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街道黑板擦亮眼》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来源: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12-10-09

 

一、   活动背景:

 

随着的城镇发展与建设,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品位的提高,而对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古镇菱湖来说,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里是中国灯谜之乡,是中国鱼文化的发祥地,有古桥72座半……每天,小镇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随着外地游客的增多,细心的学生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小镇街道内部分作宣传用的小黑板,竟成了商品广告的宣传栏,什么“谓尔舒”、“天地通”治疗仪之类的全上小黑板了,这不仅影响了小镇的镇容镇貌,给小镇的创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使那些乱张贴乱涂画的人有了可趁之机。“菱湖镇可是远近闻名的水乡古镇,如果外地的游客来参观,这可不是件光彩的事呀!”学生们都忧虑了。针对学生们的思索,我们决定利用街道内的“小黑板”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街道内小黑板报的用途与人们对黑板报的关注程度,体验做一个社会小公民的责任感。

 

二、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调查、访谈,了解街道内小黑板报的用途与人们对黑板报的关注程度,黑板报的现状与前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结合其自己设想,就今后街道内小黑板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寻找信息,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体验做一个社会小公民的责任感。

 

三、活动过程 :

 

●活动一:“哭泣的黑板”(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最近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我们菱湖镇街道内作宣传用的小黑板,竟成了商品广告的宣传张贴处了,不知你们有没有看到这种现象?

生1:我看到过。

生2:确实是这样的,我天天路过邱介湾,那边的小黑板上全是广告纸,什么“谓尔舒”、“天地通”治疗仪之类的广告张贴在那儿,很难看。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想:同学们,你们是菱湖人,对于这种现象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生1:这给我们镇的创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前一阵子我们菱湖镇在迎接创建省级卫生城镇复查,我想,如果这种现象存在,肯定会影响我们菱湖镇的镇容镇貌。

生2:我好像听到黑板在哭泣,我们该想个办法治一治了……

师:那么要解决这种现象,你们准备怎么研究呢?

(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设想)

如:A、调查街道内黑板报的分布、数量,查查街道内小黑板的破坏程度及破坏的原因所在。

    B、查查行人每天最关心的是什么事。

    C、联系菱湖城建办,提出整治建议。

 

●活动二:分组,落实任务

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成调查统计组,资料收集组。每组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

调查统计组:调查街道内黑板报的分布、数量。

            调查街道内小黑板的破坏程度及破坏的原因所在。

资料收集组:统计行人每天最关心的是什么事。

走访各街道,统计小黑板的用途。

            收集行人关心最关心的事的相关资料。

 

●活动三:开展调查研究(历时:2周)

1、调查统计组:教师提供菱湖镇的地图,学生熟悉街道内每一块小黑板的分布情况。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一走,记下每一块小黑板的具体地址。再走访菱湖镇路过的行人,调查取证,了解街道内小黑板的破坏程度及破坏的原因所在。

2、资料收集组:资料收集组同学询问路过的行人,统计行人每天最关心的是什么事。走访各街道,统计小黑板的用途。

(在2周的活动中,教师随机了解学生的调查情况,适当给予帮助指导。)

 

●活动四:成果展示

以班队活动的形式来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交流:

1、介绍街道内黑板报的分布、数量及破坏程度。

2、调查统计组介绍街道内小黑板被破坏的原因所在。

3、资料收集组介绍人们最关心的事。

4、活动总结:针对以上情况,决定向镇政府及各街道办提出建议。

 

●活动五:“我给街道黑板擦亮眼”

1、向菱湖镇政府及各街道办提交建议信,半个月后,菱湖镇政府,同意了同学们的建议,并对各街道内的17块黑板报进行了一次粉刷,还在菱湖农贸市场门口等5处地方增设了黑板报宣传栏。同学们经过讨论,也对黑板报宣传的分工作了安排。

2、确定各街道宣传包干人员

 

●活动延伸:“我是菱湖人”

通过近3周的调查研究,同学们对掌握了很多知识,收获可真不小。请学生根据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畅谈感受,写出体验日记。(部分摘录附后)

 

●学生体会

在成为红领巾气象宣传员的日子里,黑板擦与粉笔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一两个月下来,慢慢地,我觉得有些乏味了——外加上有时起床晚了,就草草了事,甚至还会缺席一两天。虽然内心也会有些内疚,但转念一想:我这是义务劳动,已经不错了,心里也就是想当然了。不过有一天的早晨,当我正准备抄写天气情况时,一位老爷爷走来对我说:“小姑娘,好几天没见你来了,我可是天天等着你的‘天气预报’。怎么,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呀?”说真的,当时,我的脸火辣辣的。“是啊,做什么事都得有始有终,我岂能半途而废呢?”       (施陆缘)

我有一次忘记了写天气预报,结果老师与我长谈了一次。“做事要有恒心,有责任心,才能把事干好。”老师的每一个字,就像一个个红辣椒,堵在我的胸口。虽然当小气象宣传员更多的滋味艰辛,但是它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更使我理解了雷锋叔叔的那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蒋陈丽)

以前,我喜欢睡懒觉,但自从为了能让人们在一大清早看到天气预报时,我便早早起床了。冬天,我站在寒风中进行“天气预报”,冷得直打哆嗦,手指也冻得写不了字了,往往写完“天气预报”要花很长时间;夏天呢,则被晒得汗流浃背……不过,当我看到周围的人们围在小黑板前议论天气情况或只是路过一瞥时,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们能为人民服务了!                        (计  敏)

 

●指导教师的认识和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走到了教师与学生的中间,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共同创造。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如何组织实施,针对本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立足本地,体现资源的地域性。

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指导老师,常要培养学生看问题“多一个心眼”,也成为指导老师的首要任务。就如本次活动的问题,尽管针对的是队员天天路过的街道内的一块小小的黑板,但学生就是从这里着眼入手,因而方寸天地,也成为了学生磨砺成长的舞台。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只立足本地,从本地区的人文环境、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具体的问题出发,并有机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来确定活动主题,课题才能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关注现实,体现活动的实践性。

有人曾说:“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难以忘怀。”可见,亲身实践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终身受用的。本次课题的选择,学生们能听到街道内老百姓的呼声,想到利用黑板小题大做,看到自己书写的“天气预报”为大家办点实事,走访到镇政府的有关领导,上下联动,做到有事群策群力……这样听得到、看得到、走得到、做得到、问得到、也想得到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三、注重做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让学生做出来的,是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经验重组的活动。要让学生在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演示、操作、表演、交流与讨论、反思、创作、体会中进行学习探究;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活动历时3周,培养了学生调查、访问、分析、综合、社交、表达、动手实践等能力。活动设计以探究性为主,尊重学生的兴趣,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求,为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四、着眼指导,体现教师的引领性。

在本次活动中,作为指导老师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总体计划的起草、宣传及学生的组织、分组、分工,活动计划的制定、审核,学生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修改和再实践方案指导以及指导各小组长协调各组成员完成结题报告的系列工作。但指导老师不再是“事必躬亲”、“什么事老师说了算的”的独裁者,而是在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一起管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应有的帮助。

 

●家长与社会的反映

     “活动刚开始时,我很担心,深怕孩子们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孩子担任气象宣传员后,一改以往的懒散,做事变得有责任心了。”                 (家长叶治中)

     “我是蚕桑技术指导的,以前跟孩子说不上几句话,现在我们父女有共同语言啦!如今,女儿不仅对我的工作越来越关心,而且做事也变得有责任了!”   (家长王国良)

      “孩子们真聪明,已经为我们想到了那么多,真是难得!”    (西市街  张大伯)

      “这天气预报帮了我大忙,让我洗衣晾被不用担心了。”      (治安街   李奶奶)

 

 

    更多精彩文章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案例分析
    • 自主阅读 整体感悟——《小珊迪》案例分析
    • 《新型玻璃》教学案例分析
    • 《美的回答》案例分析
    • 创设情境感受美——《小小的船》案例分析
    • 25《小壁虎借尾巴 》案例分析
    • 少年情怀都是诗——活动课教学案例分析
    • 《音乐巨人贝多芬》案例分析
    •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
    • 《字与画》课堂教学案例
    •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 《音乐巨人贝多芬》案例分析
    • 人教版小语新课程教材第一册实践活动案例
    •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