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路同行——紧要关头要说你行(2)
来源:好好学习发布时间:2011-10-12
在这样严酷的现实面前,别说刚刚十几岁的孩子,就是饱经忧患的父母们也会感到如履薄冰、顾虑重重。
佳佳在他的学校里是属于拔尖的学生,无论期中期末、班级学年排名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三年过去了,“中考”逼近,升省重点高中的紧要关头眨眼间就到了。填报志愿那几天,真是叫我寝食难安、忧思难定啊。我的儿子自小便有“定力”,凡事经他观察、思索,一旦认准了,便会毫不犹豫地一直做下去。初中三年,他的这种性格更趋成熟了。临近填报志愿前,他就向我们表达了自己要直取哈尔滨高中的“最好学府”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的决心,而且自此再没迟疑过。他这样做有他的理由,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基于将来报考全国重点大学的理想,同时也考虑到了初中时期转校的经验。
丈夫和我则不能像儿子想的那么简单。我们考虑的出发点是:尽管儿子现在的学校是全区里面占上游地位的,教学成绩不错,可是从全市看,这所学校并非什么顶尖的初中,在它之前,至少有五七所更好的中学。粗略估算一下,将有近千人与我的儿子有同等条件报考哈三中。成功的比率只有四分之一。这个比率可以说是相当可怕的。由于学校之间沟通甚少,我们掌握情况不足,儿子在这“千名神童”之中究竟占据什么位置,实在难以盘准。如果真的投考三中,万一不中,退回本区的高中,前途就难以预料了。如果退而求其次,报考在全省居二、三名的其他重点高中,就比较有把握,但毕竟属于“降格”,从长远上看,对孩子的发展会发生微妙的不利影响。
究竟是冒险争先还是求安后发,我真拿不准主意。丈夫的想法和我差不多,但他有一个一向不变的主张:不论如何,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本人的意愿。应当开诚布公地与孩子谈一谈,让他仔细想想。就这样,我们夫妇二人与儿子做了一次长谈,将我们的种种顾虑和比较分析和盘托出。我说:“佳佳,这事关系一生前途,我们把一切都说给你了,你别急于回答,考虑考虑再定。”
两天以后,金佳对我们说:“妈妈,爸爸,”这是他的习惯,由于他年幼的时候一直在我身边,因而无论说话、写信,总是先称呼妈妈,后称呼爸爸。这个习惯一直到他去巴黎,往家里来信打电话,总也没有改变。“你们分析的一切都有道理。可是,我觉得,这是我第一次独立迎接考验,如果第一次就退缩,今后考验更多更大,哪里会有勇气呢!让我试一试吧!”我的眼睛湿润了,孩子的诚恳和执著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看看丈夫,他同样是那么激动,于是我禁不住脱口而出:“儿子,你行!你一定能行!!”于是佳佳报考哈三中,结果是以哈三中所取考生前十名的优异成绩,一举中标。一道人生最狭窄的风浪险隘,就这样闯过来了。
事后的发展证实了这一抉择是多么的正确。一位在初中一直与金佳不相上下,成绩或第一、或第二的同学,因为临考缺乏勇气和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没有申报哈三中,而退居了另外的一所省重点中学。三年后,此人竟在高考中落榜,饱尝了失败的痛楚与辛酸。像这位同学的经历,又何止其一人呢。说到底,在人生的紧要关头,需要的还是勇气和毫无保留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