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单元六导学

来源:好好学习发布时间:2012-11-16


  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体致短小的语录体散文,《墨子》中多对话,其中杂有议论的成分,初具议论文的规模。第二个阶段为战国中叶,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第三个为战国后期,以《苟子》和《韩非子》为代表,他们体制宏大,富有逻辑性。

  1.学习重点目标

  (1)着重了解战国时期诸子散文中体现的各家思想和政治主张。

  (2)注意学习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借鉴他们的治学方法。

  (3)复习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特别是运用事例、比喻论证的方法。   

  (4)继续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学会对词的义项进行归纳。

  2.比喻论证

  先秦诸子散文,共同特点是善用比喻说明道理。孟子以“战喻”解答粱惠王的质疑。荀子以灵活多变的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方法;而庄子则以寓言故事为喻来说明道理:因此比喻论证是本单元学习和训练写作的重点。                       

  比喻论证法就是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打比方,从而说明一个较为抽象、较为深刻的道理的议论方法。这种方法,能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人乐于接受。

  运用比喻论证,必须选好来比喻的事物。喻体可以是起初的事物,也可以是寓言、神话或者作者合理想像的事物,但无论喻体是什么,都应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都要从比中出理。另外,比喻还应贴切、自然、不牵强,并要和所讲的道理和谐一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应掌握的重点:   

  1.重要字词

  曾皙(xī)  千乘之国(shèng)  夫子晒之(shěn)    以俟君子(sì)    冠者五六人(guàn)

  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    比及三年(bī)    喟然叹日(kuì)    吾与点也(yù

  2.通假字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鼓瑟希。“希”通“稀”

  3.古今异义词

  吾与点也  古:赞同今:参与。   

  异乎三者之撰  古:才能  今:写作

  4.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论”,择也,读lún,选择摘录的意思。《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5.课文思路   

    本文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课文描写记叙的是孔子和弟子们日常生活中,师生闲谈的一个生活场景。文章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孔子弟子们鲜明的人物形象及个性,也表现出宽容的教学氛围和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  

    文章分三个层次来写,首先是孔子诱导和启发弟子们畅所欲言;第二层里,详细记述了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的发言,从四人的言谈中,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最后一层里,通避曾皙的向话,孔子对弟子们的各言其志,进行了评价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l.重要字词  

    数(cù),“罟(gǔ)  。彘(zhì)  庠(xiáng) 悌(tì) 莩(piǎn)   

    2.通假宇    。    j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古今异义词  

    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心肠狠

不加少  古:更  今:增加   

或百步而止  古;有的人   今:表选择关系的连词 

    4.,相关知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是记载盂轲言行的书,由_盂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共七篇,记载了孟轲的言行及政治主张;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5、如何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在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之上,加以阐发而成,具体的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本主义思想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2)百姓对不施仨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也可以对国君不义;国君如果践踏了“义”,那么臣民就可以诛杀这个国君,这样做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和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注重社会的等级和秩序比较起来,有了很大的进步。   

    (3)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果进行战争。应从正义的立场出发,应该是为了解救天下的老百姓。  

    6.“五十步笑百步”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其他国君尽心,政策好于邻国,邻国之民自然应该来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也不见增多。而他的目的是要增加兵源,扩大势力,这只能危害百姓,民又怎么会来送死呢?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原因,而是以作战中,士兵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而又富有启发性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与邻国的政策本质相同,都是虐民暴政。所以自然不会“民加多”于邻国,本体喻体十分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逻辑的力量。

    7.对孟子善于设喻。张弛有致的论辩艺术的理解是学习本文的一大难点

    首先孟子虚晃一枪,投其所好的信手拈来一个与梁惠王的问题若即若离的寓言故事,控制住对方的节奏,掌握了主动权,诱使梁惠王在茫然自得中进入孟子预设的逻辑轨道,是为一弛。接着,孟子自然当仁不让地顺势发力,“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迅速回归正题,他充分施展其雄辩家的天才,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一口气给梁惠王在两个层面上提出了七条措施,而使梁惠王陶醉于“王道之始”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美梦中,是为一张。‘试想,聆听至此,梁惠王能不欣然受命?至此,孟子与粱惠王各得其所,互利双赢。

劝    学

   《劝学》一文要掌握的重点:

  1.重要字词   

  中(zhòng)  暴(pù) 槁(gǎo) 楫(jí)  跬(kuǐ) 驽(nú) 锲(qìe)。   

  2.通假字 

  虽有槁暴  有,通又  暴,通曝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3.古今异义词  

  中(合乎)金<泛指金属,这里指金属做的刀剑等)

  4.相关知识  

  荀子(约前289~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汉代避宣武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苟子一生“序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共二十卷。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5.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是“劝勉”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地品德。   

  6.文中各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总体上讲,各分论点分别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角度综合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对分论点的具体论证过程的思辨性的理解却是难点。如论证“学习的意义”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 

  7.什么叫博喻?

  所谓“博喻”,是比喻修辞格地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事物,给读者以深刻地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设喻,形成一连串的比喻,我们把这种形式,就称为博喻。  

  本文中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有的地方就形成“博喻”,句式整齐匀称,读来语气酣畅,音韵铿锵。如:

  登高而召,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博喻中比喻句的数量没有固定,一般来说要有两个或更多,方可称之为“博喻”。

       秋水(节选)     

   

  《秋水》一文的重点是:   

  1.重要字词   

  灌(guan) 殆(dài)  少(shǎo)

  2.通假字

  泾流之大  泾,通径

  不辩牛马  辩,通辨

  3.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一切河流

  至于北海  古:北方的大海  今:我国的一部分海域

  4.相关知识

  庄子(约前369。前289),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5.理解节选部分的哲学意义是难点

    作者认为,人应听天由命,一切都不应该强求,尤其不应该争名夺位。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自由。作者还认为,物质世界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相对性和多样性。这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具有启发作用。但归根结底,他还是把超脱于物质世界的道作为认识一切的主导思想,因而得出无须作为的消极思想。这是我们应该批判的。

    6.I=庄子·秋水>篇旨在探究价值判断的相对性

    本文是《秋水》的开篇。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通过黄河神与北海神的对话,写出了黄河神不知有大,以小为大的自我中心的心境,以及见到北海之大后胸襟开阔,眼界大开的感受。本文寓含着人应该不断自新,不断进步,打破小我,拓展视野和精神境界,以免贻笑大方的深刻寓意。

    7.本文在修辞手法上有哪些特色?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河、海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北海若地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把水势大小拓展到了道德学问方面来,使文章地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更多精彩文章

    • 高一一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纲要(教师中心稿)
    • 高一上学期第五单元学习指导(教师中心稿)
    • 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序言学习指导(教师中心稿)
    • 高一册第一单元作文同步训练设计(教师中心稿)
    • 高一册新课程第一单元学案
    • 高一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教师中心稿)
    • 高一第二单元及《纪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
    • 高一第一单元及《荷塘月色》
    • 高一新教材第三单元
    • 高一新教材第二单元学习目标和学法指导
    • 《山居秋暝》创新教学设计
    •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 《别了,司徒雷登》
    •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 《花未眠》知识要点及能力检测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