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儿子房间里的水仙花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2-01-19
元旦期间,丈夫跟我商量到花市去买几盆花,摆在客厅里点缀一下节日氛围。于是,我们一起来到花市,很快选好了两盆比较大的杜鹃。准备结账时,我忽然发现有一盆小水仙,非常淡雅,散发着丝丝清香。我说:“咱们买盆水仙回家吧!我想等元旦假期结束把它带到学校,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丈夫爽快地答应了。
回家后,我随便把水仙放在了儿子房间的写字台上,就忙着去做晚饭。儿子回家后,看到桌上的水仙,便问:“妈,是您给我买的花吗?”我反问儿子:“怎么样?漂亮不漂亮?”“不错,挺好的!”我仍在做饭,就再没有搭理儿子。
可等我做完晚饭,来到儿子房间一看,禁不住呆住了。以前,儿子的书桌上总是弄得一团糟,我还经常督促他能收拾自己的书桌,甚至有时是我帮助他整理一下。今天是怎么了?他竟然自觉地把书桌和房间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条有理。我禁不住表扬起儿子来,“看来儿子长大了,也懂得自己整理房间了”。
晚饭后,我与丈夫一起到户外散步,话题自然就转到饭前发生的这一幕上。我说:“你不觉得咱们的儿子确实长大了吗?看到儿子自觉地整理房间,我心里真是由衷的高兴!”丈夫看了看我,笑着说:“其实,这是‘狄德罗效应’在起作用。”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都被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称为“配套效应”,即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配套效应”为整个事物的变化提供了动因,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随之变化以便与其配套,从而促进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
丈夫的话不由得让我想起刚读过的一篇小文章。一对夫妇开车经过一间乡下的餐厅,停下来用餐时,太太借用化妆室。她一进化妆室,便看见一盆盛开的鲜花,摆在一张旧式且非常雅致的木头桌子上。洗手间里收拾得很整齐,可以说是一尘不染。这位太太在使用过后,主动把洗手台擦得干干净净。用一点巧心,就可以使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美好,毕竟干净的环境人人都不想破坏。那家老板的高明就在此!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多用一点巧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习惯,都可以找到引起这一行为改善的一件“睡袍”。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是劣质的“睡袍”,那么,你就别想孩子的行为有多高尚;如果我们给孩子们的是有价值的“睡袍”,那么,孩子们就会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一盆平常的花,带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决定不把那盆水仙再带到办公室了,就让它静静地开放在儿子的房间吧!
(作者系山东省胶南市滨海中心中学 李霞;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27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