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家长还是学校?(2)
来源:中考网发布时间:2011-10-29
就读于新穗学校的黄勇(本文涉及边缘青少年问题,使用化名,下同),父亲原是一名工人,下岗后在某单位做保安;母亲无业,每月在村里分红约300元,有间歇性精神并发症。这个衣食堪忧的家庭背后隐藏着极大的忧患,每天家庭战争气氛浓烈。
母亲对黄勇的教育很有脾气,动则打骂,父亲一直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后来,因无力管教,黄勇父母将其交给年老体弱的外公、外婆照管。生活在这样的危机家庭中,致使黄勇后来愤而离家出走,长时间沉溺于游戏机,还加入社会帮派,接触软性毒品,养成偷窃、打架等恶习,不能自拔。
谢永德说,危机家庭经济拮据,家庭成员关系比较紧张,相处不和睦,尤其是夫妻之间矛盾的恶化,常常让身处其中的孩子深受其害。
采访中,另一位学生刘文着实让记者感到惊讶,年仅14岁的他,脸上写满了异常复杂的表情。
刘文生活在一个放任自流的家庭,母亲只顾享乐,完全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父亲一直怀疑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刘文在家里没有得到关注,于是选择了放纵自己,在别人的怂恿下逃学,初二时每学期旷课达300多节,后来加入一个犯罪团伙,跟从一个“大佬”在江南西一带活动,勒索附近的学生。
专家分析,因受家庭冷落,再加上在学校学习成绩差,问题孩子就企图通过反叛行为引起注意,家庭对他的教育抱有放弃的态度,令他更肆无忌禅,一步一步走下坡路。其性格也转向孤僻、压抑个人情感,强烈渴望亲情关怀,个性中隐含很强的冲动成分,且有暴力倾向。
亲人的敌视、冷落使很多问题少年都感觉自己的存在是个负累,对自己缺乏信心,亲情需要得不到满足,易受“损友”的影响。谢永德说,“透过刘文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他是被家庭逼上歧途的!”
残缺家庭产生迷途“稚鸟”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今年16岁的陈华明是个孤儿,一直随阿姨生活。华明5岁时,妈妈因病去世,父亲体弱多病,没有固定的工作,常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一直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和校园生活。
不幸家庭的苦难常常是难以言状的,尤其是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总带有悲情式的残缺。
陈华明11岁时,父亲又因过度劳累生病去世。没有母爱,没有童年的欢乐,更没有家庭教育的熏陶,他就如迷途的稚鸟,一直找不准方向,游走在社会的边缘、犯罪的边缘。
不幸的家庭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而学校老师的有限关怀实在无法弥补这一巨大的创伤。这些预示着这一类孩子的成长将经历孤独与排斥、苦涩与不平、艰难和坎坷。
谢永德说,对不幸家庭的问题孩子,学校要着力为他营造“第二个温馨的家”,全社会也应针对这一类孩子做实质性的帮扶。
父母离异谁解孩子心思
夫妻离异,伤害最深的莫过于孩子。
与记者交谈时,刘国庆迫不及待地详述着自己现在的优异成绩和表现。他现在是广州一所技校的学生,就要走向社会了。谈起过去,他同时似在思考,表情复杂,但非常认真。
小刘9岁时,母亲因无法忍受父亲游手好闲且生活作风不检点,毅然提出离婚,法院将小刘判给了母亲。然而,刘家并没有停止对刘国庆的争夺。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数落丈夫的种种“恶行”,甚至跑到老师面前将“家丑”抖出来。
小刘选择跑到爷爷家寻求帮助,然而长辈们并没有让他感到温暖。找不到心灵慰藉,在频频外出中,他找到了同病相怜的伙伴,加入了所谓的“宝龙帮”。在不良群体中混了很久,滋生出霸气,一言不合就挥拳相向,有一次竟拔出尖刀,向一个敢于当众嘲笑他的女生刺了下去……
父母经历复杂身教失当
父母复杂的经历、言行和背景也会给青少年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言传身教的不当在家庭教育弊病中很具代表性。
谢永德特别提到李佳这个孩子。15岁的李佳是独生子,家庭经济优越,父母早年在外地经营“的士高”、“夜总会”,如今在广州经营包装纸公司。父母的社会接触、言行和思想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在父母的影响下,小李有较严重的反社会倾向。弃学、打架斗殴、加入小帮派、敲诈勒索、沉迷网络游戏,可谓“多毒俱全”。
更多精彩文章
- 孩子遇上“坏同桌”,聪明家长的做法很棒,比换同桌简单有效!
- 孩子放学后的1小时,家长把这4件事做好,他们成绩蹭蹭上升!
- 陪孩子做作业讲究技巧,如家长有这4种习惯,他们成绩不升反降!
- 孩子做题总犯同样的错误怎么办?家长这样做,成绩提升一倍!
- 不打不骂,这一招才是管教孩子最好的方法!(家长必读)
- 小长假:孩子最需要家长管的地方,不是玩疯了,而是这2个字!
- 为什么中国孩子最尊敬的人不是父母?无数家长看完沉默了…
- 秋天给孩子补这3样,整年不用看医生!家长必看
-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这位家长的做法简单有效!不信你试试
- 孩子写作业太粗心?做好这4件事,彻底解决孩子粗心问题!早看早受益
- 贪玩儿子成美国高考状元
- 好好写字很重要
- 工程师自创学习方法助儿子考上复旦
- 家庭教育中的“五重五轻”
- 学会怎样才能不助长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