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社会文化结构模式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9-25
这里,我们对化学系统动力学结构的重建还只是囿于认识论的范畴。实际上,任何科学发展模式的合理建构如果只停留在认识论的水平上,而不将其纳入社会文化的总体结构,也就难以全面地反映科学发展的实际和发挥科学应有的社会功能。因此,就需要在动力学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化学的社会文化结构。化学是在一定的科学背景和社会文化氛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发展不能不受到自然科学的其它分支和社会文化整体的其它构成要素的制约与影响。化学的发展是通过化学家的认识活动来实现的,而任何科学认识活动都要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我们把化学理性认识活动的方式叫化学思维方式。当我们把化学放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其社会运行时就会发现,社会文化因素首先通过整个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个中介来影响化学认识主体的思维方向和进程。一定时代的科学思维方式使科学家按照一定的习惯模式进行思考,从而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惯性。这种思维定势和惯性制约着科学家选择和接收信息的方向和范围、加工、处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拉瓦锡和普利斯特列虽都发现了氧气,然而,提出氧化说的之所以是拉瓦锡而不是普利斯特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是按照不同的方式处理同一实验事实。拉瓦锡接受了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的近代科学的思维规范。牛顿力学表明,重量和质量是两个等价的范畴。牛顿力学建立在质量不变的假设之上,而这个假设又由于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而不容置疑。因此,臆造一种与其它物质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的物体是不必要的。由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应是与牛顿力学相符的物理实体,所以质量不能为负。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定向,使拉瓦锡一开始就对燃素说采取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并立意通过实验找到使燃烧物增重的实体,直到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去解释燃素说无法容纳的事实。
科学史家辛格指出,牛顿对于物体在同一地点重量保持恒定的清晰证明,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检查数量变化的标准,从而给化学的合理性一种特殊的动力①。任何化学认识活动都是化学认识主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满足某种需要而展开的目的性活动。认识主体需要的产生和目的的选择不仅只来自化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还往往受到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制约和影响着化学认识主体的目的、意图、方向、态度,并导致某种信念的产生。主体的需要越强烈,价值观念越确定,则认识外部世界中同主体需要和价值观念有关的对象的定势也就越稳定、越显著。拉瓦锡所生活的时代,启蒙运动正席卷欧洲大陆,荡涤着一切陈腐的观念,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贯穿于启蒙大师们的一切著作中。正是这种革故创新的价值观才铸就出了拉瓦锡的理性批判精神,并使他成为化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人物。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化学发展的具体机制,必须在化学的动态模式中得到表述。这样,就需要在动力学结构中实验——理论逻辑通道的基础上,找到化学的内在逻辑与社会的文化结构的契合点和对应处,进而揭示出在化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化学与社会文化对流与互动的真实内容和具体形式。为此,必须把化学系统的动力学结构再做进一步的分解。
科学史家辛格指出,牛顿对于物体在同一地点重量保持恒定的清晰证明,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检查数量变化的标准,从而给化学的合理性一种特殊的动力①。任何化学认识活动都是化学认识主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满足某种需要而展开的目的性活动。认识主体需要的产生和目的的选择不仅只来自化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还往往受到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制约和影响着化学认识主体的目的、意图、方向、态度,并导致某种信念的产生。主体的需要越强烈,价值观念越确定,则认识外部世界中同主体需要和价值观念有关的对象的定势也就越稳定、越显著。拉瓦锡所生活的时代,启蒙运动正席卷欧洲大陆,荡涤着一切陈腐的观念,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贯穿于启蒙大师们的一切著作中。正是这种革故创新的价值观才铸就出了拉瓦锡的理性批判精神,并使他成为化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人物。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化学发展的具体机制,必须在化学的动态模式中得到表述。这样,就需要在动力学结构中实验——理论逻辑通道的基础上,找到化学的内在逻辑与社会的文化结构的契合点和对应处,进而揭示出在化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化学与社会文化对流与互动的真实内容和具体形式。为此,必须把化学系统的动力学结构再做进一步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