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7-26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国内外各种通用型教材,一般总是从具体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开始。让学生进入化学学科学习阶段,在熟悉的具体物质(事实材料)和他们已具备的日常概念以及体验的基础上,循序地学习各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学习反映物质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性的化学概念和理论知识。这样的学习顺序和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例如,让学生从具体地认识空气、氧气和水等开始学习化学,可以使他们识记和保持有代表性的、生动直观的感知信息(化学事实),为他们在这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和理论打下扎实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他们才有可能去探索、解决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自然界形形色色的各种物质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各种物质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各种物质之间有什么联系?各种物质变化的规律是什么?等等。学生学习化学,从元素化合物知识开始,进而深入到认识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物质变化的规律性,这是学生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上述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科学抽象的过程①。
     即让学生对大量的(或足够充分的)经验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感性上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再到“思维中的具体”。这一进程,在教学意义上,也体现着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②、“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②例如,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在初中,是从氧气和氢气的性质实验事实总结出物质结合氧和失氧(即得氧和失氧)这一结论,并以此为根据来定义氧化、还原、氧化还原反应,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进入高中一年级,在学习了氯气的性质以后,通过对物质跟氯气反应和物质跟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事实的类比和分析,可以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并进而运用原子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引导学生从反应物间电子转移(电子失得或偏移)的角度来理解氧化、还原、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这一进程并没有完结,在高三选修的教学中,例如原电池、电解、电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等知识的教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这一“思维中的具体”(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透彻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又得到结合新的“感性上的具体”的对象,去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使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从运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充实、发展。从上述讨论和第八、九章的阐述中,可以得知,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知识的基础,是学生赖以进行科学抽象的依据和出发点。如果学生不掌握物质的性质、制法和用途和物质的变化,他们学得的化学概念将是干瘪的,结合实际难以重现,学得的理论知识也将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也应指出,元素化合物知识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要求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各种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就必须借助于理论思维(运用科学概念和理论进行联想、推理和判断等)。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理论(含概念)知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需要合理编排,达到相互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的境界。从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看,元素化合物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新材料、能源、海洋、卫生保健等联系密切,有着广泛而直接的应用。因此,可以说,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更具有基础性,不容忽视。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上述特点,教材的编著者和教师可以匠心独具地“穿插编排”,“融合讲解”,以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好化学。

    更多精彩文章

    • 从一个小气泡说起-稀有气体元素的发现
    • 化学元素的继续追寻
    • 解开元素天书之谜
    • 三元素组和八音律
    • 填补元素周期表上的空白
    • 元素的身份证
    • 元素凶神
    • 元素周期表
    • 月亮元素
    • 西博格与新元素的合成
    • 精细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 经典地球化学的三个代表人物
    • 化学活动方式的社会化
    • 为科学而献身
    • 行星和行星间物质的化学成分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