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元素丰度的确定(2)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6-08
1962年,维诺格拉多夫又发表了他用两份酸性岩和一份基性岩的平均化学组成算得的地壳元素丰度值。这些丰度值对他1949年发表的丰度数据,已作了较大的修改。从现代地壳结构模型来看,维诺格拉多夫取酸性岩和基性岩的质量比为2∶1,大体上相当于这两类岩石在大陆地壳内的质量比,而不包括大洋壳。泰勒(S.R.Taylor)于1964年发表了大陆地壳的元素丰度。他采用花岗岩和玄武岩的质量比为1∶1进行计算。并简单地用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标样来代替。泰勒取花岗岩和玄武岩质量比为1∶1,大体上接近这两类岩石在包括大洋壳在内的整个地壳质量比值。
因此,他的大陆地壳丰度实际上应为全球地壳的元素丰度。综观以上地壳元素丰度计算,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如地壳概念不统一,未能按现代地壳结构模型进行计算;地壳深度的确定是人为的,未考虑莫霍面在大洋和大陆的不同;大多数计算忽略了海洋地壳,而它占整个地壳质量的1/3以上;未考虑地壳物质成分随深度变化的因素等等。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波德瓦尔特(A.Poldervaart,1955)和罗诺夫(A.b.PoHob,1957)等在计算地壳元素丰度时,均采用了符合现代地壳结构的全球地壳模型。计算过程中,波德瓦尔特把整个地壳分成四个区域:深洋区—大洋盆地地壳;浅洋区(近海区)—大陆坡和大陆架,以及边缘海槽地壳;台盾区—前寒武纪地盾和地台的地壳;褶皱区—显生宙褶皱带的地壳。以各自的莫霍面作为计算深度的下限。用各区质量比例加权平均,求出整个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
罗诺夫等则把地壳分成大陆型、次大陆型和大洋型三种类型,于1957年和1976年二次提出地壳元素丰度值。黎彤在计算中国岩浆岩平均化学成分的基础上,采用波德瓦尔特的全球地壳模型,将全球划分成地盾区、褶皱区、浅洋区和深洋区四个构造单元。在计算各类岩石元素平均含量时,综合考虑了Turekian,Wedepohl及维诺格拉多夫的最新资料,并结合中国各类岩浆岩主要元素数据,首先计算出各构造单元的元素丰度,然后由质量加权求算全球地壳元素丰度值。为了检验丰度结果的可靠性,黎彤等还分别求出整个地壳中结晶岩和沉积岩的元素平均含量,再按结晶岩和沉积岩的质量比例(92.1%和 7.1%),加权平均算出整个地壳的元素丰度。
以资对照。比较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尽管采用的计算方法不同,但所得到的元素丰度互相还是比较接近的。因此,我们可以有一定根据地说,现在已经有了较可靠的有关地壳化学元素组成的估计值。特别是对主要元素。
因此,他的大陆地壳丰度实际上应为全球地壳的元素丰度。综观以上地壳元素丰度计算,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如地壳概念不统一,未能按现代地壳结构模型进行计算;地壳深度的确定是人为的,未考虑莫霍面在大洋和大陆的不同;大多数计算忽略了海洋地壳,而它占整个地壳质量的1/3以上;未考虑地壳物质成分随深度变化的因素等等。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波德瓦尔特(A.Poldervaart,1955)和罗诺夫(A.b.PoHob,1957)等在计算地壳元素丰度时,均采用了符合现代地壳结构的全球地壳模型。计算过程中,波德瓦尔特把整个地壳分成四个区域:深洋区—大洋盆地地壳;浅洋区(近海区)—大陆坡和大陆架,以及边缘海槽地壳;台盾区—前寒武纪地盾和地台的地壳;褶皱区—显生宙褶皱带的地壳。以各自的莫霍面作为计算深度的下限。用各区质量比例加权平均,求出整个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
罗诺夫等则把地壳分成大陆型、次大陆型和大洋型三种类型,于1957年和1976年二次提出地壳元素丰度值。黎彤在计算中国岩浆岩平均化学成分的基础上,采用波德瓦尔特的全球地壳模型,将全球划分成地盾区、褶皱区、浅洋区和深洋区四个构造单元。在计算各类岩石元素平均含量时,综合考虑了Turekian,Wedepohl及维诺格拉多夫的最新资料,并结合中国各类岩浆岩主要元素数据,首先计算出各构造单元的元素丰度,然后由质量加权求算全球地壳元素丰度值。为了检验丰度结果的可靠性,黎彤等还分别求出整个地壳中结晶岩和沉积岩的元素平均含量,再按结晶岩和沉积岩的质量比例(92.1%和 7.1%),加权平均算出整个地壳的元素丰度。
以资对照。比较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尽管采用的计算方法不同,但所得到的元素丰度互相还是比较接近的。因此,我们可以有一定根据地说,现在已经有了较可靠的有关地壳化学元素组成的估计值。特别是对主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