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说课稿
来源: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12-05-11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桥梁(教材):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满族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3、君主集权的强化
自清朝定鼎北京,迄至逊位,有国长达268年。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管辖广大疆土,保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长期稳定,尤其康乾盛世持续百二十年,堪称清朝创造的一个奇迹。其中政治上的严密控制时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传统政治体制的集大成。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到清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系统而严密,十分成熟。君主集权已达到了顶峰。本课知识,对客观评价清朝、后期学习的延续起开篇之义,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一个民族——满族的兴起;
一个政权——清朝的建立
一个主题——君主集权的强化;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主体(学生):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初一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特别是外校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满族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认清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初步地认识到该制度的消极作用,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通过比较清朝文字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四、本课重点
君主集权的强化。
五、本课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累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如何通过教学手段的合理设计,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和作用等方面理解、分析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六、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外校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君主集权的强化》。
七、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渲染气氛 吸引注意
关键词:影片片头剪辑、清帝王动画显示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影片片头剪辑进行课堂导入,利用《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戏说乾隆》、《鸦片战争》等清史戏的片头剪辑,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同时指出,影视作品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
清帝王画像动画(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进一步刺激学生情绪、激发兴趣,使学生对清有一定宏观了解,同时点明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政绩的区别(后金――清),轻松、有趣、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2)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关键词:图说历史 史学辩论 总结规律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唐边疆各族分布图》、《南宋、金对峙形势图》、《满洲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靺鞨-女真-满族的历史渊源,区分金与后金的概念,概括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活动,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满族的兴起。使学生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外校的学生有小组学习与课堂辩论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我采用了层层设疑、史学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面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统治者怎样才能有效地实行统治,并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呢?
清代的军机大臣与秦朝的丞相权限有何不同?
对比乾清宫、乾清宫门外的军机处与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布局,从中反映出君主与臣下的权限关系有何变化?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通过辩论,建筑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
(3)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关键词:历史剧表演竞赛 二次辩论 新词旧曲
历史剧场一直是外校的传统,以外校传统为依托,我设计了本课的一个兴奋点、一个兴趣点:历史短剧表演兼竞赛:《君臣办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文字狱》来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之军机处、文字狱。通过课前自学,学生收集资料、编排剧本、设计台词,选定角色,完全独立完成。加上两个小剧组的竞赛,提高演出质量。一个历史剧表演,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极大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进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二次辩论:结合秦、唐、明、清四代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以“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君主集权的目的、作用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新词旧曲:结合白云区“快乐历史教学”课题研究,我用旧曲填新词作为课后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用本课知识为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改写歌词。学生既能体验再次创作的乐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达到。
八、课堂反思:
关键词:学生主体 快乐课堂
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不知不觉、意犹未尽。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按帝王专题讲解清代历史,如何处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学生年龄特点?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桥梁(教材):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满族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3、君主集权的强化
自清朝定鼎北京,迄至逊位,有国长达268年。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管辖广大疆土,保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长期稳定,尤其康乾盛世持续百二十年,堪称清朝创造的一个奇迹。其中政治上的严密控制时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传统政治体制的集大成。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到清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系统而严密,十分成熟。君主集权已达到了顶峰。本课知识,对客观评价清朝、后期学习的延续起开篇之义,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一个民族——满族的兴起;
一个政权——清朝的建立
一个主题——君主集权的强化;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主体(学生):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初一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特别是外校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满族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认清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初步地认识到该制度的消极作用,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通过比较清朝文字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四、本课重点
君主集权的强化。
五、本课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累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如何通过教学手段的合理设计,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和作用等方面理解、分析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六、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外校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君主集权的强化》。
七、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渲染气氛 吸引注意
关键词:影片片头剪辑、清帝王动画显示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影片片头剪辑进行课堂导入,利用《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戏说乾隆》、《鸦片战争》等清史戏的片头剪辑,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同时指出,影视作品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
清帝王画像动画(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进一步刺激学生情绪、激发兴趣,使学生对清有一定宏观了解,同时点明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政绩的区别(后金――清),轻松、有趣、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2)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关键词:图说历史 史学辩论 总结规律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唐边疆各族分布图》、《南宋、金对峙形势图》、《满洲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靺鞨-女真-满族的历史渊源,区分金与后金的概念,概括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活动,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满族的兴起。使学生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外校的学生有小组学习与课堂辩论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我采用了层层设疑、史学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面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统治者怎样才能有效地实行统治,并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呢?
清代的军机大臣与秦朝的丞相权限有何不同?
对比乾清宫、乾清宫门外的军机处与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布局,从中反映出君主与臣下的权限关系有何变化?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通过辩论,建筑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
(3)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关键词:历史剧表演竞赛 二次辩论 新词旧曲
历史剧场一直是外校的传统,以外校传统为依托,我设计了本课的一个兴奋点、一个兴趣点:历史短剧表演兼竞赛:《君臣办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文字狱》来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之军机处、文字狱。通过课前自学,学生收集资料、编排剧本、设计台词,选定角色,完全独立完成。加上两个小剧组的竞赛,提高演出质量。一个历史剧表演,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极大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进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二次辩论:结合秦、唐、明、清四代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以“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君主集权的目的、作用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新词旧曲:结合白云区“快乐历史教学”课题研究,我用旧曲填新词作为课后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用本课知识为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改写歌词。学生既能体验再次创作的乐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达到。
八、课堂反思:
关键词:学生主体 快乐课堂
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不知不觉、意犹未尽。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按帝王专题讲解清代历史,如何处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学生年龄特点?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