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五十七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7-06-25
12.2016年12月28日,沪昆高铁全线通车,这对沿线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假设其它条件不变,对沪昆高铁的开通,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图甲反映了高铁的开通对高铁站附近商铺需求的影响
②图乙反映了高铁价格调整对高铁客运量的影响
③图丙反映了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航空客运量的影响
④图丁反映了高铁价格调整对高铁乘客需求量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2017年,我国的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3%的财政赤字率处于合理区间,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适度增加财政赤字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推导过程正确的是:
①政府债务规模扩大一提高防范财政风险的能力一带动风险投资一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②减税降费的空间更大一为企业减负一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推动经济发展
③居民收入增加一消费增加一扩大内需一拉动经济增长
④增强财政在“去产能”过程中的“托底”能力一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一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从我们熟知的共享单车、滴滴打车、众筹到众包、戚客、Airbnb- - - - -与传统循环经济相比,分享经济的进程和效率明显提高。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万亿元,到2020年占我国GDP的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
①其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②有利于利用闲置资源参与价值创造
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以成长为新的所有制经济④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活力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5.中央要求,十九大代表选举工作要发扬民主,保证参与率,走群众路线,优化代表结构,实行差额选举,严肃选举纪律和执纪问责。这是因为:
①这些要求有利于确保代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广泛、党员拥护
②差额选举可以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竞争,为公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余地
③严肃选举纪律和执纪问责,才能保证代表选举全过程风清气正
④走群众路线有利于选出的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代表人民行使好国家权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十八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一新观点。材料表明:
①关键部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②实践永无止境,基于实践的认识没有终点
③社会历史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④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重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17.2016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进入立法程序。10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京主持召开民法总则草案座谈会,就民法总则草案修改和民法典编纂听取有关方面意见。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编篆民法典、制定民法总则、通过民法总则的过程体现了( )
①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 ③立法应遵循的民主原则科学原则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全国人大的领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最高立法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人大常委会只是行使部分职权,因此②错误;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组成部分,两者不是两个独立的机构,故④不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但上升为国家意志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召开座谈会汇民意集民智,体现了立法过程中应坚持的民主科学原则,故本题答案选A。
18.2017年3月15日,作为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相对于现行的民法通则来说,民法总则草案作出了不少修改,像明确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个人信息的保护、诉讼时效期限、民事责任年龄、见义勇为、涉外民事法律适用等规定,都被视为草案的几大亮点。这折射出( )
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不断进步 ②我国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在逐渐扩大 ③国家致力于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④反映公民意愿是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民法总则草案的修改内容,有利于更好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是我国民主法治的进步,①③正确。我国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且权利不能扩大,②说法错误;保护人民利益是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④说法错误。
19.新中国首部民法总则草案编纂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分别规定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以民法通则为基础,将其他民事法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定写入草案。这一编写思路坚持了( )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 ②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对现行分别规定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①正确;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对“分别规定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整理”体现了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定写入草案”体现了坚持矛盾的普遍性,故这一编写思路坚持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③正确;材料中没有指出民法总则草案的编纂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经济基础,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20.我国民法总则将“个人信息保护” 作为民事权利写入法律,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利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公开或出售个人信息。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国家在保护公民合法权利上对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 ②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应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③坚持依法治国就是要有法可依,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我国加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题干只反映国家保护公民信息,不体现法律的平等性,①不符合题意。我国制定民法,并且强调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表明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②正确,③错误。随着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立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体现了我国加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④正确。故答案选B。
21.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关乎公民的切身权益。编纂民法典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民事法律体系的成熟与完善。读图回答,在民法总则草案修订过程中( )
①全国人大和中共中央之间是民主和集中的关系 ②提出编纂民法典的建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体现 ③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④完善民事法是全国人大行使决定权的重要内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在民法总则草案修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建议是其政治领导的体现,故②符合题意,应选;提出任务、列入立法规划、提交审议、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审议通过,说明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故③符合题意,应选;①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立法权,而非决定权,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2. 右边漫画《扶·缚·覆》的哲学启示
①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②祸兮福之所倚,物极必反
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3.据2016年11月10日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有利于:
①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②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④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农业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材料一 政府要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农业农村发展“保驾护航”。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机制,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扶贫攻坚巡查制度,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农业治理,强化合作力度,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新秩序,促进农业“走出去”。
材料二 某班围绕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题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甲:用好撂荒土地,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学生乙:深化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学生丙: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如何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保驾护航”。(12分)
①切实履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职能,完善社会保障,发展教育,提高服务水平。(6分)②对人民负责,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巡查管理。(3分)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新秩序,为促进农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3分)
(2)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阐释材料二学生观点的合理性。(14分)
甲:土地是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索.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环境,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农业。(4分)
乙: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价格机制,有利于平衡农产品供求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完善宏观调控,发挥财政补贴的作用,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5分)
丙:鼓励创业创新,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能够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5分)
39、(26 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 年的春季新学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免费发放到全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 5937 所中小学的 55837 个班级, 成为中小学生每日诵读和举办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辅助资料。 据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由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和一线中小学教师历时两年编写而成,于2016 年12 月正式出版。 编写的目的在于通过让中小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解析中华传统价值观主题、体味传统节日等方式,来启蒙、开智、立德。 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成果,以养成以人文底蕴为核心的文化基础,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基础、更高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的人。
(1)有人认为,“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就能培养优秀的学生。 ”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请结合材料一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12 分)
①该观点具有合理性。(1 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 分)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分)
②该观点存在片面性。(1 分)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一定的活动才能作用于人,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通过特定的环境和活动才能影响人,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通过教学实践等活动,就不能发挥作用;(2 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如果不主动参与、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2 分)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诵读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2 分)
材料二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2 月 7 日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角逐,16 岁上海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成为诗词大会本季冠军。 以诗词知识竞赛为主的《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它创新性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了诗词娱乐化,用健康的娱乐化方式实现了“扩群”, 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 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 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之于国家与民族的意义和分量,是不言而喻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 (10 分)
①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 分)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或者答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矩凝聚力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了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2 分)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 分)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3 分)
(3)结合材料,就学校教育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两条具体措施。 (4 分)
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领域。
②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④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
⑤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