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语言与文学
来源:教学计划发布时间:2012-10-31
(2003-01-02 10:51:29) | ||
王力 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现的。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能产生好的文学作品?文学与语言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阅读本文,可以加深我们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选自《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这是作者在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的一次演讲记录。 积累下列词语: 抑扬回环 绝缘 味同嚼蜡 息息相关 言简意赅 今天我讲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分为四个问题来讲: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二、词汇与文学;三、语音与文学;四、语法与文学。 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最好的文学作品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语言修养是文学家的起码条件。 我们要学好现代汉语。现代文学作品都是用现代汉语写成的。文字不通顺,就写不出好的小说、剧本、诗歌、散文来。不知道有多少青年文艺工作者,只因文字不通顺,他们的作品被扔进文艺杂志编辑部的字纸篓里。 我们要学习人民的语言。工人的语言,农民的语言,小市民的语言,我们都要学。学生腔是用不上的。我们说文学家要深入生活。我认为,学习人民的语言也是深入生活的一方面。惟有用人民的语言描写人民的生活,才能使作品有生活气息。赵树理熟悉农民的语言,老舍熟悉小市民的语言,所以他们描写的农民、小市民才那样生动、传神。 我们要学好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有许多修辞手段,我们今天还用得上。其次,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更不能不学好古代汉语。否则,我们连古文、古诗都看不懂,怎能研究文学史呢? 二、词汇与文学 这里讲的主要是形象思维的问题。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也是语言问题。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表现为语言则是多用具体名词,少用抽象名词。《诗经》的比兴,是形象思维的实践。后来“兴”发展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托情于景。抒情诗如果没有形象,就是最坏的抒情诗。诗的意境,也靠具体形象来表现。杜甫《秋兴》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就是以丛菊和孤舟这两个景物寄托他的思乡之情。假如他简单地说:“离家两年多了,我很想家”一类的话,就味同嚼蜡了。甚至讲哲理的诗也离不开形象思维。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有池塘,有镜子(鉴),有天光,有云影,有源头活水,而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每天看书都领会到许多新的道理,好像有源头活水的清池,照得心里亮堂。这样说才有诗意,是一首好诗;如果用抽象的话说出,就不成其为诗了。 《文心雕龙》用相当大的篇幅讲形象思维的道理。它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又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比兴》)又说:“山沓水〔(tà)〕杂乱。,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物色》)这是古代文论中的形象思维论,值得我们好好地领会。 形象思维也并不都是好的。庸俗的比喻就表现诗格的卑下。例如明世宗《送毛伯温》诗:“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这种诗只有小学生的水平,是毫无诗意的诗了。 三、语音与文学 我在我的《略论语言形式美》里,指出语言形式美有三种:第一是整齐的美;第二是抑扬的美;第三是回环的美。整齐的美属于语法问题,下面将要谈到,这里先谈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 诗是让人朗诵的,古人叫“吟”,因此,诗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是诗歌所必须具备的语言形式美。 抑扬的美和音步有关,也和节奏有关。西洋诗以轻重音为抑扬,中国旧体诗以平仄为抑扬。平仄相间为节奏。例如: 半亩—方塘—一鉴—开,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天光—云影—共—徘徊。 平平—仄仄—仄—平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句有四个节奏点(四个音步),平仄相同,构成抑扬美。古代骈体文也讲究平仄。例如: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王勃《滕王阁序》) 新诗的节奏不是和旧体诗的节奏完全绝缘的。特别是骈体文和词曲的节奏,可以供我们借鉴的地方很多。已经有些诗人在新诗中成功地运用了平仄的节奏。现试举出贺敬之同志《桂林山水歌》开头的四个诗行来看: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把这四句话压缩为两句,不就是合乎格律诗平仄的“神姿仙态桂林山,如情似梦漓江水”吗? 回环的美,指的就是诗韵,诗行的韵,是同韵的字(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来来回回的重复,所以叫做回环的美。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都是音乐美,诗歌和音乐是息息相关的。 为了欣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美,我们需要懂得古韵和古代声调。不但《诗经》《楚辞》的古韵和今韵不同,唐宋诗词的韵脚读音也和今韵不同。例如贺知章《还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依今天普通话朗诵,“回、衰”属灰堆辙,“来”属怀来辙,不能形成回环的美;如果照唐代读音,“回”[?uɑi][?uɑi]和下文的[ts ?uɑi]、[lɑi]均为国际音标。,“衰”[ts ?uɑi],“来”[lɑi],就押韵了。又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依今天的普通话朗诵,“斜”属乜邪辙,“家、花”属发花辙,不能形成回环的美;如果照唐代读音,“斜”[ziɑ],“家”[kɑ],“花”[xuɑ],就押韵了。 唐宋的声调也不同于现代普通话的声调。在现代普通话里,入声消失了,原来的入声字转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转入阴平、阳平的字就和律诗的平仄不合。例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陈子昂)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杜审言) 野含时雨润,山杂夏云多。(宋之问)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王维)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 在有入声的方言区域(如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客家话等)里,人们朗诵唐宋律诗就占了便宜,因为这些方言还保存了入声。 在某些散文里,作者也着意使它韵文化。有散文化的韵文,如苏轼的《赤壁赋》,也有韵文化的散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赤壁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散文化的韵文。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是韵文化的散文。 律诗的平仄,在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得上。例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士以故—归之, 仄仄仄—平平 而卒赖—其力, 平仄仄—平仄 以脱于—虎豹—之秦。 仄仄平—仄仄—平平 嗟乎! 平平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岂足—以言—得士? 平仄—仄平—仄仄 不然—擅齐—之强, 仄平—仄平—平平 得一—士焉, 仄仄—平平 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 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仄仄平—仄仄—仄仄仄 这基本上是平仄相间,节奏分明。古人对散文也要求朗诵的,所以要讲究声韵。古人所谓的“声调铿锵”,“掷地当作金石声”,就是这个道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要更好地欣赏古典文学,就必须略懂声韵。语言与文学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 四、语法与文学 语言的整齐的美,指的是对仗。不但律诗有对仗,古体诗和词曲也有一些对仗。不但骈体文有对仗,散文也有对仗。《文心雕龙》有《丽辞》篇,就是专讲对仗的。 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同一词类放在前后两句的同一位置上,所以是语法问题。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和“浅”是形容词对形容词,“花”和“草”、“人”和“马”、“眼”和“蹄”是名词对名词,“迷”和“没”是动词对动词。“欲”和“能”也是动词对动词,“渐”和“才”是副词对副词。 诗人们还把名词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地理、时令、宫室、动物、植物、形体等。同一小类相对,叫做工对。上面所引白居易诗的例子,就是工对的典型。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省(xǐng)识〕认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为什么不说成“……月夜魂”了。 在律诗中,常常有一些特殊语法形式。最常见的是一种不完全句,就是只有名词性词组,没有谓语。例如: 极浦三春草,高楼万里心。(贾至)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 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王维)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 有时候,一句中包含两个分句,一个是不完全句,一个是完全句。例如: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司空曙) 五言律诗只有40个字,为了言简意赅,常常要用不完全句。七言律诗虽有56个字,不完全句也不少见。例如: 旌旃〔旃〕念zhān。。朝朔气,笳吹夜边声。(杜审言)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沈佺期)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家人。(王维) 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韩翃) 〔翃〕念hóng 春风鸾镜愁中影,明月羊车梦里声。(戴叔伦)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白居易) 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元稹) 屏上楼台李后主,镜中金翠李夫人。(温庭筠)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崔涂) 万里山川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罗隐)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 古代汉语有一种使动词。如“生死人而肉白骨”里“生”和“肉”。这种使动词在律诗中也常见。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绿”字就是一个使动词。使动词是由名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变来的。现在再举几个例子: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 回风醒别酒,细雨湿行装。(岑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使动词也能起言简意赅的作用,所以律诗中常常用它。 以上所讲,可见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要学好文学,必须先学好语言。 练 习 一 作者从词汇、语音和语法三个方面讲语言和文学的关系,说明不同的语言手段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试简要填写下表,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