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时事政治热点分析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7-06-21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
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
材料一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本届政府紧紧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创新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针对群众期盼优化公共服务。这些既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1)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政府是怎样实施这一战略举措的?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政府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深化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系统优化原理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政府三管齐下,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有效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府创新深化改革监管机制,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2)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这一战略举措的经济意义。
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降低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精准调控;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二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我们没有搞“强刺激”,而是把推进“放管服”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工具,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有了“放管服”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才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有力支撑了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比较充分的就业,才有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发展,也带动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情,存在放权不到位、监管缺失疏漏等问题,公共服务还有不少薄弱环节,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有很大空间。必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并与“双创”和发展新经济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改革成效要看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时间压缩多少、项目审批提速多少、群众办事方便多少,而且要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不能用模糊不清的概念。
(1)结合材料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怎样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积极履行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监督,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政府公信力。
(2)结合材料用哲学生活知识分析“改革成效要看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时间压缩多少、项目审批提速多少、群众办事方便多少,而且要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不能用模糊不清的概念”观点的科学性。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改革成效怎样最终要用实践检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成效最终要看是否符合群众利益;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要符合客观。改革指标要量化,要符合实际。
材料三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深刻变革。各级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相忍为国、让利于民,计利当计天下利,以政府减权限权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挥。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工匠精神,抓好“放管服”改革实施,严格责任落实,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结合材料三 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深化“放管服”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要求,为实现国家富强,各级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相忍为国。为实现社会和谐,各级政府要让利于民。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各级政府人员在改革中要依法办事,发扬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增进人民福祉。
二、南海问题
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主张和立场
①南海主权归我,不容置疑:南海主权归我,这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也是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协商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前提。在不同场合和条件下,中国政府反复重申: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我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绝不允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和采取任何方式加以侵犯。
②主权平等,和平共处:在解决南海问题时,相关国家主权平等、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建立相互信任、进行和平谈判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国政府在解决南海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一切国际关系准则,只有在各国主权得到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得到遵循。”
③寻求合作支点,求同存异: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既有和平谈判的基础,又有彼此观点上的差异。南海周边国家都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避免使用武力,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的立场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新形势下,中国适时地提出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基本政策:扩大交往,加深传统友谊;相互尊重,世代睦邻友好;互利互惠,促进共同发展;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团结合作,创造美好的未来。
④搁置争议,和平解决争端:在南海岛礁的争议中,由于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在国家利益、认知程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在协调相互关系和解决南海争端中发生矛盾和纠纷是不可避免的。而主张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正是中国对南海周边国家之间和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之间的矛盾所做出的明智选择。
南海问题所包含的政治知识
①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②国际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从内容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以及国家的荣誉和利益等。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权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③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我国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不搞扩张。
中国处理南海问题展现出的外交政策
①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明确表态维护南海主权,主张通过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与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一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
②主张“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③“同东盟国家协商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表明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关系基本准则。
④我国处理南海问题的做法,表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考向预测
1.菲律宾上演南海仲裁闹剧,我国政府适时公布《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
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这样做的理由。
2.白皮书内容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
3.根据白皮书内容,说明菲律宾单方面提请的南海仲裁案,必将是场闹剧。
4.中国坚决捍卫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从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出发,中国保持高度克制,坚持和平解决中菲南海有关争议,并为此作出不懈努力。在此过程中,中国和菲律宾达成一些重要共识,包括: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南海有关争议;在有关争议问题上保持克制,不采取可能导致事态扩大化的行动;坚持推动海上务实合作和共同开发;不使有关争议影响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和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
中国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坚定维护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同时,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坚持通过规则机制管控分歧,坚持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致力于同地区国家一道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
结合材料,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我国的主张。
参考答案:
1.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公布白皮书是我国政府捍卫主权的表现;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白皮书的内容及有关措施,有利于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南海问题,正确行使权力,积极履行义务,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彰显了负责的大国形象。
2.①“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坚持和平解决中菲南海有关争议” ,“中国不承认、不接受该裁决,反对且不接受任何以仲裁裁决为基础的主张和行动”等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②“中国坚决捍卫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从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出发,中国保持高度克制,坚持和平解决中菲南海有关争议,并为此作出不懈努力”,“中国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等充分体现了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中国坚定维护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同时,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坚持通过规则机制管控分歧,坚持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致力于同地区国家一道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也体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3.菲律宾单方面提请南海仲裁,违反国际法;所谓的仲裁庭不被国际社会认可;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具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菲律宾做法侵犯了我国主权、独立权、管辖权,没有履行主权国家的义务;菲律宾做法不符时代主题,背离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中国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4.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②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主权问题上中非是根本对立的。③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南海发展上中非存在共同利益,需要务实合作和共同开发,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同地区国家一道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三、弘扬工匠精神
【背景材料】
2016年3月29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经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委员会审定,质检总局核报国务院同意,授予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等9家组织以及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高级技师高凤林第二届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是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于2012年由质检总局申请、国务院批准设立,评选周期为两年。第二届中国质量奖由质检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农业部、科技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共同组成评选表彰委员会,组织开展评选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大会并表示,要认真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质量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获奖者为榜样,狠抓质量,争先创优,大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为建设质量强国贡献力量。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质量。因此,要大力弘扬质量文化,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
2.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实行正确的经营战略。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群众关切,着力改善质量供给,深入开展制造业、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努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3.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
4.企业要树立服务意识,履行社会责任。要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质量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争先创优,大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为建设质量强国贡献力量。
5.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做到以质取胜。第一届质量奖颁奖大会得奖后,华为高层提出“以质取胜”的目标,企业想要拿到世界的通行证,在高端品牌市场站住脚,必须跟国际标准接轨。在未来,企业在竞争力上唯有走高端品牌,走高质量道路。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政府职能。组织经济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坚持改革创新,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强化监督管理,维护群众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
2.政府的宗旨和原则。世界已经进入质量时代。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加快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加快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这是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3.国际竞争的实质的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尤其要重视以质量提升来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充分运用了质量基础标准的引领作用,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具有能动作作用,要树立正确意识。众所周知,产品质量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员工的质量意识。人的意识引领行为,人的行为决定工作质量,也就决定了产品质量。因此要树立质量意识,改变不良习惯。
2.实践出真知。中国海洋石油981平台投产以来,经过不断实践,逐步探索出一套以质量管理为主线、覆盖生产运营全过程的综合管理体系,创造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质量领域的优秀标杆。这是重视实践作用的结果。
3.辩证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评比中国质量奖,旨在表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质量领先、技术创新、品牌优秀、效益突出的组织和对促进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这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树立创新意识。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5.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评选工作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组织实施,下设质量奖和提名奖,旨在表彰国内质量领先、技术创新、品牌优秀、效益突出的组织和对促进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正确的价值取向。
【跟踪试题】
1.大会强调,全面加强质量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全社会质量创新活力,助力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始终严格质量监管,健全法规制度,创新监管手段,推动质量共治,严守质量安全底线。根据材料,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竞争优势,需要
①靠树立品牌形象②靠企业科技进步③靠翻新产品花样④靠产品适销对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2.会议强调,要大力弘扬质量文化,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重视商品质量的经济依据是
A.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密不可分
C.重视使用价值有利于商品价值的实现D.重视商品质量就能提高经济效益
3.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群众关切,着力改善质量供给,深入开展制造业、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努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上述材料对企业的启示,最重要的是
A.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B.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C.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D.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4.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材料警示市场主体要
A.承担社会责任,不以营利为目的B.以市场为导向,努力调整经济结构
C.坚持诚信经营,遵守法律和道德D.转变发展方式,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5.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质量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争先创优,大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为建设质量强国贡献力量。建设质量强国需要
①国家加大对造假、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②企业经营者遵循诚实信用原则③消费者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④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第一届中国质量颁奖大会得奖后,华为企业高层提出“以质取胜”的目标,认为企业想要拿到世界的通行证,在高端品牌市场站住脚,必须跟国际标准接轨。在未来,企业在竞争力上唯有走高端品牌,走高质量道路。企业跟国际标准接轨应
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②扩大投资规模,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④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争取更多的企业利润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①④
7.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加快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加快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从政府角度来看,这表明
①我国政府是公民的政府 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各级行政机关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④我国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尤其要重视以质量提升来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充分运用好质量基础标准的引领作用,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是我国政府行使
A.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D.加强社会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9.众所周知,产品质量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员工的质量意识。人的意识引领行为,人的行为决定工作质量,也就决定了产品质量。因此要树立质量意识,改变不良习惯。这说明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10.中国海洋石油981平台投产以来,经过不断实践,逐步探索出一套以质量管理为主线、覆盖生产运营全过程的综合管理体系,创造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质量领域的优秀标杆。这表明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无限的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评比中国质量奖,旨在表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质量领先、技术创新、品牌优秀、效益突出的组织和对促进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这启示我们
A.创造性思维可以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B.逆向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C.要树立创新意识,革故鼎新D.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2.会议强调,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从哲学上材料说明
①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意识对物质起促进作用④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13.中国质量评选工作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组织实施,下设质量奖和提名奖,旨在表彰国内质量领先、技术创新、品牌优秀、效益突出的组织和对促进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B.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作用
C.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4.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材料二在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方面,《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包括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全面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解决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商标品牌法律保护,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机制,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国家级检测与评定中心、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企业如何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职能知识说明在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方面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参考答案】
1.B2.C3.A4.C5.B6.C7.B8.B9.D10.A11.C12.D13.D
14.(1)①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②企业要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制定能全面反映产品的质量特性,又不违背国家政策,同时企业自身也能获得经济效益的企业标准。③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加大技改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④坚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和形象的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⑤加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建立健全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
(2)①微观上要加强市场监管。要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十分完善,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上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要组织开展打击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
②宏观上要搞好公共服务。品牌建设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要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政府以人为本,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措施。
四、供给侧改革
【背景材料】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对经济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对于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意义重大。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次会议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6年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遵循,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整体谋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缩紧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我们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针对市场变化,应提前做好预案,合理调整生产、调度供应,尽量减小市场波动;做好反周期调节,而且调控也不是只“管涨不管跌”,不合理高涨时要管,低迷时也应“该出手时就出手”。
2.努力实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我国经济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供给结构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化,经济缺乏实现自我修复和平衡的弹性。要适应新常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3.实施放松有度的货币政策。由于货币总量规模较大,继续全面放松不利于存量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大量流动性一旦进入实体经济,就存在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应继续坚持定向调控,实行结构性定向放松政策。
4.实施有区别的税收政策。一方面,对税收边际成本高、税收弹性大的领域,如小微企业,应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对税收边际成本低、税收弹性小的领域,如垄断性行业,可采取适当增税方法,增加财政政策空间效果。
5.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实施供给侧改革,财政主要投入方向应从铁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行业转向军工、城乡教育卫生以及前景广阔的城乡养老服务业,这不但有助于逐步淘汰传统行业中的落后产能,也有助于刺激高新技术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6.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对政府来说,要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减少企业和政府对资源环境的依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市场规律办事。
7.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供给侧改革的治本之策。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打通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引导经济主体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让消费者获得更丰富的实惠。
8.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结构性的改革。当前,阻碍结构优化的制度还比较多,如户籍制度、城乡差别福利保障制度、城乡不统一的土地制度、行政区划制度等。因此,搞好供给侧改革,实现结构优化,必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9.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把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0.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要素配置存在严重扭曲,阻碍了经济活力的有效释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提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近三年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简政放权政策,减少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总供给水平,也提高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增加了投资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底线思维,坚决守住增长和民生两条底线。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解决当前供给侧的突出问题,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通过财权和事权的调整,合理设置地方收入税种,形成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正向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从增长依赖症中解脱出来。这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体现。
3.整体与部分密切联系,要树立整体的观点。无论是什么样的供给侧政策,都应力求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预期。尤其是一些事关我国长远发展全局的改革举措,应以提高生产要素供给效率为核心目标,不能因为经济的短期波动而轻易变向。
4.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可用的供给侧政策工具很多,关键在于提高整体协同性。
5.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不合理,反映的是国内供给体系无法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反映的是我国生产供给过度依赖出口需求;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反映的是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系统优化方法。
6.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两者缺一不可。
7.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供给侧政策通常具有较长的时滞效应,短期政策在力度上宜大不宜小、宜快不宜慢、宜透明不宜遮掩。中长期政策要稳,相机渐进调整,以稳定全社会的经济预期。
8.要集中主要力量抓好主要矛盾。我国经济供给结构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化。要适应新常态,就必须改变以需求侧为重点的政策取向,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9.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统一。由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政策效应存在对立的一面,各项政策要紧紧围绕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来制定,促进全社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10.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增长,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总量供给不足,需求侧管理功不可没。以往我们每一次经济走出低谷,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不可分。
【跟踪试题】
1.针对市场变化,应提前做好预案,合理调整生产、调度供应,尽量减小市场波动;做好反周期调节,而且调控也不是只“管涨不管跌”,不合理高涨时要管,低迷时也应“该出手时就出手”。上述要求的主要依据是
A.价值决定价格 B.供求影响价格C.生产决定价格 D.劳动生产率影响价格
2.当前,由于货币总量规模较大,继续全面放松不利于存量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大量流动性一旦进入实体经济,就存在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应继续坚持定向调控,实行结构性定向放松政策。实施放松有度的货币政策有利于
①尊重价值规律,充分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 ②根据市场供求变化,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 ③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④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价格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
3.实施有区别的税收政策。在供给侧改革中,一方面,对税收边际成本高、税收弹性大的领域,如小微企业,应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对税收边际成本低、税收弹性小的领域,如垄断性行业,可采取适当增税方法,增加财政政策空间效果。这表明,实施有区别的税收政策
A.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具有用之于民的本质属性
C.具有强制性的基本特征D.有利于促进宏观调控的实施
4.实施供给侧改革,财政主要投入方向应从铁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行业转向军工、城乡教育卫生以及前景广阔的城乡养老服务业,这不但有助于逐步淘汰传统行业中的落后产能,也有助于刺激高新技术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财政在这里主要发挥了
A.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B.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C.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D.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5.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供给侧改革的治本之策。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打通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引导经济主体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让消费者获得更丰富的实惠。以下各项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是
①坚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靠改革促发展③坚持协调发展、以人为本④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④ B.③④C.②③ D.②④
6.当前,阻碍结构优化的制度还比较多,如户籍制度、城乡差别福利保障制度、城乡不统一的土地制度、行政区划制度等。因此,搞好供给侧改革,实现结构优化,必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以下各项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是
①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②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③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报酬 ④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把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政府
①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②更加重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③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④重视推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要素配置存在严重扭曲,阻碍了经济活力的有效释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提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材料主要启示我们要建立
A.政府调控机制 B.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
C.市场准入机制D.利益分配机制
9.近三年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简政放权政策,减少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总供给水平,也提高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增加投资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底线思维,坚决守住增长和民生两条底线。这说明
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C.意识能动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D.意识会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10.解决当前供给侧的突出问题,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通过财权和事权的调整,合理设置地方收入税种,形成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正向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从增长依赖症中解脱出来。这体现了
A.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本质联系
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C.既要看到联系的客观性,也要创造条件运用联系
D.任何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都是不可改变的
11.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不合理,反映的是国内供给体系无法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反映的是我国生产供给过度依赖出口需求;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反映的是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12.由于供给侧政策通常具有较长的时滞效应,短期政策在力度上宜大不宜小、宜快不宜慢、宜透明不宜遮掩。中长期政策要稳,相机渐进调整,以稳定全社会的经济预期。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要善于抓住重点
C.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D.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13.由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政策效应存在对立的一面,各项政策要紧紧围绕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来制定,促进全社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这启示我们
①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统一 ②增强矛盾斗争性排除同一性③坚持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④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我国经济供给结构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化。要适应新常态,就必须改变以需求侧为重点的政策取向,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处理
A.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5.无论是什么样的供给侧政策,都应力求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预期。尤其是一些事关我国长远发展全局的改革举措,应以提高生产要素供给效率为核心目标,不能因为经济的短期波动而轻易变向。这说明
A.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B.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增长,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总量供给不足,需求侧管理功不可没。以往我们每一次经济走出低谷,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不可分。这说明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改革就是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④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对经济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对于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意义重大。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两会上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对农产品来说,如何“放到位”“管到位”,怎样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市场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的伤害,政府非但不能缺席,更应有所作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如何做到有所作为。
【参考答案】
1.B2.B3.D4.D5.B6.C7.D8.C9.C10.C11.B12.A13.C14.B15.B16.D
17.(1)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驱动创新让供给侧参与主体的数量得到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创新驱动催生新技术新思路,促进供给的改善和质量的提升,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驱动创新挖掘市场新需求。②按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在供给总量和供给分布,给予公共服务业发展一定的政策空间,促进社会整体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让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扩大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要改善各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让各要素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向新兴行业有效集聚,使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④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实现社会总供需的良性互动。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共同富裕。
(2)①政府应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②坚持依法行政,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③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转变工作思路,依托互联网促进办事部门相互衔接,提高办事效率。④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供给总量与供给公平。⑤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公共竞争和维护市场秩序。要创造条件,使市场更好的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五、两学一做
【背景材料】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中央决定,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以下简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6年4月6日上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座谈会上讲话强调,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为开展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要认真学习、很好贯彻。开展学习教育,要把党章党规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通起来学习、统一起来领会,注意区分层次、区分对象,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党员领导干部要学得更多更深一些,深刻领会系列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坚持以学促做,引导广大党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合格共产党员。要强化问题导向,带着具体问题学,针对具体问题改,把解决问题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要突出经常性教育特点,贯彻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发挥好党支部在从严教育管理党员中的应有作用。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对学习教育的组织领导,推动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走在前列、当好表率;坚持分类指导,具体化、精准化地抓好学习教育,调动好基层党组织的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把学习教育同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促进。
【考点链接】
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要解决一些党员漠视群众疾苦、与民争利、执法不公、吃拿卡要、假公济私、损害群众利益等宗旨观念淡漠问题。这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党的性质和宗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刻领会系列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利于提搞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部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保证全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6.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发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有利于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二、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主要来源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有利于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体验中形成的。要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对照先进先辈标准,查找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有哪些差距等等,不断在实践中纠偏纠错,这有利于升华广大党员自身素养。
3.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学习党章党规,重在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利于丰富广大党员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
4.文化反作用于政治。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守规矩防线,不触碰纪律红线。只有在学习教育中为广大党员“补钙铸魂”,才能使他们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5.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在一些党员中存在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注意个人品德,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6.树立正确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把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7.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要通过网络聚焦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学习教育的典型做法,宣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干部典型,鼓励基层党员、党支部来稿,倾听最基层的鲜活声音。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作用。
三、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国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问题、任务各有不同。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才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防止走过场和形式主义。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提高履行宗旨意识的自觉性。
3.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努力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4.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部分的作用。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就能牢固,党就有战斗力。开展此项学习教育,就是让党的每一个组织都坚强起来,每一个细胞都健康起来。
5.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突出正常教育,依托“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发挥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主动性,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
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确定学习方式,为基层留出空间。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全党工作大局开展学习教育,坚持两手抓,防止“两张皮”和片面化。
7.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参学对象的不同,分类别、分批次进行学习教育,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学习载体、易懂易解的授课方式,不断增强学习效果,引导党员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
8.要抓好主要矛盾。“两学一做”必须落实主体责任,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主体明确了,才能找到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有力抓手。落实主体责任,是搞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牛鼻子”,必须学会牵住这一“牛鼻子”推动工作。
9.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引导广大党员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坚守规矩防线、不触碰纪律红线,做一名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的合格党员,树立心怀群众的价值观。
【跟踪试题】
1.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解决一些党员漠视群众疾苦、与民争利、执法不公、吃拿卡要、假公济私、损害群众利益等宗旨观念淡漠问题。这说明
A.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B.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C.我国的民主具有全民性和真实性
D.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
①体现党的性质宗旨,践行党的执政理念 ②履行党的管理职能,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③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④赋予党的执政资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尽好责、抓到位、见实效。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
A.科学执政B.民主执政C.依法执政D.依法行政
4.部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保证全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体现了党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管理者和调控者
B.社会主义一切事务的领导者
C.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基层政权的建设者和促进者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发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有利于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由
A.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决定的
C.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决定的D.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特殊利益决定的
6.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有利于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要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对照先进先辈标准,查找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有哪些差距等等,不断在实践中纠偏纠错,这有利于升华广大党员自身素养。因为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
①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②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 ④通过参与文化活动逐步培养出来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学习党章党规,重在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上述材料表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满足人的一切精神需求 ②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③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④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9.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守规矩防线,不触碰纪律红线。只有在学习教育中为广大党员“补钙铸魂”,才能使他们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这主要因为
①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③一定的文化会给政治以重大的影响④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决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在一些党员中存在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注意个人品德,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启示我们
A.要提高道德认识 B.要遵守道德准则C.要重视道德实践D.要加强道德监管
11.通过网络聚焦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学习教育的典型做法,宣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干部典型,鼓励基层党员、党支部来稿,倾听最基层的鲜活声音。这体现了
A.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C.大众传媒的出现导致旧的传媒难以发挥作用
D.大众传媒只会促进、不会阻碍社会文化的发展
12.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提高履行宗旨意识的自觉性。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③人的真理性认识中包含着谬误成分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A.①② B.②④C.①④D.③④
13.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努力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表明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同步发展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4.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全党工作大局开展学习教育,坚持两手抓,防止“两张皮”和片面化。这个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A.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B.矛盾是双方的对立统一
C.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矛盾的
15.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就能牢固,党就有战斗力。开展此项学习教育,就是让党的每一个组织都坚强起来,每一个细胞都健康起来。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积极创新,培养创造性思维
C.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D.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16.“两学一做”必须落实主体责任,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主体明确了,才能找到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有力抓手。落实主体责任,是搞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牛鼻子”,必须学会牵住这一“牛鼻子”推动工作。这些说法表明
A.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C.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矛盾 D.要善于解决特殊矛盾
17.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二是立足于学、致力于做,做知行统一的自觉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三要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确保取得实际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所以,在“两学一做”思想教育问题上他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从而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教育全过程。
材料二2016年4月8日,由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主办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网站正式上线运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网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通过中央精神、权威发布、各地动态、学习交流等26个栏目,及时准确传递中央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最新部署和各地贯彻落实情况,立体报道学习教育的成效和反响,生动反映学习教育的典型经验,准确提供权威可靠、形式丰富的学习教育资料,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综合汇聚各界群众的意见建议,努力搭建“两学一做”网上综合信息平台。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如何落实习总书记对学习教育提出的要求。
(2)联系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搭建“两学一做”网上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1.B2.B3.A4.C5.A6.D7.D8.D9.C10.C11.B12.A13.D14.B15.C16.A
17.(1)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为此,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不留死角,不搞“特区”,打通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后一公里”。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我们要重视实践,通过“两学一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以学促做、以知促行、知行统一,做知行统一的自觉践行者。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在“两学一做”思想教育问题上要突出问题导向,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从而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教育全过程。
(2)①人是文化上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利用网络搭建“两学一做”信息平台,鼓励基层党员、党支部来稿,倾听最基层的鲜活声音,有利于生动反映学习教育的典型经验,帮助广大党员树立心系群众的价值观。②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工具,具有传媒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利用好网络这一载体,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办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有利于使广大党员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③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网站正式上线运行,有利于通过网络沟通和共享,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的问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六、4.24中国航天日
【背景材料】
2016年4月24日上午9时,“中国梦航天梦——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晨兴音乐厅隆重举行。主题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主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徐匡迪,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等领导,北航党委书记张军院士、校长徐惠彬院士等出席活动。马凯副总理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的批示并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主持活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2016年3月,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强调了设立“中国航天日”的重大意义,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展望了“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愿景,并发出了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开创航天事业美好未来的盛情邀请。
【考点链接】
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作为航天大国之一,设立“航天日”对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航天人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拼搏中,留下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今天的中国航天人努力奋斗。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设立“中国航天日”,可以激发人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5.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肩负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光荣使命,有利于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汇聚发展新动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作出新贡献,让航天梦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
6.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要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宗旨,大力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7.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广大青少年要树立报国之志,传承航天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航天梦贡献力量。
8.坚定不移地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我国航天人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9.弘扬民族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这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中国当时财力支持不足、基础工业薄弱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困境,航天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和中央的战略部署,提出由探空火箭研制起步的方略,摸索出实践经验后再向大型运载火箭进军,最终把卫星送上天。
2.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就要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我国航天事业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传承了深厚的航天精神和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目前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已经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到203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火箭运载能力、年均发射次数、航天产业能力将进入世界前两名。现在已经跻身国际领先行列,迎来了中国迎首个航天日。
4.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航天一院作为中国最大的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生产基地,在构筑国家战略安全屏障、维护中国大国地位、促进祖国统一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的。航天一院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摇篮,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生产基地,在构筑国家战略安全屏障、维护中国大国地位、促进祖国统一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量变与质变的关系。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形成了富有成效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创新体系,造就了一支素质高技术精的人才队伍。
7.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近年来,我们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要争得辉煌的未来我们的路还很远,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在航天领域我们应该作为航天大国存在,从量上、质上、水平上是航天大国,和航天强国上还有一定距离。
8.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我国航天事业将以设立中国航天日为新的起点,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畏艰险,抓紧论证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
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国航天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10.辩证否定的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航天人胸怀爱国之情、肩扛报国之责,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彰显了自主创新的中国力量。
1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人生选择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取得成功。我国航天人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勇于奉献,在航天事业发展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跟踪试题】
1.中国作为航天大国之一,设立“航天日”对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体现了
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B.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积极主动的 D.设立“航天日”是文化创新的表现
2.航天人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拼搏中,留下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今天的中国航天人努力奋斗。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两弹一星”精神
①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④可以深远持久地影响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3.设立“中国航天日”,可以激发人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表明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B.文化是一种素养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4.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肩负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光荣使命,有利于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汇聚发展新动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作出新贡献,让航天梦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这说明
A.任何文化都促进经济的发展B.一定的经济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
C.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具有反作用D.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
5.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广大青少年要树立报国之志,传承航天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航天梦贡献力量。下列对载人航天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A.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载人航天精神
B.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突出表现
C.载人航天精神是航天工作者独有的精神财富
D.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顶峰
6.我国航天人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之所以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是由于爱国主义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③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这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关于民族精神,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B.只有传承儒家思想,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C.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D.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8.面对中国当时财力支持不足、基础工业薄弱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困境,航天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和中央的战略部署,提出由探空火箭研制起步的方略,摸索出实践经验后再向大型运载火箭进军,最终把卫星送上天。体现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9.目前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已经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到203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火箭运载能力、年均发射次数、航天产业能力将进入世界前两名。现在我们已经跻身国际领先行列,迎来了中国首个航天日。上述材料体现了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世界存在尚未认识的事物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D.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
10.中国航天一院作为中国最大的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生产基地,在构筑国家战略安全屏障、维护中国大国地位、促进祖国统一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表明
①整体统筹着部分,部分服从整体②部分会影响整体③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④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形成了富有成效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创新体系,造就了一支素质高技术精的人才队伍。材料说明
①事物在任何时候都是向前发展的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A.②③B.①②C.①④D.②④
12.近年来,我们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要争得辉煌的未来我们的路还很远,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在航天领域我们应该作为航天大国存在,从量上、质上、水平上是航天大国,和航天强国上还有一定距离。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13.我国航天事业将以设立中国航天日为新的起点,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畏艰险,抓紧论证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材料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
B.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敢于承认矛盾和解决矛盾
C.联系是客观的,应该尊重和创造联系
D.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需要
14.我国航天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材料体现了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价值选择要顺应社会发展规律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5.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0年4月24号,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正式成为“太空俱乐部”的一员。每当卫星经过夜空,全国人民都会翘首仰望,收听这首他们熟悉的乐曲,这一刻成为陷于文革困顿中的亿万国人最惬意的时刻。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仍在围绕地球飞行。在天气晴好的日子,许多天文爱好者都会拍摄经过祖国上空的这颗“爱国星”!虽然很多当年为这颗卫星发射奉献了青春和智慧的人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留下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今天的中国航天人努力奋斗。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实现航天梦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
(2)联系材料二,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如何建设航天强国。
【参考答案】
1.A2.D3.D4.C5.B6.A7.D8.A9.D10.D11.D12.B13.B14.D
15.(1)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民族之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③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①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将我国探索外太空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②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载人航天的实践活动日益推进,促使中国对外太空的认识不断深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七、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
【背景材料】
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对外发布。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意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10多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等。然而当前发展却面临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等问题,需靠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意见指出,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要充分认识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宏伟事业推向新阶段。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提高劳动生产率。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众多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存在活力不足、效率低下等弊端。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对这些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个别劳动时间,赢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2.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着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东北经济未来的发展,既需要大型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更需要民营企业大发展,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发展示范区,开展老工业城市创新发展试点。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鼓励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等方面探索试验。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析,实现共同富裕。《意见》指出,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因此,振兴东北地区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5.财政的巨大作用。振兴东北要研究在注重质量和效益前提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举措和办法。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社保、教育、就业、保障性住房等领域财政支持力度。这有利于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6.要重视解决就业问题。在东北地区振兴中,要着力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解决下岗矿工、林业职工、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意见》从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这体现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统一。
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资源型城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区域。完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振兴东北要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9.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东北地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要推进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在符合条件的地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随着这些重大举措的落实,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必将提升到新的水平。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我国政府的职能。在东北地区尤其要重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最大可能减少前置审批事项,持久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迸发出发展的活力。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为切入点,着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3.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要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这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我国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东北振兴三年滚动计划,把重要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实到年度。
2.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努力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强化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构建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
8.坚持联系的观点。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经济支撑带的重大任务,是优化调整国有资产布局、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客观要求。
3.重视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东北地区振兴在新时期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和独特地位。在目前大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三大战略背下,要抓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4.坚持发展的观点。站在东北振兴的新起点上,我们既要正视当前的问题和困难,更要增强发展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努力把经济洼地转化成发展高地,开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5.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坚持两点论,反对片面性。10多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等。然而当前发展却面临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等,需靠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
6.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要按照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类别推进,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扎实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一批国有企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7.要抓好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要抓好重点工作。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破解东北地区的问题并使其健康发展,重点要在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方面着力。
8.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创新驱动,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路径。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东北振兴必须从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上谋划对策,抓好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地构建起新型的现代产业体系。
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民生就是抓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全面推进东北振兴的重要目的。只有民生保障好了,体制机制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10.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强化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要紧紧围绕“质量提升”这个核心,以民生幸福为方向,全面开展城市更新改造。这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跟踪试题】
1.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众多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效率低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对这些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个别劳动时间,赢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
A.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B.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不变,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C.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D.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2.东北经济未来的发展,既需要大型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更需要民营企业大发展。这启示我们
A.保证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
B.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C.打破行业垄断,巩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发展示范区,开展老工业城市创新发展试点。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鼓励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等方面探索试验。企业应该采取的主要竞争策略是
①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②加大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低碳产品 ③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④尽可能保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社保、教育、就业、保障性住房等领域财政支持力度。这里体现财政的作用是
①财政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②财政促进公平、改善生活环境 ③收支结构合理推动经济发展 ④扩张性财税政策刺激总需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在东北地区振兴中,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解决下岗矿工、林业职工、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就业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党的基本路线决定的
C.我国的分配制度决定的
D.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6.《意见》从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这说明
A.只要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就不是市场经济
B.只有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才是市场经济
C.政府的调控应该以遵循市场规律作为前提
D.市场的调节应该以政府宏观调控作为基础
7.振兴东北要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区域。完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这主要体现了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A.第一要义B.核心立场C.基本要求D.根本方法
8.东北地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要推进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在符合条件的地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随着这些重大举措的落实,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必将提升到新的水平。东北地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根本目的是
A.使东北经济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
B.增强经济实力,加快东北东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
C.进一步扩大东北的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D.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分享新技术革命的成果
9.在东北地区尤其要重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最大可能减少前置审批事项,持久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迸发出发展的活力。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
A.转变政府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
B.自觉接受监督,实施“阳光工程”
C.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建立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10.振兴东北地区,要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表明
A.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B.我国政府具有市场监管的职能
C.我国政府是社会一切事务的管理者D.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11.《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我国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东北振兴三年滚动计划,把重要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实到年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12.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努力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强化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构建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取得成功
13.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经济支撑带的重大任务,是优化调整国有资产布局、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客观要求。这表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世界上完全孤立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D.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
14.东北地区振兴在新时期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和独特地位。在目前大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三大战略背下,要抓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 ②搞好局部有利于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③要搞好部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从整体着眼才能寻求最优目标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
15.站在东北振兴的新起点上,我们既要正视当前的问题和困难,更要增强发展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努力把经济洼地转化成发展高地,开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16.10多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等。然而当前发展却面临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等,需靠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从哲学上说明
A.事物总是有优点和缺点的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全面地看问题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7.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要按照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类别推进,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扎实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一批国有企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D.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
18.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破解东北地区的问题并使其健康发展,重点要在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方面着力。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19.坚持创新驱动,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路径。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东北振兴必须从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上谋划对策,抓好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地构建起新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的哲学依据是
①创新是对真理的否定和超越 ②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 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④创新就是扬弃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20.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民生就是抓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全面推进东北振兴的重要目的。只有民生保障好了,体制机制改革才能顺利推进。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有科学的理论知识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1.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强化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要紧紧围绕“质量提升”这个核心,以民生幸福为方向,全面开展城市更新改造。坚持以民生幸福为方向说明
A.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B.正确的价值观对人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意见》指出:“切实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加大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要坚决守住民生底线,防止经济发展下行压力传导到民生领域。采取务实举措,做好增收节支,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各项民生重点支出。中央财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继续向东北地区倾斜,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职工的生活困难和社会保障问题。坚持就业优先,制定具体措施,加强专业培训,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稳定城乡居民就业和收入,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材料二《意见》指出:“对接京津冀等经济区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推动东北地区与京津冀地区融合发展,在创新合作、基础设施联通、产业转移承接、生态环境联合保护治理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加强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源保障、统一市场建设等领域务实合作,建立若干产业合作与创新转化平台。支持辽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先行区。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推进东北地区与山东半岛经济区互动合作。支持东北地区与长江经济带、港澳台地区加强经贸投资合作。深化东北地区内部合作,完善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支持省(区)毗邻地区探索合作新模式,鼓励开展协同创新,规划建设产业合作园区。加快推动东北地区通关一体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什么要切实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实现“对接京津冀等经济区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
【参考答案】
1.C2.B3.A4.A5.D6.C7.C8.B9.A10.A11.A12.C13.B14.C15.A16.C17.B18.D19.B20.A21.B
22.(1)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切实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才能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②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利益的捍卫者。这就决定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切实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③我国政府承担着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职能,切实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切实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坚持东北地区与长江经济带、港澳台地区加强经贸投资合作,有利于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⑤切实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是我国政府的宗旨、原则的要求。我国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政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③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要通过财政、税收等杠杆,支持辽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完善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加快推动东北地区通关一体化。④拓展东北地区对内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要促进与京津冀地区融合发展,在创新合作、基础设施联通、产业转移承接、生态环境联合保护治理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⑤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要通过加强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源保障、统一市场建设等领域务实合作,建立若干产业合作与创新转化平台
八、G20杭州峰会
【背景材料】
2016年9月5日下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落幕。作为东道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峰会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介绍峰会成果。随着峰会闭幕,各方最终达成的29项成果文件“水落石出”,其中包括G20创新增长蓝图、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全球投资指导原则、G20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文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记者时表示,杭州峰会实现了预期目标,“杭州峰会恰逢世界经济增长和二十国集团转型的关键节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以及全球性挑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各类风险和不确定性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峰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也承载了各方高度期待。在各成员、嘉宾国、国际组织一道努力下,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预期目标。”围绕本次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与会各方用一天半时间深入交换看法,明确二十国集团合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举措,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了杭州共识。获得各方一致通过的《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明确要抓住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要素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制定一系列具体行动计划,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助力全球增长开辟新路径。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方面,各方同意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强化全球金融安全网,深化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气候资金领域合作,通过税收促进全球投资和增长。为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作用,二十国集团制定了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投资指导原则,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填补国际投资领域空白。
各方还在深化反腐败合作方面达成重要共识,制定了追逃追赃的高级原则,在华设立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还制定了二十国国集团2017至2018反腐败行动计划,成功打造原则、机制、行动三位一体的国际反腐败格局,让腐败分子在二十国集团乃至全球更大范围无处藏身,无所遁形。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二十国集团通过互联互通促进了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作用,二十国集团制定了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投资指导原则,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为我国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我国注重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并在二十国集团内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说明,中国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繁荣也需要中国。
4.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习近平指出,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包容性发展。
5.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加强和拓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习近平呼吁各国尊重其他国家的国情,拒绝保护主义,中国一直在为建设一个开放、融合的世界经济而努力。
6.发展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帮助非洲破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人才不足两大发展瓶颈,中国在与非洲国家合作过程中,一直坚持平等相待的原则与和平发展的理念,希望将多年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
7.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原则、市场准人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某些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中方推动下,“包容和联动式发展”成为杭州峰会重点议题之一。峰会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和平等权。中国一贯主张,主权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此次峰会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平等的外围对话,倾听各方利益诉求。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与各方共建共享,以诚相待,打造合作平台的诚意。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G20”国家一致认为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既要做好短期风险防范,也要注重挖掘中长期潜力,推动世界经济重回强劲轨道。要保障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稳步提升地区协同发展水平。这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围绕本次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明确二十国集团合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举措,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了杭州共识。这体现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4.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互联互通格局,深化我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首先要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特别是要维护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普遍规律。在本次峰会的文艺演出中,传统戏曲与小提琴共鸣的《梁祝》和漫声讴歌的江南小曲《茉莉花》是世界最熟悉的中国音律,中国特有的婉约柔美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下在湖面缓缓流淌。
3.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文艺演出中的音乐和舞蹈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熏陶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山、水、花、月的氛围下,展现出世界文明的共同优秀成果。这有助于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中,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4.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场仅仅50多分钟的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传达着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更传递着中国的文化自信。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5.文化具有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包容性。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从向世界展示、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到再造、演绎其他民族的传世之作,充分显示着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和越来越有力的文化自信心。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让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因此,我们既要立足实际,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展与各国之间的关系。
2.意识的能动作用。获得各方一致通过的《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有助于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助力全球增长开辟新路径。它将为世界提供更多需求,创造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信心。
3.坚持联系的观点。二十国集团要发扬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开展更紧密的宏观政策协调。要运用好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等多种有效政策工具,既要做好短期风险防范和应对,也要更加注重挖掘中长期增长潜力。既要扩大总需求,也要改善供给质量。
4.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构建互联互通格局,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把政府、私营部门、国际机构联系起来,统筹考虑。要积极探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推进科技、人文、防务等领域交流,加强在贸易谈判、气候变化、地区合作机制等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
5.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G20的框架里,中外交流是一个过程,尽管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但只要打通制约合作交流的瓶颈,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创新投融资伙伴关系,积极探索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就一定能推动国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当前世界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形势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一些国家、地区利益博弈问题,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贸易纷争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全球经济复苏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过去几年,世界经济逐步走出低谷,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但经济复苏之力并不强劲。因此,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运用好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等多种有效政策工具,向国际社会传递二十国集团成员共促全球经济增长的积极信号。
【跟踪试题】
1.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二十国集团通过互联互通促进了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③它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各国政治一体化 ④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的冲击
A.①②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此次峰会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方面,各方同意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深化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气候资金领域合作,通过税收促进全球投资和增长。为我国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我国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基于
A.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B.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C.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客观需要
D.对外开放需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3.我国注重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并在二十国集团内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促进亚洲和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启示我们
A.世界的发展繁荣需要中国B.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C.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D.我国对外开放朝着拓展深度转变
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要创新发展方式,让创造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市场力量充分释放。为此要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促进经济增长③发挥计划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④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世界贸易扩大了,各国都受益。世界市场缩小了,对各国都没有好处。我们要继续做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此要
①培育全球大市场②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③用科技创新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④创造高质量就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6.改革,需要有敢破敢立的政治勇气。不能让结构性风险进一步积聚,成为未来经济运行中的“软肋”。这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联系观点,掌握系统优化方法②防微杜渐,重视量的积累③重视部分作用,使整体服从部分 ④深化改革,创造和改变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中国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为此,中国将继续
①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②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③主导世界市场的发展④确保通胀不破上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一些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突出,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不少发展中国家也面临通胀压力,世界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材料说明
A.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市场参与者没有赢家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D.发达国家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9.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帮助非洲破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人才不足两大发展瓶颈,中国在与非洲国家合作过程中,一直坚持平等相待的原则与和平发展的理念,希望将多年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这表明
①我国坚持平等互利原则②我国坚定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促进世界发展是我国对外活动出发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中国与G二十成员国在经济、政治上存在共同利益,这是能够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但是中国与有的国家也存在着利益上的对立和矛盾,这是引起贸易摩擦等问题的根源。这说明
①当代国际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②国际关系健康发展需协调国家间利益 ③维护共同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④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
11.中国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主权国家一律平等。此次峰会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平等的外围对话,倾听各方利益诉求。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与各方共建共享,以诚相待,打造合作平台的诚意。以下关于国家主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主权是构成国家的唯一因素②主权就是一个国家的独立权③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④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2.中国与“G二十”成员国在经济、政治上存在共同利益,这是能够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但是中国与有的国家也存在着利益上的对立和矛盾,这是引起贸易摩擦等问题的根源。这一事实说明
A.国家性质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B.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C.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D.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
13.一场仅仅50多分钟的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传达着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更传递着中国的文化自信。这说明
A.文化传播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 B.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C.新传媒出现是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 D.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4.在本届峰会文艺演出中,传统戏曲与小提琴共鸣的《梁祝》和漫声讴歌的江南小曲《茉莉花》无疑是世界最熟悉的中国音律,中国特有的婉约柔美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下在湖面缓缓流淌。这体现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增强了“G20”成员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 ③促进了中国与“G20”成员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④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核心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15.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从向世界展示、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到再造、演绎其他民族的传世之作。这充分显示着中华文化的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兼容并蓄的包容性④越来越有力的文化自信心
A.①② B.①③C.③④D.②④
16获得各方一致通过的《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有助于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助力全球增长开辟新路径。它将为世界提供更多需求,创造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信心。材料表明
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B.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C.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D.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17.过去几年,世界经济逐步走出低谷,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但经济复苏之力并不强劲。因此,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运用好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等多种有效政策工具,向国际社会传递二十国集团成员共促全球经济增长的积极信号。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看问题、办事情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③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④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构建互联互通格局,要把政府、私营部门、国际机构联系起来,统筹考虑。要积极探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推进科技、人文、防务等领域交流,加强在贸易谈判、气候变化、地区合作机制等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构建互联互通格局要统筹考虑,是因为
①联系是普遍的②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整体统率着部分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19.在G20的框架里,中外交流是一个过程,尽管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但只要打通制约合作交流的瓶颈,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创新投融资伙伴关系,积极探索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就一定能推动国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说明
①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质变是量变的前提,量变是质变的结果④人们只有顺应联系而不能改变联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以及全球性挑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各类风险和不确定性仍然比较突出。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包容性发展。在中方推动下,“包容和联动式发展”成为杭州峰会重点议题之一。峰会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帮助非洲破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人才不足两大发展瓶颈,中国在与非洲国家合作过程中,一直坚持平等相待的原则与和平发展的理念,希望将多年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围绕本次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明确二十国集团合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举措,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了杭州共识。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既要做好短期风险防范,也要注重挖掘中长期潜力,推动世界经济重回强劲轨道。构建互联互通格局,深化我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首先要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特别是要维护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挑战?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推动世界经济重回强劲轨道的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
1.A2.C3.B4.D5.A6.A7.A8.B9.A10.D11.D12.C13.D14.B15.C16.C17.C18.C19.A
20.(1)①坚持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面对当前挑战,应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包容性发展。同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因此,要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③加强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要坚持平等相待的原则与和平发展的理念,将多年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围绕本次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二十国集团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共识。推动世界经济重回强劲轨道,体现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②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既要做好短期风险防范,也要注重挖掘中长期潜力,有信心推动世界经济重回强劲轨道。③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互联互通格局,深化我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经济重回强劲轨道,既有利于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更多精彩文章
- 【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七十
- 【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七十一
- 2017年高考文综政治北京卷及参考答案
- 【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五十六
- 17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诊文综政治题
- 【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六十
- 2017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大追捕(上),聪明的学生都在看!
- 【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七
- 【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二十四
- 【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二十七
- 文综政治答题拿高分的七步绝技
- 高一政治复习方法:如何轻松解答论述题?
- 方法推荐:深入了解政治 学习不再枯燥
- 获得高中政治高分需牢记的重点知识
- 谈谈高中政治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