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
来源:爱学习发布时间:2012-09-25
上课开始,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绿”字,让学生定睛看15秒钟。“你联想到什么?”
课堂上少有的活跃:“万物葱茏的森林”、“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绿茵场”、“绿裙装”……发言踊跃,不一而足。
“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表现出眼前的绿?”
“拿出画笔,饱蘸绿色画料,大笔一挥,这就是绿。”有的同学竟跃跃欲试了。
“如果让你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绿表述出来,又该怎样表述呢?”学生们在紧张思考,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难度。
至此,蓄势已足,于是引出课文,直奔教学目标 。“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中间开花,重点突破。“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
“比喻。”
这是一个难度不大的问题,然而要体会出其妙处,须引导学生吟诵、涵咏、品味意境。
“接着作者又使用什么方法写绿?”
“比较。”
“作者笔下的绿与其它地方的绿相比有什么特点?”“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
“下面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写绿?”
“联想拟人。”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漂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学生感叹道。
“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学生哄堂大笑。“‘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以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韵悠长。”一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想象可谓丰富,理解可谓深刻。
到这里,学生已经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手段,该是适当点拨,总结规律的时候了。“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的还举出了毛泽东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那么,大家能否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们热烈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语言文字不能直接表现色彩、线条、形体,须借助读者的联想、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等,便成了作家摹色状形的得力手法。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请大家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写写或说说我们县中心公园小西湖水的绿。”
翻检课文,搜索记忆,紧张构思。最后,一位同学读了他的文章:
课堂上少有的活跃:“万物葱茏的森林”、“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绿茵场”、“绿裙装”……发言踊跃,不一而足。
“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表现出眼前的绿?”
“拿出画笔,饱蘸绿色画料,大笔一挥,这就是绿。”有的同学竟跃跃欲试了。
“如果让你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绿表述出来,又该怎样表述呢?”学生们在紧张思考,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难度。
至此,蓄势已足,于是引出课文,直奔教学目标 。“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中间开花,重点突破。“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
“比喻。”
这是一个难度不大的问题,然而要体会出其妙处,须引导学生吟诵、涵咏、品味意境。
“接着作者又使用什么方法写绿?”
“比较。”
“作者笔下的绿与其它地方的绿相比有什么特点?”“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
“下面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写绿?”
“联想拟人。”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漂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学生感叹道。
“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学生哄堂大笑。“‘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以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韵悠长。”一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想象可谓丰富,理解可谓深刻。
到这里,学生已经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手段,该是适当点拨,总结规律的时候了。“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的还举出了毛泽东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那么,大家能否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们热烈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语言文字不能直接表现色彩、线条、形体,须借助读者的联想、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等,便成了作家摹色状形的得力手法。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请大家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写写或说说我们县中心公园小西湖水的绿。”
翻检课文,搜索记忆,紧张构思。最后,一位同学读了他的文章:
这是一湖醉人的绿水。
湖水平铺着,像一块光滑的碧琉璃,如一缸浓浓的绿酒。微风掠过,波光闪闪,宛如光彩照人的绿珍珠,更是缓缓流动的一湖碧玉。三三两两的小舟漂游其上,双桨刚一划开水波,深绿色的封面就匆匆合起。
我拜识过许多园中之湖,领略过它们不同的风采。北京的昆明湖碧而豪,济南的大明湖碧而逸,南京的莫愁湖碧而阔。小西湖呢?她碧而幽,碧得、绿得令人作出尘之想。她不是那种一眼望穿的浅绿,她绿得深,绿得酽。这哪儿是一湖水,简直是红尘中一篇绿色的童话,山城中一幅袖珍的绿色插图。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中学语文教学》1999.9期)
作者简介:
李春贵,男,36岁(今年马上就37岁了),汉族,中学高级教师。1994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高中青年语文教师,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1997年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多次在全省范围的大型教学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受到广泛一致的好评,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山东教育》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论著五部。1996年被破格评聘为高级教师。1999年走入私立学校,现为青岛南洋学校高中语文教师。
通讯地址:青岛技术开发区薛家岛青岛南洋学校中学部
邮政编码:266555
电话:(0532)6703136(办)
电子邮箱:li.chungui@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