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种子的萌发

来源:自学习发布时间:2012-10-17

植物种子的萌发(2课时)

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

 

1、  知识目标: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观察、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1、学生准备

(1)       预习本课内容。

(2)       准备放大镜、小刀等用具。

2、教师准备

(1)       准备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       准备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图。

一、导入  新课

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萌发发育来的。那么, 种子有些什么结构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一)   种子的结构

 分发给每个学生浸软的种子(一粒大豆、一粒玉米)。

(1)       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

(2)       解剖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结合挂图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解剖种子。对于大豆应剥去种皮后,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再进行观察,对于玉米种子应在种子中央纵剖,仔细观察内部的结构。

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回答。

问题:1、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包括哪些结构?

3、哪些结构和种子的萌发有关?

4、种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种子的结构

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些其它植物的种子并观察其结构

课后反思

本教案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2、  能力目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1、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未发芽的种子若干

2、教师准备:(1)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2)预先种植的几组的对照实验

一、导入  新棵:

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1)       学生结合实际提出“影响大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2)       学生4人一组通过交流讨论提出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假设。

(3)       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探究实验。

(4)       分发给每组2~4;粒优良大豆种子。

(5)       各组自己准备材料用具,如培养皿、吸水纸、标签、清水等。

(6)       填观察记录表,如下表:

处理方式

探究的条件

空气

温度

预期效果

实验结果

教师:做实验前,指导学生将种子分成两等份,设置对照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每天定时观察、记录,每天把实验现象及时反馈给教师。

(三)   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看关于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观察种子的个部分结构的发育状况,回答问题:

(1)       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       胚根、胚轴、胚芽各发育成了新植株的哪一部分?

(3)       子叶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学生对种子的个部分结构的功能有了更深得了解,从种子萌发过程的动画中,学生对种子萌发的过程有了形象、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总结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作业 

课后回家利用两个花盆,用沙子栽培两株植物,一株只浇水,另一株除了浇水外,还施加少量的氮肥,定时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课后反思

本教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设计出探究性实验,从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植物根的生长(2课时)

第一课时(根尖的结构)

1、  知识目标: 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识别植物根系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1)       预习本课,观察教科书中的图5-3。

(2)       课前培养:利用培养皿培养小麦(大麦)种子,使其长出树条幼根。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培养皿内保持较适宜温度),使根毛大量长出。

(1)根据教科书,准备观察“根尖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一是准备小麦(大麦)种子萌发后的根尖,以备用肉眼或者放大镜观察。二是用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用紫药水染色可观察到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

一、导入  新课

教师出示资料:

1、  人曾对一年生苹果树苗的根系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其分支总数达50000条之多,而树干分支不过10条,也就是说根的分支能力是地上部分的数千倍。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根的生长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根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根毛这么多?等等。以此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问题,并作出最贴近问题答案的假设,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四)   观察“根尖模式图”,掌握根尖的基本结构。

(五)   实验方案

1、  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根尖,直观感受根尖各部分的外观形态。]

2、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临时装片,再观察根尖的永久装片,再对比“根尖模式图”,总结根尖的基本结构。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时,要求学生从尖端向上依次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指出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角度等。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问题讨论,总结出根尖的结构,随观察的次序提出问题: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的细胞的体积大小,排列和形态是怎样的?你还观察到哪些结构?

三、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根尖的结构

作业 :课后找到其它几种根进行观察找到根的四个区

课后反思:本案例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对所探究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以达到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目的。

 

第二课时(根的生长)

1、知识目标:1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和热爱祖国的良好素养

  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1、学生准备:查询书籍、录象、网站,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1)准备教科书第61页探究“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材料用具(如长出2cm幼根的红豆的幼苗)。

(2)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一些有关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作用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一、导入  新课:

株黑麦平均每天长出11490万条根毛,每天伸长80km多,从萌发到抽穗,约有150亿条根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根的生长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根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根毛这么多?等等。以此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问题,并作出最贴近问题答案的假设,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

 实验方案 :学生4人一组进行实验。

1、用放大镜观察根尖(长出2cm的红豆根),说出伸长区的外形特点。

2、 提出探究问题:根尖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观察前一天切去根尖的根是否生长?想一想为什么?

取一株根长约2cm的红豆苗,给幼根的各部位作标记,测量长度,认真培养,待生长24h后再作对比。

教师巡回指导,随时提示根尖所作标记的部位、长度和距离,应注意的事项等/组织学生讨论:标记做几条合适?如果画不上标记,应怎样处理?做标记是应注意哪些方面?这个实验证实了什么?什么部位能迅速伸长而使根的长度不断增长?进而总结出根生长的主要原因。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移栽植物时一般要带土?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什么?联系实际,举例说说根的经济价值。

三、课堂小结:根生长的原因——根各部分的功能

作业 

请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现状,谈一谈植物对黄土高原的保护作用,怎样才能重现黄土高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

课后反思

 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因渴望了解而产生探究的心理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促使他们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产生,并转化成为探究的动力。 

 

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2课时)

第一课时(植物生长需要水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分及其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3)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植物生长需要水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根据教科书,准备实验“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的材料用具。

(2)准备进一步探究的实验:两个新鲜萝卜,中央挖两个同样大小的洞,分别加入盐水、清水。

(3)制作“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的剪贴图。

(4)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一些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方面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是什么,导入  新课,接着复习根的结构,引导学生回忆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和原因。

二、探究过程

(一)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

学生4人一组。

1、准备的幼苗放入盐水中,置于光下,观察其现象。(出现萎蔫现象)

2、将幼苗迅速放入自来水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茎和叶重新伸展开来,幼苗恢复正常)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①描述现象。②幼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③盐水和蒸馏水相比有什么区别?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外界溶液浓度直接影响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由③得出溶液的含义,接着指出水中溶解的盐的多少,可以用浓度的高低来表示。④自来水是溶液吗?(教师指出自来水中溶有极少的无机盐,所以是溶液。)

教师补充:在此实验中,清水和盐水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周围,所以称为“外界溶液”,盐水和清水哪一种浓度高?然后出示成熟的植物细胞图,引导学生从切西瓜流出西瓜汁的现象,回忆液泡及细胞液的知识。

提问:细胞液是溶液吗》为什么?请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

(二)根吸水、失水的原理

学生4人一组,取两个新鲜萝卜,中央挖两个同样大小的洞,分别注入清水和盐水,并使液面等高,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清水、盐水液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①液面是否有变化?怎么变的?②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经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用学生拔河的活动来说明在盐水中植物细胞失水的道理,用学生的人数多少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人多力量大,绳子就向人多的方向移动。这时教师马上指出:绳子移动的方向是不是代表了水移动的方向,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水流动的方向,是从浓度低向浓度高,结果水分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细胞就失水。使学生理解细胞失水的原因是:细胞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拓展学生知识面。

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在生活中很容易看到,也是可以用其原理来理解的。

讨论回答:①糖拌西红柿后,盘中有何现象,为什么?②家中腌咸菜的缸内,过一段时间后,缸内的水面有何变化?③为什么发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会硬挺起来?

(三)根毛吸水的道理

学生4人一组。

①出示“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剪贴图;②根据剪贴图和教科书第54页第一段文字,总结出根毛吸水的道理。

教师补充:提出问题:①一般情况下,根毛吸水还是失水?②吸水的条件是什么?③水分如何进入液泡中?

设疑:什么情况下根会失水?烧苗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补救?盐碱地为何长不好庄稼?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请思路: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根毛吸水、失水的道理。谈一谈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在农业中的作用。

课后反思: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验证原理。

 

第二课时(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知道三种无机盐(氮、磷、钾)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1、学生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做课本第65页的实验“含氮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

(2)前3~4周,每组分别在甲、乙、丙、丁四个瓶内用小石子培育幼苗(各组采用不同的材料,如玉米、小麦、蚕豆等),供给甲瓶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缺钾的营养液,让学生每天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包括:测量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颜色、茎叶的生长情况等。

2、  教师准备:

(1)前3~4周分别在甲、乙、丙、丁四个瓶内用小石子培育幼苗,供给甲瓶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缺钾的营养液

(2)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一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方面的知识。

一、导入  新课:复习根的结构,根的吸水导入  无机盐的作用接着以农谚“收多收少在于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无机盐(即盐)有什么作用 ,导入  新课,

二、探究过程:

1、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植物的根不仅能吸收水,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农田里的庄稼和其他植物为什么需要无机盐?又需要哪些无机盐?

学生4人一组。

1、观察课前培养的两株植物,对其生长趋势进行比较。

2、浇自来水和既浇水又浇含氮的无机盐,植物长势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吸收什么形式的无机盐?明确根吸收的是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并提出:植物除了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还需要含什么的无机盐?它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何作用?如果缺少有何症状?

2、关于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1、每组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幼苗,并出示实验记录:

2、根据实验记录以甲瓶为对照,比较甲、乙、丙、丁瓶内的幼苗的生长情况,有何异常?

从而逆向推理出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再根据其作用引导学生考虑在种植哪些植物时需要多施含此种无机盐的肥料。

接着,教师介绍这种无机盐含量较多的肥料名称。

最后,教师将各组缺少某一种无机盐的幼苗参混后,随机抽出几棵幼苗,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给幼苗诊断,鉴别幼苗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作业 :课后回家调查自家周围的农作物,了解一下是缺哪种无机盐

课后反思: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验证原理。


    更多精彩文章

    •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案
    • 第一册种子的萌发
    • 第二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 生物教案-生物教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生物教案-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 生物教案-植物根的生长
    • 生物教案-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 生物教案-第七章
    • 种子植物--被子植物
    •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
    • 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