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送出的文章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2-11-15

对她的深刻印象是在那堂课上,那是一位外地的老师来给她们班上课,谈及“非典”,观看了一段“非典”肆虐时期的纪录片,同学们表达着各自的感受,她说:“在一片灰色的海洋中,我看到了白色的旗帜傲然挺立。”
认识她已有两年多了,但毕竟是邻班的,接触少,只是知道她很优异,在班中有着和老师一样的威信,当然这并非只是她的成绩;在下课第一个跑出来玩的总是她,总是在人家熟识无睹的时候想出新的花样,好像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不同的同学身上的特点都能在她这儿找到影子。
自然,她也是写作兴趣小组的活跃分子。她的表情很丰富,仿佛眉眼都会动,都在那儿对你讲些什么,当然,也不会有停歇的时候,时不时和周围同学交流,真不明白她的宰踊嶙?媚敲纯?老师的一句普通的话在她那儿都会幻化出许多的信息。
今天,我们给文章改错,这是件细致活儿,大家看着,看着就说开了:
“我这一篇一个错字也没有嘛!”
“这篇是打印的,标准得很。”
“是吗?看来大家对这‘挖地雷’的活还不适应,这样吧,我们定个目标,改十个,看谁先完成任务。”
这次是沉下心来了,都小心地看过去,有时还与同学为一个标点,一个字而争执。我非常喜欢这种氛围的,这是一种忙乱中的有序,看起来学生还是要有点小小的动力才能进入“轨道”。
“张老师,我这篇看过了,没有错误了。你看,她的字写得多好啊!”嗬,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确无误拉作者的字作“虎皮”。
一行行扫视下来,“你看,这里‘大幅度增长’写成了‘增张’了,好好努力,革命还未成功。”
又是一个,又被我发现了隐藏很深的漏洞。看来光有目标是不够的,“必须仔细,再仔细,事不过三,如果第三个还发现有错,就……”我的话说得很有分量。
她拿着稿子来了,我细看了一遍,没有,再看第二遍,还是没能发现什么,十多期报纸的校对使我对错别字有一种绝对的敏感,可说没有,我刚才的话就像没有目标的箭,岂不 是白射了?我再睥了一眼稿子 ,这次终于有了发现:“你看,这句‘慌乱中丢得是满地都是’这前一个‘是’重复了,可以去掉的,你怎么没有发现啊?”
“这个,这个刚才我不读给你过了?你说可以的呀?”
刚才,刚才,对,刚才她是读给我什么文字,就是这句吗?可惜我引为自豪的记忆力,肯定是在慌乱中听得什么都不是。可话已出口,却一下难以马上否定。
“是吗?”我反问了一句。
“是的呀。”
“那是我刚才没听清,要么,你现在去改一下,行吗?”为了表示歉疚,我的话格外客气。
她回去了,一手斜靠在椅子上,垂头丧气地,好像印象中她从来没有这么安静过。我不由得深深内疚了,为了一句随口说出的话,为了个可改可不改的错误,我做了一件错事。她一定是思之再三的,对那唯一的那句感到有点没有底的句子,她甚至读给我听一遍,也只她才这么做,其他同学都是自己琢磨,或是和边上的人商量一下,她一定是非常自信地走上来的。她也可能就是要为同学们争一口气,为什么学生就一定不如老师改得好呢?
下课时,我走到她身边,说:“为了表示我的歉意,老师要送你一件礼物。”
“什么? ”
“等明天,行吗?”
就是第二天送到她手里的这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 用真情催生学生的成熟
    • 老师,我想和你聊聊
    • 家长智慧钙片:富人的别墅
    • 家长智慧钙片:别挡孩子的视线
    • 你像家长一样会夸孩子么?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