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育误区——不当“鸡妈妈”

来源:好学习发布时间:2011-10-01

走出教育误区——不当“鸡妈妈”
 
  “鸡妈妈”的溺爱使母爱变成了“母害”。
  由于我们只拥有一个孩子,许多年轻妈妈产生了惧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

  年轻妈妈就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翅膀下,整天提心吊胆,不敢离开半步,生怕失去自己唯一的“宝贝”。不知不觉,步入了教育的误区。

  于是,母爱变成了三点水加一个“弱”字的“溺”爱,母爱变成了“母害”。

  溺爱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代替型

  一所学校通知学生打扫卫生,只见妈妈们拿着扫帚、抹布和铁锹,成群结队来到学校,她们怕孩子累着,亲自出马上阵了。当有人问一位年轻妈妈:“你孩子在家做家务吗?”那位母亲毫不含糊地回答:“疼还疼不过来呢,还让他做家务?”

  孩子去参加活动,家长陪伴的阵容十分吓人。某大报曾登出一张小学开运动会的照片,围观的家长比学生还多。照片题目是:是谁在比赛?

  每天,孩子的书包,妈妈代替收拾;孩子的铅笔,妈妈代替削尖;孩子的钢笔,妈妈代替灌水;老师告诉孩子的事,妈妈全替孩子想着。有一天,一位二年级班主任批评几个没带齐用具的学生,几个孩子都埋怨起来。这个说:“都怪妈妈没给我装上!”那个叫:“都怪爸爸没给我收拾好!”好像一切过错都是妈妈爸爸的,他们什么责任也没有。

  代替,究竟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孩子的懒惰与无能,也带来了父母的悲哀和失望。

  满足型

  孩子要什么,妈妈就给什么。有的家长,没工夫去教育孩子,于是千方百计去满足孩子花钱的欲望。

  一个北京的小男孩,妈妈爸爸在国外工作,把他寄养在朋友家里,每月给他寄两三千元零用钱。有一天,男孩子买了两瓶七八十元一瓶的香水,一瓶送给年轻的女班主任;一瓶由教学楼的一层洒到六层,又从六层洒到一层,说是为了“美化环境”。在他们班里,没有一个同学没喝过他花钱买的饮料;选中队干部时,没有一个人不投他的票。他平时不常写作业,谁帮他做一道数学题,他就给谁五毛钱;谁给他写一次语文作业,他给谁一块钱。远在国外的父母好像觉得,用钱可以弥补自己不能关心帮助孩子的歉意,却不知道,无度地给孩子钱,是在害孩子,不是爱孩子。

  一个个体户的女儿说:“我家的枕头里、柜子里都是钱,但我们姐弟最不幸了。妈妈爸爸为了挣钱光做买卖,把我和弟弟关在家里,顿顿饭都要自己去买。有一天,我打开衣柜,发现里边的脏衣服堆成一团,都发霉了,等我把那些脏衣服洗干净时,发现衣服已经破成洞了。”

  看管型

  这是典型的“老母鸡”式的教育。

  中国有个传统的称谓,称带小孩的保姆叫“看(kān)孩子的”。这个“看(kān)”字,一下子勾画出今天许多年轻妈妈的形象和作用。

  孩子是需要照看和管教的,但不是要我们寸步不离地“看着”,事无巨细,什么都管。许多年轻的妈妈,自己劳累一天,还要看着孩子写作业,看着孩子洗脸洗脚,看着孩子穿衣吃饭……看孩子这不顺眼,那不顺眼,于是整天唠叨个没完。看得孩子很烦很烦,看得自己很累很累。

  其结果呢?孩子觉得妈妈不信任自己,十分反感;母亲觉得孩子太不听话,十分生气,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提出了少年儿童要掌握“五自”能力,即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孩子们知道后,别提多高兴了,他们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

  我们的孩子,面对21世纪的天空,他们多么想展翅高飞,我们当妈妈的为什么要抱住不放呢?为什么不给孩子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呢?

  第一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刘玉玲,12岁那年,独自去美国参加世界儿童和平大会。当时,联合国只邀请了3个中国孩子,没邀请大人。刘玉玲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代表中国在世界儿童和平条约上签了字,出色地完成了出访任务。

更多精彩文章

  • 这4个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妈妈把握好,将事半功倍!
  • 12岁前给孩子的最好教育, 是教会这四个字!(值得一读再读的好文)
  • 为什么爸爸一定要参与孩子的教育?答案全在这里了
  • 教育孩子“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就安全了?错,这远远不够!
  • 一个清华妈妈的教育方法:如果你的孩子处在3~15岁,一定要看看!
  • 为什么爸爸一定要参与孩子的教育?因为爸爸带的孩子更有出息!
  •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尤其是爸爸!
  • 秋季补钙要谨慎,这6大误区,你至少中过1个!
  • 爱发脾气的孩子,这样教育,长大后更有出息!
  • 最好的教育,竟藏在这2个不起眼的地方!对孩子影响太大了
  • 好好写字很重要
  • 工程师自创学习方法助儿子考上复旦
  • 家庭教育中的“五重五轻”
  • 学会怎样才能不助长谎言
  • 贪玩儿子成美国高考状元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