示意图”,分析时可联系初中区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台湾东北部山地的迎风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山地的迎风坡等等。这样多方位的联系分析,能够使学生瞻前顾后,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引导学生将散落在若干章节中的相关插图集中起来,把图和与图有关的知识灵活地组合在一起,是很有效的读图方法。(4)析图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在析图过程中,要切忌用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比如,澳大利亚西部的气候类型“谱”不同于其它大陆,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南北两侧均为热带草原气候,整个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如果学生把一般的气候分布规律推广、套用到澳大利亚,就会发生错误。3、绘图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而在复习中往往被忽略。它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
(1)彩描:这是一种简便的方法,即利用课本插图与空白的暗射图,用彩色笔构描所要复习的地理事物。彩描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彩描要突出重点、目的明确。一张图不能点、线、面兼施,描得“琳琅满目”而要有所侧重。②彩描要运用各种线条、颜色与表达方式。不同性质的地理界限可采用粗细不同的线条。颜色无论是点、线、面均应根据地理事物的类别加以区别。在彩描区域范围时,还要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有的可以打“点”子,有的可以划斜线等等,这样也能达到预定效果,并能够节省涂大片彩色的时间。③彩描要配以适当的注记。
如这个“点”是“东京”,这条“线”是京广线,这片“面”(区域)是黄土高原,要用文字注一下。(2)画简图:这是复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把地理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简图,或把繁杂的地图进行简化、缩略,以突出某一要素、某一区域、某一问题。地理简图的设计,须注意:①简图轮廓要尽可能地简便,最好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以降低作图难度,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②一张图中内容不宜过多、过繁,要突出主要的地理事象,并以这些“事象”作为记忆的基点,然后联系更多的知识内容。③一张图中有时可以同时包含几种地理要素(如地形、河流、气候、矿产、城市等),来加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但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各种地理要素按适当的顺序逐次出现,使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4、默图默图就是对图示的重要信息的记忆,因而也可以称作“记图”。对于图上的信息,不加分析,不分主次,一概去记,是不足取的。然而读图时什么都不记,也是不行的。事实证明:利用图像进行记忆,印象深刻,易形成空间观念,到考试或需要回忆时,眼前似乎就会浮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图像。这种现象也可称为“心理图像的复现”。默图包括:①默绘,如不看课本、图册,自己绘出“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地形结构;②默记,即试图回忆,如面对一张不加注记的全国铁路网图,回忆这个点是什么城市,那条线是什么铁路;③默填,即利用空白的暗射图,自行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