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素质:中学成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
来源:教学方法发布时间:2012-11-13
键
陈晓庆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世纪之交提出的一项中学教改内容,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教师。21世纪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在科技、社会和学生的发展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肩负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任。
[关键词]提高 教师 素质 研究性学习 关键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评价要和指导密切结合,注重研究性学习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手段的丰富化。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构成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双重目的。这是我国教育面对未来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确定发展战略时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首先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笔者将从目前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及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的素质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中学的校长、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不完全,影响了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的效果。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形成定势,不能明晰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只将其简单当作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并没有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使学生不能将适应学以致用,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第二,一部分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方法和手段都过于陈旧。许多教师对现代科技产品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运用,对学生的指导还停留在纸笔运算上,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
第三,一部分教师盲目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闻不问,也不提供任何咨询、帮助,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走弯路,甚至会误入歧途。
第四,一部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关系,无法正确指导学生的研究,不能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这样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同虚设,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五,一部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偏视甚至漠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合作态度,一味依照结果评定成绩,这是对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的误解,极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
第六,一部分教师偏重指导学生进行重大问题的“研究”,要中学生就建立起科研能力,这样容易使研究性学习变成学习尖子生的学科竞赛,而忽视了其本身所应具备的广泛性的特点。
二、问题出现的原因
中学教师这所以会在研究性学习推广初期出现上述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有些学校没有充分重视研究性课程改革。不少学校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优劣和教师业绩大小的唯一标准。这些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只是把研究性学习放在课外活动中,一学期搞一两个兴趣小组就算应付完事,而没有组织教师深刻了解和认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目的、方法等重要问题。
2、有些教师缺乏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长期以来,社会对教育者的岗位定义都是局限在学校中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人。新一轮教育改革开始后,要推广研究性课程,就要求学生能走出课堂,深入大自然和社会。而在旧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较薄弱。在以往的教学过程 中,教师的教学多处于与“社”隔绝的状态。
3、教师所掌握的信息量远远不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知识量。教师往往只关心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一些先进的,而又应该成为必备的科技知识,知之甚少。比如电脑、网络,一些优秀教师对这类“时髦”知识都是一片空白,远远落后于学生。
4、传统的教育观念,使教师将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简单化。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授课式学习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一本教案用十年的现象仍有存在。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方式,不能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后续力量。
5、教师对学生能力估计不全面。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正确全面地估计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有些教师对学生能力估计过高,完全置身于学生学习活动之外,认为自己的做法完全不同于“习惯教学”就是一种教学改革。而有些教师对学生能力估计过低,不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亲自负责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活动方式、调查对象、分析方法、总结报告的编写等过程,学生完全丧失学习自主能力。这都是对学生能力估计不全面造成的失误。
从上述原因不难看出,教师自身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如何。要使学生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真正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新性学习,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关键。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教育研究、提高合作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于建立一支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师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有:
(一) 强化落实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
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指对在职中学教师职业性再培训教育形式。由于这一教育形式对于现职中学教师非常必要和重要,是培养、提高广大在职中学教师业务水平和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由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主要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为知识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为主要内容,以上述的负责部门组织集中短期培训、任职学校组织研训、教师自学为主要培训方式,以及新教师上岗适应性培训、岗位合格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高学历培训、应急培训五种培训类型。在对中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按照“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进行,应当体现“新颖性、实用性、深刻性”的要求,在培训中把师德教育、教育改革内容和步骤、现代教育手段和技巧为重点内容。
(二)学校要努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氛围
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挑战,各个学校应提高培养教师的要求,使其具有广博知识、敏锐目光、能动脑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人格、良好个性及高尚情操。在科研活动中,重视树立新的人才观、素质观,引导年轻教师苦练内功,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成为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学校要健全教研制度,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学校领导要重视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坚持全体教师参与,让所有的教师都感觉到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受欢迎的,并尊重他们的种种尝试,重视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目前最常见的学校教研形式是按照学科分教研组的,教师素质的高低多是在各自的教研组中体现出来的。同时通过教研组的活动,广泛开展调研,在认真研究大纲、教材体系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拟编出适合本校实际的各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体系。以此使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真正落实到各学科领域。学校可以尝试利用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小组或教研室,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要转变办学观念,放大教师教学的主动权,充分挖掘教师的创造潜能和工作热情,并深入教师的情感世界,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方法。
(三)社会要为教师、学生的实践提供条件
社会具有教师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所需要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教师要在实践中发现有研究意义的课题,要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光在学校中是没有用的,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种积极因素。社会各界要关心教师的素质水平,对教师不仅是提出要求,更要为他(她)们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当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某一研究课题时,社会应当给予支持而不是人为地设置障碍。只有当教师的实践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加强联系社会开展研究的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比如上海郊县一所农村中学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针对当地经常受到粘虫害、造成麦子大量减产的情况,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当地的植保站知道后,主动地与学校取得联系,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提供数据,使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阻力大大减少,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研究热情。
(四)教师自身要不断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时代在不停进步,学生在不断发展,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有些已经过时,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自身要不断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地确立新目标,树立学习的新榜样,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积极参加各种适合自己发展的培训班,给自己及时“充电”。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了解学生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和素质的教师,以此作为自己不断努力的目标。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世界,许多学生对电脑、网络都充满了兴趣,教师就应当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这样,不仅大大改善了教学方法、研究手段,而且有效地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其次,教师不仅要扩展业务知识,还必须根据时代要求,了解、掌握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研究性课程的出现,教师就不但要了解这种新课程的概念、内含、特点、定位、价值取向、评价标准,还要了解它与自己所担任的基础课目的联系,思考如何在原有科目的基础上实现研究性学习的双重目的。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反映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构建与通常的学科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它不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发展的过程。如果学生的参与活动是主动积极的,那就是说课堂中研究性学习是最开放的研究性学习。但是,很少有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首先要学习怎样问问题,怎样评价问题,学习实证材料与观点的差别,怎样形成有力的解释,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研究和开放性研究。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笔记、试验体会及总结报告。
参考资料:
1、《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若干问题》严久 《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
2、《外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例析》易长发《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3、《开展“研究性学习” 推进素质教育》尹后庆 《上海教育》1999年第12期
4、《开发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与思考》李汉云 《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