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成副总的小天才——一位父亲给孩子铺路的故事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11-10-06
十三岁成副总的小天才——一位父亲给孩子铺路的故事
作者:张春熙 来源:中国家庭教育网
成功类型:孩子在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家庭背景: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企业总经理,母亲是教师。
家教特点:激发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家庭氛围民主
在高科技产业密集的北京,有一家和平思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每逢星期日早晨9点左右,一个身材瘦削、面带稚气的小小少年便来到公司,坐在副总工程师的座位上,开始了一天紧张有序的工作。这个孩子姓邓名謎(shēn,两山并列的意思),是北京第十三中学分校的学生,他当上副总工程师那一年,刚刚只有13岁。
一个毛孩子,担任如此要职,一时间成了引人注目的新鲜事。对此,邓謎的父亲邓和平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邓謎就任此职,是经过严格考核的,邓謎有今天,是他自己付出了艰辛努力,更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帮助,总之,他不是神童;作为家长,我和他母亲只是想给孩子一个锻造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并不是现在就要他从业,他需要长期、正规的学习,他的主要课堂在学校。”
顽童身上可贵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邓謎从小就是个爱动、闲不住的小淘气。1岁多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撕东西。妈妈正在写的教案,爸爸尚未完成的稿子,一不留神就被儿子扯过去,“嚓嚓”撕个粉碎。2岁左右,他又对家里“会响的,能走的”东西产生了兴趣,于是,好端端一只收音机、一台小闹钟被他拆了个七零八落。对于当时尚不宽裕的邓家来说,这是不算小的损失。母亲情急之下,举手要打儿子,被父亲劝住了。邓和平对妻子说,“儿子好奇心强,爱动脑,好动手,这是好事情,要引导,不能伤害。”(妈妈眼中的小淘气,爸爸视为好事情,两种认识方法,值得琢磨。不然,妈妈的一巴掌,就可能打掉一个可塑的小天才。)夫妇俩不但容忍了儿子,而且还从有限的家用钱里拿出一些,专门给儿子买了可以拆卸的玩具,鼓励儿子拆,同时提出要求,拆散以后还要装上。这下他来了精神,开始时是按图组装,但很快就抛开图纸,组装出了火星上用的六轮小汽车,带激光炮的摩托……看着儿子手中那一件件充满了神奇想像力的“发明创造”,邓和平夫妇俩心里真是乐滋滋的。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邓和平开始开发研制一种医疗仪器。爸爸在忙碌的时候,小謎总爱在一旁凑热闹。邓和平也就有意无意地培养儿子的兴趣,时不时让他递个零件,拿个螺丝刀,并且耐心地告诉他,这是二极管,那是三极管,这一块是电阻,那一块是电路板。邓和平还教儿子一些针灸穴位,讲解自己发明的仪器原理。这涉及到许多有关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知识,有许多是邓謎尚未学过的、不懂的。(教子之法,贵在潜移默化。在这种潜移默化中,邓謎向父亲学到的不仅仅是科技知识,更是不懈的求知精神。)
爸爸告诉他,学海无涯,不懂可以学。邓謎对知识渴求的欲望被极大地激发了。他极早地进入奥林匹克学校,一二年级就开始学习电脑,三年级开始接受正规的电脑培训,很快地就可以进行电脑高级程序的编排了。有一天,邓謎向爸爸提出:“我能不能和你一起干?”邓和平当即表示同意。但当儿子提出要当副总工程师时,这一次邓和平没有立即回答。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对儿子说,“可以答应你的要求,但你首先要干出成绩并通过考核。”
面对爸爸的严格要求,邓謎交了合格的答卷。在邓和平主持的国家级新产品“HP和平中枢平衡治疗仪”的研制过程中,儿子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如将旋钮控制改为按键控制;变手动操作为程序自动控制;改进外形、增强美感,等等。
人才需要“全方位”的培养
邓和平先生说,一部科学仪器由若干个零部件组成,缺一不可;同样,一个人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否则就难以成为优秀人才。出于这种对人才的理解,我们做父母的注意对邓謎进行“全方位”培养,而不过早地做所谓“定向”培养。邓謎兴趣广泛,涉及到书法、朗读、绘画、手工制作、球类、棋类等方面。就说音乐吧,邓謎从5岁半开始学习扬琴,演奏过《雨打芭蕉》、《将军令》、《映山红》、《渔舟唱晚》、《黄河颂》等名曲。学艺8年,风雨无阻,开始时由母亲接送,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自己骑自行车往返一个小时去老师那里学琴。为了学好《黄河颂》,父母帮助他了解抗日战争的有关情况,以便准确地理解曲中含义。通过学习扬琴,举一反三,邓謎了解了许多中外乐器,对华彦君、贝多芬、施特劳斯等中外音乐大师,耳熟能详。如今邓謎已经获得中国音乐学院颁发的八级水平证书,正向九级冲击。他荣获了北京市艺术节扬琴三等奖,西城区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民乐一等奖,被喻为“小音乐家”。面对儿子的骄人成绩,父亲没有流露要让儿子将来当音乐家的意思,只说是给儿子一个锻炼与展示才能的机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会吹圆号,会弹钢琴,钱先生认为: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这些,邓和平先生想必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