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是怎样炼成的--成长环境与条件综述

来源:学友上传发布时间:2012-01-11

  今年高考成绩揭晓,原来默默无闻的两名中学生康静、朱师达,一夜之间成了“名人”:他们分别摘取了湖北省今年高考文、理科“状元”。

  高考制度恢复28年来,湖北省高考“状元”不少于几十人,上北大、清华的高分考生,更是数以千计。那么,面对高考这根独木桥,如何把理想变为现实?如何才能打开成功之门?高考“状元”是怎样炼成的呢?

  近日,记者采访了华师一附中、武汉外校、省实验中学、襄樊四中、黄冈中学等校,相关人士就“状元”的成长环境、条件等进行了分析。

  综合条件是成功的关键

  单兵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每个“状元”背后都有一个支撑体系

  “单兵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每个状元背后都有一个支撑体系。”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国卫长期研究高分考生的成功规律。他说,表面上看,高考是考生之间的单兵较量,实质上是每名考生背后的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等综合因素的竞争。

  根据刘国卫多年调查分析,能考上北大、清华的高分考生们,都有以下共性:

  从学校看,高分考生多集中在省、市重点高中。这些学校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师资、生源、学风、眼界等,早已与一般学校不在一个层面上,高分考生群几乎被这些学校垄断。如华师一附中,一直注意保持教师队伍的一流水准,出国考察、攻读学位的教师占很大比重。

  从学科看,偏科必走麦城,门门拔尖,才会获得高分。武汉外校连续三年产生高考“状元”,秘诀之一就是抓平衡。近年来,该校以住房、高薪等手段,从外地挖来一批骨干教师,在文科班配最优秀的数学老师,在理科班配最优秀的语文老师。这样一来,有效地强化了学生们的弱项,高考总分也见涨。今年高考,全省文科“状元”、武汉市理科“状元”均出自该校。

  是否应参加竞赛培训

  高分考生都受益于竞赛班,少数是为争奖牌,多数是为得高分

  朱师达摘走今年湖北理科“状元”后,襄樊四中的校长舒超时接到黄冈中学校长陈鼎常的电话:“老舒,老实坦白,你们的状元是不是受过竞赛训练?”

  舒超时直言相告:“你是专家,如果不接受竞赛训练,孩子能考这高分吗?”

  黄冈中学奥赛生物教练童金元对记者说,教师成功与否,要看他是否最大限度挖掘出学生的潜力。黄冈中学这些年来一直猛攻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夺得9枚奖牌,获奖学生直接保送北大、清华,开辟了偏才学生绕过高考,直接上重点大学的路子。

  省实验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处主任蔡大志说,学生参加竞赛培训是必要的,该校就提倡学生“至少要上一门竞赛课,最多只上一门竞赛课”。从这些年看,高分考生全部经过竞赛强化训练。但是,也不能在竞赛上消耗太多时间和精力,以免影响其他课程的正常学习。

  华师一附中资深数学教师张传江,是竞赛培训的实践者,他带的班上35名计划内考生,都参加了校内竞赛班,结果5人考上北大、清华,5人考上人大、北外,15人考上武大、华中科大,其余的也都上了一类大学。他认为,光靠大纲规定的常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肯定达不到顶尖要求,参加高考会吃亏。

  武汉外校10余名省、市高考“状元”全都是竞赛班的受益者。该校教务处负责人周本强说,开办竞赛班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让他们高考时得到更高的分数,而不是让学生孤注一掷去冲奖牌,那样风险太大。

  专家称,不经过竞赛训练而进入高分层的学生,即使有也是例外。

  家长言传身教很重要

  家长要给孩子树榜样、留空间,营造一个清静的环境

  采访中,许多相关人士都提到,“状元”和高分考生多出自一般家庭,条件太好或太差的家庭,都不利于孩子学习、成才。

  从家庭环境看,几乎所有的拔尖考生都出自平常之家。襄樊四中先后产生4名高考“状元”,家庭环境都较清苦:1991年理科“状元”史强的父母是铁路职工;1997年理科“状元”梁一凡,出自工人家庭;2001年文科“状元”王林丽来自农村;今年理科“状元”朱师达,父亲则是一名医生。相反,家庭富足或者有吸毒、赌博恶习的家庭,很少产生“状元”,原因是这些家庭容易让孩子分神,消磨他们的意志。

更多精彩文章

  • 家庭环境对学习有影响吗?
  • 杭州2006高考文科状元复习的三大策略
  • 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如何保持?
  • 考前最能帮助你的人是谁?
  • 高分“宅女”考生:学习不随大流
  • 美国高考状元谈英语学习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