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纪实:走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之路(2)
来源:教师资讯发布时间:2011-10-15
现下,不少初中陷入了苦教、苦学、死拼硬打的应试困局中。许衡中学作为一所学校,想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想实施素质教育,但升学成绩不理想也难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怎样做到“砍柴”与“磨刀”两不耽误,走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之路?
“当今的教育大环境还没有改变,社会对好学校的标准往往只看教学成绩。作为一所学校,想单枪匹马地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不大可能,最现实的是提高效率。效率提高后,教师、学生的负担都轻了,我们就可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追寻我们理想的教育。”张璧宏说。
靠增加负担来换成绩不是素质教育,学生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许衡中学从成立起,就给教师定下了六条规矩,其中包括:自习课不允许教师进班讲课;按时下课和放学,不允许拖堂;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不许加班加点给学生集体补课;每天留作业不能超过学校规定的作业量等。刚开始,教师们普遍不理解:“我们义务补课有什么错?学校不要教学质量靠什么生存?”得到的解释是,学生在教师的看管下陷入题海,不仅有损身心健康,而且最终会丧失学习兴趣和能力;教师靠大量简单劳动提高成绩,会陷入不学习不研究的平庸,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会慢慢退化。所以,学校安排一名教师看几个班的自习,限制教师利用自习讲课;学校把下午第四节课统一为第二课堂活动,让教师无法延长讲课时间。
当别人为高升学率把学生“投入”题海时,许衡中学却用制度框定: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每天的作业总量不能超过1个半小时,其他学科教学任务当堂完成,不留课外作业。教师如果超量布置作业,学生可以拒绝做并向学校举报。教师有违规定增加学生负担的,被视为教学事故,发现就要受罚。学校采用的“学案导学”教法也为这个规定的执行提供了保障:通过印刷学案和要求教师“全批全改”控制死了作业量。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教学效率,而指挥棒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许衡中学从一种困局中突围,他们遵循了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成长的规律,走正道,不逾矩,不作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效果。
靠管理激发教师工作活力
在定下诸多规矩的同时,许衡中学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学校不实行坐班制,年龄超过50岁的教师,除了按时上课外,可以去活动室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去操场散步。像52岁的王翠老师,连续几年担任班主任和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学校允许她每天可以晚来一个小时。
对怀孕教师,除了减少工作量,还尽量让她们多休息。
许衡中学一般不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听课笔记。吸取有的学校管理中教师抄、补教案的教训,学校不硬性要求教师必须写多少教案,而是要求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使大家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工作靠纪律,更靠自觉性和积极性。如果仅靠一些僵化的制度管理教师,就不能使教师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为了保证备课质量,实行“集体说课,分散备课,网络管理”的集体备课制度。通过这些环节,既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又确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开设重点班一直是各学校提高升学率的常用手段。而许衡中学从建校起,就一直坚持平行分班,所有教师按照大循环方式任课。“因为那样不仅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也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学生均衡地平行分班后,学校把经验、精力和实绩不同的老中青教师搭伴配备。平行的教师组合面临着公平的竞争,没有人愿拉同组的后腿,没有人不全力投入。这样的氛围尤其给年轻人创造了快速成熟的条件,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经过两三年的磨炼,就成为了中坚。张校长说,“如果分了重点班,谁敢让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担纲?那他们又怎么能在短时间内成长成熟起来?”
张璧宏是带着一个美丽的梦想来做校长的,那就是:学生都能变得聪明伶俐,教师都能教得轻松自如,学校能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乐园。现在,通过他和同事们的努力,梦想正一步步接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