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高考第一枪”的人生悲喜剧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7-06-28

文 / 冷眼向洋生




      全文2042字,阅读预计5分钟。



又是一年高考时。

 

如今,每当各地语文作文题揭晓,全民都要陷入一年一度的“创作狂欢”。那架势,简直比自己高考时还积极。

 

数理化的不会,写文章咱还不会么?



别小看了写文章,里面的“道道”可多了。试想在古代,高考其实只考一门课,那就是语文,准确地说,就是作文。

 

      一

 

科举始于隋,到唐朝时逐渐形成制度,并且形成进士、秀才、明经、明法、明算等之多科目,以进士为重中之重。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结束后,对左右不无炫耀地说: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这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天下的牛X人,现在都TM给老子干活了!”

 


中举的幸运儿,则一个个披红挂绿,雁塔题名,曲江巡游,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听起来挺美的是吧?

 

别急,往下看。

 

唐代“高考”,录取率史上最低,289年中,进士和进士及第总共才6900多人,平均下来,每年录取不到25人。

 

如果按人口平均,数据可能会更吓人:


500001

 

放心,我没多写一个零,是五万比一

 

如此低的录取率,想要考上,除了十年寒窗苦读之外,恐怕就需要琢磨琢磨“盘外招”了,请“枪手”就是其中之一。

 

于是,史上“高考第一枪手”温庭筠,闪亮登场。那架势,亮瞎你的眼。



 

      

 

温庭筠本名温岐,“庭筠”乃是艺名,就好像成龙本名陈港生一样。这厮祖上也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不过到他那一代,祖上的“阴德”,早已被败得精光。

 

没关系,咱有绝活,那就是考试。

 

据文人笔记《北梦琐言》记载,温庭筠“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也就是说,这厮进入考场之后,只需叉手八次,略做思考,一首八韵之赋即可出手,因此得外号“温八叉”,这范儿,堪比当年曹植“七步成诗”的神迹。

 

温庭筠靠着这门绝活,经常在一场考试中,同时为几人替考,别人一篇文章憋得便秘,温庭筠呢,“叉手成章”,篇篇文采斐然。

 


后来,温庭筠“枪手”大名远扬,也就被考官盯上了。

 

据《唐摭言》记载,唐宣宗大中九年,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沈询。沈部长早就听说“温枪手”的大名,于是“特别关照”把温庭筠的座位摆在自己面前,整场考试,这位沈部长眼睛都瞪得溜圆。

 

温庭筠倒是乖得很,只顾埋头作答,时间还未过半,便挥袖离去,留下一笔俊朗的行书。

 

事后,沈部长才发现,就在这场考试中,温庭筠先后为八个人替了考!


这在整个科举史上,恐怕也是空前绝后。为此,沈部长被免了职,回家抱孙子去了。

 

至于温庭筠是如何得手的,没人知道。可以确定的是,“枪手”温庭筠从此多了个外号:救数人。

 

不过,在仰慕温庭筠“神迹”的同时,我们不禁好奇:“叉手成章”的温庭筠,应该早已凭借这项绝活,平步青云,成为唐代版的“达康书记”了吧?

 



      

 

现实,却让我们善良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温庭筠直到40岁才走上科场,前后奋战15个春秋,连个科长都没考上。

 

正因为此,温庭筠后来,干脆当起了“免费替考”:你不让我中是吧?没关系,我每年陪你玩,活活玩死你!

 

然而,问题又来了,温庭筠为何年年考不上呢?

 

前面说了,温庭筠尽管祖上是宰相,家道却已中落。为了营生,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游走于勾栏酒肆,按现在说法就是酒吧、夜总会,给四处赶场子的歌女写各种情歌。后来,他的词还被编成了《花间集》,成为文学史上“花间派”的鼻祖之一。

 

这派头,搁到现在,就是林夕、方文山呀。


可“卫道士”们却不这么看。

 

在当时,就有人讽刺他的诗词“男子而作闺音”,后来,干脆拿着一大堆捕风捉影的材料,将温庭筠描述得道德败坏,坏得一塌糊涂。

 

如此逻辑,表面上是“仁义道德”,骨子里说白了就是赤裸裸的“出身论”。

 

背后的原因,其实不言自明:当权的官宦阶层为了垄断人才选拔话语权,明目张胆地将可能的竞争者排除在外。

 

和温庭筠命运相似的还有大诗人李白,才高八斗却无缘“高考”,只因其父商人出身。

 

差点忘了说了,至少在唐朝,科举考试中盛行“行卷”制度。说白了吧,就是提前给考官打好招呼,甚至考试还没开始,名次已经内定。

 

余秋雨先生曾在《十万进士》中,为“行卷”制度辩护。然而恕我愚钝,实在看不出其中的逻辑合理性到底在哪里。试想同样是“行卷”,究竟是“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机会更多,还是吴敬梓笔下经常饿肚子的范进机会更多?

 

请问余先生,如果“行卷”制度可以的话,那么,拿一篇自己曾经的作文去找招办主任,要他判自己第一,是不是也可以呢?

 

更为严重的是,温庭筠的一生,得罪了最最不该得罪的人:宰相令狐绹。

 

温庭筠早年曾出入“令狐府”中担任幕僚,令狐绹曾请温庭筠代填《菩萨蛮》一词,熟料不知为何,此事被抖了出去。坊间传言是温庭筠自己说出去的,说实在的,我不太相信这种说法。温庭筠再“愣头青”,估计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不过此事惹怒了令狐绹,却是不争的事实,为此令狐绹曾专门上奏皇帝,说温庭筠“有才无行,不宜与第”。后来,科举的大门,渐渐向温庭筠关闭了。

 

至于温庭筠后来以替考的“行为艺术”报复昔日的不公,尽管方法值得商榷,却让人更多心生同情。

 

顺便说一句,这位令狐绹,是当时关陇官僚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世家大族,权倾朝野。他家子弟想当官,连考场都不用进,直接任命。

 

      四

 

温庭筠的后半生,凄凉到让人不忍下笔。简单说吧,就是终身为吏(不是官),一路被贬,六十六岁那年,在一个叫方城的小地方,郁郁而终。

 

关于温庭筠的死,当时就有人写下挽联“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唐才子传》中则记述其“竟流落而死”,一个“竟”字,道尽了读书人的苍凉。

 

其实无论是曾经的科举,还是如今的高考,解决的都是“社会上升阶梯”(social ladder)的问题,其意义在于为社会流动开辟了新的可能。而有机、有序、多元的社会流动,正是社会活力的标志。

 


由此不难理解如今高考缘何日益“娱乐化”,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作为“中国第一考”的高考,对“寒门学子”命运的改变,其作用日益减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加剧社会阶层固化的“催化剂”。

 

不信你可以到北大、清华、复旦看看,真正意义上的“寒门学子”,还有几个?就连许多二本、专科,农村生源学生也跌破50%。仅剩的农村子弟,刨去拆迁户,还剩几个?

 


这,让人无法不联想起“枪手之王”温庭筠的一生浮沉。

 

    更多精彩文章

    • 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
    • 文科怎么学 浅谈高中文科学习体会
    • 中国古代文化史部分学习方法和复习策略
    • 重新梳理思路 把握应考技巧
    • 方法点拨:写好作文开头的经典九法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