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虚与实的关系

来源:中小教案发布时间:2012-11-08

教学目的:

1.训练按一定目的从课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本文辩证立论,重点突出,广征博引,逐层深人的写法。

3.认识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设想:

1.解读本文,关键要抓住“虚”与“实”的关系,理清课文的脉络,重点认识围绕基本观点立论辩证,广征博引、层层深人的论述特点,理清文章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课文的重点。

2.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及步骤:

一、开场白:

1980年10月22日,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吕叔湘先生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讲话。全文分“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语言研究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本文是其中的第二部分。题目是选作教材时编者加的。文章虽然“主要谈汉语研究”,但正如作者所言“在不同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方面”,对于一般治学和研究问题,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包括写作时处理好选材与立意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简介:

吕叔湘(1904—1998),江苏丹阳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全国文字改革研究会主席,中国语言学会会长,语文出版社社长,并担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三、四、五、六届代表,五届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他于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曾任过中学教员。1936年留学英国,1938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他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重点研究汉语语法,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他治学严谨,著述材料丰富,引证充分,阐述详尽,见解精辟。他还写有许多普及性语文读物,通俗实用,生动有趣。

三、分析课文:

全文共11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系全文的总纲,提出论题并表明了观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中来、从实验中来。文章首句提出论题,紧接着以两个设问表明了观点。在接下来的阐述中,作者以语言学研究为例说明了理论来自于事例,事例来自于观察和实验的道理。文章的第2段运用古人做学问、国外各种学派林立和“禅宗和尚”的例子阐述对前人的理论也要靠观察来验证的道理。在论述中,作者既承认“前人的理论是我们的财富”,又指出“前人的理论无论多么重要”,都“要用自己的观察来验证”;既肯定了讲“家法”的好处,又指出其缺点,全面辩证,客观公允,令人信服。这一段是对第1段的进一步强调和补充。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述理论和事实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第3段从事实对理论的作用角度举出“反切”、“等韵”和“文字学”等理论的形成作为例证,指出事实能够决定理论。第4段从比较理论和事实轻重的角度,运用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的形成和明朝两位理学家的故事作为论据,指出没有事实作基础,理论就靠不住,更加突出了事实对理论的决定性作用。第5段是从理论对事实的作用角度,肯定了理论能引导人去发现事实的作用。运用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填写等例子。第6段具体提出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特别强调“不可走极端”。这一部分的论述强调了事实对理论的决定性作用,其目的在于纠正现实中存在的重理论轻事实的认识。可贵的是作者“矫枉”而不“过正”,没有偏执一端,没有抹杀理论在治学中的作用,而是在轻重有别、详略有致、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到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而显得全面周到,辩证科学。作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部分(第7~11段):着重论述观察和实验方面的有关问题。文章联系实际,在分析重理论轻事例的原因、指出其危害的同时,阐述了观察和实验必须具备的精神和态度,强调要亲自去观察、实验,收集事例。第7段对重理论轻事例的错误倾向提出批评,引用了饶裕泰教授的话作为论据,切合实际,富于针对性。第8段运用“有限与无眼”的故事和叶斯丕森的例子阐述观察、实验“不容易”的一个原因,指出观察、实验不能懒惰,必须具备换而不舍的精神。第9段阐述了观察、实验“不容易”的另一个原因,指出观察、实验不能有成见,必须有客观的态度。第10段收束上文,进一步指出不愿观察实验的害处。第11段指出观察、实验必须自己去做,彻底堵住了不愿观察、实验者的退路。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论述的具体化和深化。

四、总结全文:

文章紧紧围绕治学过程中“虚与实”也就是理论和事例的关系问题,运用大量典型、生动的事实和理论材料,进行了全面透彻的论述。明确提出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则从观察和实验中来的观点。文章针对重理论轻事例的现实,在辩证立论、全面论述的基础上,强调突出了观察、实验对理论形成的作用这一重点。全文第一部分提出两者关系的问题,表明观点;第二部分紧紧围绕观点,对两者关系展开论述;第三部分在论述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观察和实验的有关问题,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剖析,层层深人,不断具体、深化,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说服力。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从读物中筛选出相关的词语、材料。为把训练落到实处,教材编配了相关的练习。这些练习,有的可以先做,有的则要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好做。做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找出尽可能多的词语;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竞赛,看谁选得快、选得准,以增加训练的兴趣。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围绕课文设定新的目的进行筛选训练。比如,找出课文中的成语;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等等。

五、关于练习

一 本题旨在训练筛选的能力。参考答案: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实验中来。

二 本题旨在训练理解的能力。参考答案:

1,因为现实中有人重理论轻事例,认为这个问题是多余的。

2.善于观察又善于贯通最为理想;如办不到,可以一方为主,兼顾另一方,但不可走极端。

3.参见“阅读指导”。

三 本题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训练按要求从读物中筛选材料的能力。参考答案:


段号

观   点

材   料


2

对前人的理论也要靠观察

来验证。

古人做学问;国外各种学派林立;“禅宗和尚”的例子。


3

事实能够决定理论。

“反切”“等韵”“文字学”等理论的形成。


4

没有事实作基础,理论就靠不住。

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的形成;明朝两位理学家的故事。


5

理论能引导人去发现事实。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填写。


7

重理论、轻视察和实验是错误倾向。

饶裕泰所说的现象。


8

观察、实验必须有楔而不舍的精神。

“有眼与无眼”的故事;叶斯丕森的例子。


9

观察、实验必须客观。

科学家等人的话;调查方言该如何问话的例子。

四 本题设计意图同第三题。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可以不同。

五 本题的设计意图有二。一是训练根据要求从读物中筛选词语的能力;二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

术语:数据、模式、系统化、测量、验证、家法、古文学家、今文学家、程朱之学、陆王之学、结构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音韵

学、反切、等韵、变异,等等。

口语:“多得很,数不清有多少”“这个一般叫做调查,也可以算是一种实验”“这个问话好像是多余的”“你们说散钱和钱串子哪个重要呢?”“话是这样说……”“过瘾”“美得很啊!……腻味死了!”“其实啊,且不说实验,……”“每页的例句算它二十个吧,……”等等。

六 本题旨在复习巩固初中学过的有关语法知识。参考答案:

1.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转折)但是你要观察它,”||(条件)才能认识它。

2.无论观察还是实验,|(条件)都要把脑子擦干净,||(承接)让它像一面一尘不染的镜子。

3.对一个研究语言的人来说,前人的理论无论多么重要,||(条件)都只是一种参考,|(因果)要用自己的观察来验证。

  
  
  

    更多精彩文章

    •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 《别了,司徒雷登》
    •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 《花未眠》知识要点及能力检测
    • 《山居秋暝》创新教学设计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