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7-06-22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官职变化的: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
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 jiàn )见者,悉惊愕。
加点字“瞷” 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 ,意思是“窥见”。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如:以“ 糸 ”作偏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一曲红绡不知数(绡:丝织品)
以“
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练习:
丰则贱籴(dí),歉则贵粜(tiào)
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二、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例题: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冲”,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小结: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就双音节合成词来说常常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题: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
3、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
4、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松,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
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
方法:看清对称结构的特点就句子或四字短语而言,由于文言文具有整齐对称的特点,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推断词义。
练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
3.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全,不周到)
4.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村落)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任用)
三、语境(上下文)推断法
理解: 弄璋
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弄璋:生男
练习
1、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韩擒虎)说下之。
2、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3、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鬻,卖身为奴。)
四、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B.不审于何得此绢
C.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答案:C
例2:
【推断】
①“意”后面带有宾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
② “ 意 ” 作主语,为名词,
③“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④“ 意 ” 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都应解释为“样子”;
练习
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2、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
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动词,抬高
4、知杭州仁和县(2005上海卷)
高考再现
1.2001年全国题:“齐人追亡逐北”,“北”是什么意思?
2.2005年全国高考卷Ⅲ: “(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解释为“辩驳”是否正确?
3.2006年湖南高考卷:“间以婀娜之声” , “间”解释为“间或”是否正确?
1.“北”作动词“逐”的宾语,应理解为名词“逃跑者”。
2.“辩”作“多”的宾语,应理解为名词“辩才”。
3.“间”在此句中担任后置的状语“以婀娜之声”的谓语,应译为动词“夹杂”。
五、联想推断法
1、联想成语推断
①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济:同舟共济,渡江。
②薄而观之
③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宽恕”讲。
2、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进之布指算,不爽(2007年高考江苏卷)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②铨(quán)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
③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2007年高考江苏卷)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宰杀
④道济趋下阶(2007年高考江苏卷)
练习:
1、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联想】A其后秦伐赵,拔十城。(拔:攻取)《廉··蔺》
B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归附)《赤壁之战》
C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登临)《诗·卫风·氓》
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败逃的人)《过秦论》
可见答案是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规劝。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六、根据事理来推断
1.古书上说“玉人献璞而楚王诛之”,这个“诛”是什么意思?
2.1999年高考题:“人灾,绝食者千余家”中的“绝食”与现代汉语意义是否相同?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是不是“跟从”的意思?
1.这个“诛”肯定不是“杀”,卞和献璞只是被砍去了双脚,事实上并没有被杀。根据这一事实背景,“诛”只能当“惩罚”讲。
2.根据情理来推断。百姓遭受灾害,那么当然不可能“拒绝进食”了,应理解为“无粮可吃”。
3.“从”不是“跟从”的意思,而是使动用法,使……跟从。按情理不可能是将领在后面。
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解析】“和”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相同。答案解释为和睦,故B错。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2002年高考北京卷)
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不少考生将其误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有误差。我们不妨从语法角度来分析,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
3、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臣,何以调于马?此君所以后也。”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易马而三后
B
凡御之所贵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D
今君后则欲逮臣
答案:C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是驾马车。且古代车马是联系在一起的,车必用马拉,马就是用来拉车的。
D.可联想到“力有未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俄而与子期逐
B 三易马而三后
C
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D 用之则过也
解析:
A.两个“逐”都是“竞赛”的意思。
B.前者当“交换”讲,可联系“秦王以十五城易璧”;后者当“改变”讲,可联想到“移风易俗”。交换的两物仍在,改变的去彼留此,根据事理,他们两人换马,两匹马仍在。
C.前者是“达到”,可联想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宁静而致远”;后者是“招致”。
D.前者是“错”;后者是“访问”,可联想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愿枉车骑过之”。
4、阳货(鲁国季氏的权臣)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吾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文中加线的字中有四个通假字,选出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归”通“馈”
A.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①“归”可联想到《静女》中的“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③可联想到《寡人之于国也》中“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④可联想到《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
⑤可联想到“逝者如斯夫”和“稍纵即逝”,不是通假,是“流逝”的意思
⑥可联想到“时不我待”,句式相同,意思也相同,“与”是动词“等待”,不是语气词“欤”。
然后用排除法,可确定是C。
2.选出与“遇诸涂”中“诸”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
A.投诸渤海之尾
B.亮身率诸军入祁山
C.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解析:A.之于,代词加介词;BC.众,可联想“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D.之乎,代词加语气词。
3.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归孔子豚
B.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
C.好从事而亟失时
D.吾将仕矣
解析A.豚:小猪,可联想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诗句和《齐桓晋文之事》和《寡人之于国也》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亡:外出,不在家
C.亟:多次,屡次
D.可联想《陈情表》中“且臣少仕伪朝”
(2014海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4D5C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