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6大类型必考知识点
来源:初中化学发布时间:2017-09-28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初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
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分布
原子中的电量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5)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6)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7)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8)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阳离子:Na+ Mg2+ Al3+ 、H+ NH4+、Fe2+ Fe3+ Ca2+。
阴离子:O2- 、OH- S2-、F- Cl- SO4 2- CO32- NO3- MnO4- PO43- MnO42- Cl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