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册单元四导学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2-11-15
要点分析
本单元学习序言,共四篇文章。序言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资料,内容比较广泛。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前面的文章,与写在书籍后面的“跋”相对。作者写的序叫白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也可由别人写,多为介绍和评论书的内容;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叫代序。读书一般要先读“序”。
学习一篇序言,重点在于从序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以及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为更好的理解文章,我们首先对这几篇序言的作者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的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
(2)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720年生,1936年就读于江苏江阴南京中学。1939—1943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北京京剧院任编剧,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晚翠文谈》《薄桥集》等。年轻时受过西方现代派影响,有些作品很“空灵”,后来渐真切趋平实,主张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3)房龙。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通俗历史著作,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房龙在上大学前后,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他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多种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还能画画儿,他的著作的插图全部出自于自己的手笔。
(4)罗曼·罗兰,法国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当过中学教师,后在大学讲授艺术史。19世纪末开始文学活动。曾用20年写成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小说。1913年获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金。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中篇小说《柯拉·布勒尼翁》,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甘地传》等。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一课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鲁迅把年青时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比作“梦”,即美好又不能实现;以“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比喻麻木得受人欺辱、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激愤之强烈鲜明可以想见。又如把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寂寞孤独,比喻为“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能使人感受到鲁迅当时的悲哀之深广。再如用“铁屋子”比喻当时异常黑暗顽固的旧社会,以“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以“不久都要闷死了”于是他们可怕可悲的前途,不仅贴切形象,而且让人触目惊心,本身就能促人清醒。最后,把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比喻为“听将令”,生动贴切,突出表达了鲁迅高度的自觉性。
2.准确、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例如,“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坠入”一词表现出一种迫不得已的意思,写出了小康人家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陷入贫困的那种挣扎无奈的心情。“仿佛”、“大概”则准确鲜明揭示了作者当时苦闷矛盾的心理,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中彷徨之态。“逃”表现出作者对命运的反抗,对理想的追求,形象的再现了作者当时的处境,有一种挣扎寻求之意。 ‘
又如“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句话紧扣住“梦”来统领全文:鲁迅父亲的患病和亡故,促使鲁迅学医以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这是他第一个美好的“梦”;在仙台学医看到战争画片,出于对同胞麻木的激愤和悲哀,了解到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提倡文艺运动,弃医从文,产生了一个新的“梦”。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一课中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本文所说的“文化”并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所说的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而是指广义上的文化概念,及人类整个社会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中“胡同文化”一词,即包括胡同这种建筑样式,又包括这种建筑影响之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特征,是对居住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物质和精神的透视。。近年来,对文化的研究日渐深入和扩展,出现了许多文化的概念,如茶文化、酒文化等。这都是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精神状况等财富的一种高度概括的研究。
北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因为那些纵横交错掩藏于闹市之中的胡同,百多年来一直让旧日的北京人不问国事,只是按照老辈们留下的规矩做着自己的事,不管京城上空风云如何变幻,旗帜如何更改,胡同深处则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好像世间的各式壮烈,社会变革,对于北京的胡同而言都只是一场场的戏剧,最多也不过是“雨到地皮湿”,轻描淡写地做个样子罢了。 “
2.《胡同文化》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赋予表现力。
正像评论家刘锡庆所说,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揉,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平淡、朴素、口语化在文中比比皆是。雅的一面“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则给人一种扑面的感觉。他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他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另一方面源于他长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许多的养料。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市民中间,耳濡目染京味文化,对北京话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于是,文字中自然带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京味京腔,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例如“虾米皮熬白菜,嘿!”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
又如“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还有“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宽容》序言
《宽容》序言中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宽容>序言中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篇自序,一般应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这篇序言虽也表明了写书的宗旨,但它是通过叙述发生在无知山谷里的故事来表明的。在这篇寓言式的序言里面有许多地方具有象征意义。
正如郁达夫所说“房龙的必有一种魔力,但这也不是他的特创,这只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而已”。 ‘
守旧的老人,象征着愚昧守旧。
无知山谷,象征封闭、古老、保守不开放。
知识的小溪,象征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
深邃破败的奚谷,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
“小溪”缓缓地流着,象征着无知山谷文化发展缓慢。
“漫游者”是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者。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勇敢的走出“无知山谷“
“智慧老人”是新生和自由的代名词。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在很长时间里都会过者“幸福的生活”。
2.理解重点句子
“知识的消息沿着深邃破败的奚谷缓缓地流着。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这段话暗示了山民知识浅薄,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都很破败,代表了普遍性。这种小溪没有新意,与死水元异。“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代表了原始与落后。更重要的是预示了它的将来,将“消失在未来的沼泽”,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 《名人传》序
《名人传》序一课中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名人传》序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风格与全书保持一致,即选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将序言写成抒情散文。例如,“人类喘不过气来起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喘”、“打”、“呼吸”生动形象而包含激情的写出了处在沉重空气、腐败气氛中的人们的窒息,以及从而引发的对新生活的强烈渴求。字字句句无一不是在在呐喊,呼喊,极具感召力。如果缺乏激情,很难把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从“昏迷”中喊醒,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活的快乐。
2.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这些传说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
这需要考虑作者写这三部“名人传”的目的,在此之前,罗曼·罗兰希望建立起一种不是供少数人消遣,而是为群众提供精神养料的“人民戏剧”,可是他的这一努力从资产阶级那里得到的却是指责。这里他更为痛切地感到被利己主义腐蚀着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空气的龌龊。而在这片氛围之中,生活着一批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烦虑的人们,特意强调“这些传说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目的在于让患难的人们与这些伟人找到相同的交点,从伟人的声音里,眼里、行述里看到自己的希望,也就是让患难的人们一这伟人的先例,重新鼓起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3.理解重点句子
“人啊,你当自助。”这是贝多芬经过多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他的苦难,完成他所谓的“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说的话。意即人在灾患面前,应当凭借自己的毅力与灾患进行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才能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任何来自外部的力量都不能给人以彻底的帮助,人才是自己的上帝。
考点探秘
本单元通过对四篇序言的学习,要学会概括要点,“概括要点”是阅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种基本能力。
所谓“要点”,即文章内容及表达方式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而实际情况是“要点”不能构成文章。作者出于具体需要,如考虑读者的理解程度、阅读习惯、表达效果、特殊背景限制、创作意图等等,必须对文章的要点进行必要的渲染,或论证它,或说明它,或铺叙它,其结果使是那“要点”“溶解”在文章中,以使读者易于接受。
概括的本质就是分析、归纳。在阅读中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内在的层面,即对要进行概括的文字本质、核心的认识;一是外在层面的,即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把那种内在认识用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概括”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概括的结果就标志着理解的正确和深入程度。
如何才能做到“概括”呢?首先要求熟读。读是感的基础,所以首先要对材料进行逐字、逐句、逐段的认真阅读。读后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树立起一种形象感、画面感、动态感。了解文章内容所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和逻辑性,这样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才能为下一步的理解、概括奠定基础;其次结合作家的生平、创作的目的、所处的背景。
最后要学会提取信息。找出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概括要点就是要把他们提取出来,重新组合,以构成内容要点。
另外概括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审清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的角度、范围、字数等;归纳要全面。归纳的标准要一致。语言要连贯。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注意的问题:辨别体裁。一般来说,议论文的论点和分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说明文侧重于客观的说明事物和事例,但其中也有作者的观点在;而记叙文和抒情性的文章作者的观点,则一定得通过对事件、形象、背景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报握住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研究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不仅应注意到作者明确说出的话(明示信息),而且要注意到作者没有明白说出来的话(隐含信息),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例如: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起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折磨,在贫穷与疾痛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守着无名的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破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教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哀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是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象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需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1.用不超过15个字,把“成为伟大”的意思概括出来。
答:
2.第二自然段由两层意思,请把这两层意思概括出来。(不超过35个字)
第一层:
第二层:
题解
1.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可以从字面上看出来,有的是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需要综合与概括。“成为为大”出现在选文第一自然段。它的要点在文章开头又直接的表述:“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作者谈到了两类人,一是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一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作者肯定的是后一种人,因此,“成为伟大”的意思是靠心灵伟大,不以思想或强力称雄。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这类题目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作者的态度,然后还应提炼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加以综合
2.提炼中心,或者层意,是以整体阅读分析理解为前提的。统观全文后,抓住作者为什么会谈到这两方面人物来回答,就能了解:第二自然段中,从“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到“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人”都是针对伟人们的,伟人们为什么伟大?是由于毅力更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后面的部分又都是针对不幸的人来说的,不幸的人们该怎么做?不幸的人应汲取受难者(伟人们)的勇气。所以答案是由于毅力更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劝慰不幸的人汲取受难者的勇气。这类题目首先需要从总体上判断出文章讲了哪几方面的问题,再根据文章具体确定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的,最后吸取文中关键词语进行组合,以流利的语句表达出来。
3.下面是发掘杭州雷峰塔地官的一段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
不超过35个字。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厘米厚的大理石盖板。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题解先移开地宫的巨石露出盖板,然后清理盖板并绘图,最后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压缩语段要求对一个语段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整合,以达到概括信息的目的。它考查的是概括能力。
本题所给的是一段消息,题干标明要求压缩“地宫开启的过程”,但不能出现时间词。压缩时,通过整体阅读,寻找、选择有关的动词和最能体现过程的语句。这就需要对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区分出哪些是最重要的信息,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通过整合成为能突出主要信息,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
人,一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作者肯定的是后一种人,因此,“成为伟大”的意思是靠心灵伟大,不以思想或强力称雄。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这类题目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作者的态度,然后还应提炼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加以综合
2.提炼中心,或者层意,是以整体阅读分析理解为前提的。统观全文后,抓住作者为什么会谈到这两方面人物来回答,就能了解:第二自然段中,从“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到“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人”都是针对伟人们的,伟人们为什么伟大?是由于毅力更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后面的部分又都是针对不幸的人来说的,不幸的人们该怎么做?不幸的人应汲取受难者(伟人们)的勇气。所以答案是由于毅力更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劝慰不幸的人汲取受难者的勇气。这类题目首先需要从总体上判断出文章讲了哪几方面的问题,再根据文章具体确定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的,最后吸取文中关键词语进行组合,以流利的语句表达出来。
3.下面是发掘杭州雷峰塔地官的一段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厘米厚的大理石盖板。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题解先移开地宫的巨石露出盖板,然后清理盖板并绘图,最后撬开盖板打开地宫。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压缩语段要求对一个语段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整合,以达到概括信息的目的。它考查的是概括能力。
本题所给的是一段消息,题干标明要求压缩“地宫开启的过程”,但不能出现时间词。压缩时,通过整体阅读,寻找、选择有关的动词和最能体现过程的语句。这就需要对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区分出哪些是最重要的信息,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通过整合成为能突出主要信息,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