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册写作口语交际单元一

来源:好好学习发布时间:2012-11-16


第一单元  感受与思考  大胆开口

重要提示

    1.感受是写作的源泉

    感受是人在思想上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时的一种复杂思维活动。写作归根结底是要将作者对人、对事的感受,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感受的层次、品位直接决定了写作的质量。如我们初中时学习过的《绘景短文两篇》中的《春雨》所写的景物不过是梅林、麦苗、枯草、青烟、白雪、山、树、房舍、田园、河床、小船……都是一般之景,许多景物都是我们平时经常能接触到的。但在作者笔下却鲜活灵动,栩栩如生。关键就是德富芦花对于生活的感受,使他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了景物的审美特点。大家还记得里面那个是松枝的老人吧,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环境的感受:一般的雨天人们应该找地方避雨,可是梅林里却出现了一位老婆婆,不仅如此,她还背着孩子,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到春雨的细小,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天气的“和暖”:这位老婆婆在雨中捡拾松叶、松籽、松枝,一个“捡”字写出了老婆婆拾柴时缓慢、从容的动作,以及悠闲、自在的心情,从而突出了“闲适”的意境。加上枯叶杂陈的沙土,雨漏树间的“沙沙”声,正是作者真正感受到了自然之“静”,其笔下才有了了如此宁静安详的景物。心中有感受,笔下才有真性情。

  2.充实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思考

  要想使自己的文章表达出真正的感受必须要细致的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思考不是主观的臆想,而是对客观世界的有效分析、论述。例如张爱玲的散文《打人》就是如此。

  开头即是“在外滩看见一个警察打人,没有缘故,只是一时兴起,挨打的是个十五六岁的穿得相当干净的孩子,棉袄棉裤,腰间系带。警察用的鞭,没看仔细,好像就是警棍头上的绳圈。”细致的观察交待了事情的原委,也表现了警察的蛮横。    。

  接下来是细致的场面描写:“‘呜!’抽下去,一下又一下,把孩子逼在墙根。孩子很可以跑而不跑,仰头望着他,皱着脸,眯着眼,就像乡下人在田野的太阳里睁不开眼睛的样子,仿佛还带着点笑。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缺乏舞台经验的人往往来不及调整面部表情。”不但表现了事发突然,也表现了被打男孩的错愕。

  但散文毕竟不是仅仅为了叙事,作者并未就此罢手。而是表现了自己对此事的思考与感受:“我向来很少有正义感。我不愿意看见什么,就有本事看不见。然而这一回,我忍不住屡屡回过头去望,气塞胸膛,打一下,就觉得我的心收缩一下。打完之后,警察朝这边踱了过来,我恶狠狠盯住他看,恨不得眼睛里飞出小刀子,很希望我能够表达出充分的鄙夷与愤怒,对于一个麻风病患者的憎怖。”“大约因为我的思想没受过训练之故,这时候我并不想起阶级革命,一气之下,只想去做官,或是做主席夫人,可以走上前给那警察两个耳刮子。”“在民初李涵秋的小说里,这时候就应当跳出一个仗义的西洋传教师,或是保安局长的姨太太。偶尔天真一下还不要紧,那样有系统地天真下去,到底不大好。”

  对社会不公的思考激发了作者的正义感与责任心。而文章则将这种感受真实的传递给了读者。而文章的最后看似闲话的一笔则真正引人深思——这个社会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所以本文不愧是名家手笔,有思想。重感受。   

    3.口语交际时应树立自信

    口语交际的目的即是沟通人与人,促进了解,增强互信。而要想别人了解你,你首先应有自信。自信的人、自信的话语才更有感染力、说服力。缺乏自信会使口语交际时怯场,而这正是所有初学者的通病。可一旦克服了这个问题,口语交际就会相对容易许多。这一点著名的演说家和心理学家爱德华·威格恩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爱德华·威格恩曾经非常害怕当众说话和演说、在他读中学时,一想到要起立做五分钟的讲演,就惊悸莫名,但他经过努力之后,却克服了恐惧。他在回忆录里记录下了一切。

    “当讲演的日子靠近了,”他写道,“我就真病了。只要一想到那可怕的事情,血就直住脑门冲,我的两颊烧得难过,不得不到学校后边去,把它贴在冷凉的砖墙上,设法减少汹涌而来的潮红。读大学时也是这样。有一回,我小心地背下一篇讲辞的开头,‘亚当斯与杰佛逊已经过世,’当我面对听众时,我的脑袋轰轰然,几乎不知置身何处。我勉强挤出开场白,除了‘亚当斯与杰佛逊已经过世,’我再说不出别的词句,因此便鞠躬……在如雷的掌声中凝重地走回座位。校长站起来说:‘爱德华,我们听到这则悲伤的消息真是震惊,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会尽量节哀的。”’接着,就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笑声。当时我真想一死以求解脱,后来我就病了好几天。

    最后,他诚恳地说:“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敢期望做到的,便是当个大众演说家。”在离开大学一年后,爱德华·威格恩先生一直住在丹佛。

    在那场“自由银币铸造”的争论中,他读到了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建议实行“自由银币铸造”,爱德华·威格恩先生非常不同意这种观点,并感到十分愤怒,因此他当了手表做盘缠,回到家乡印第安那州。到了印第安那州之后,他便自告奋勇,就健全的币制发表演说,而在他的听众席上,有不少听众都是他的昔日同学。“我开始时,”他写道,“大学里亚当斯和杰佛逊的演讲那一幕又掠过我的脑海。我开始窒息、结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不过,听众和我都勉强地撑了过来;小小的成功使我勇气倍增,我继续往下说了自以为大约十五分钟的时间。使我惊奇的是,其实我已经说了一个半钟头。结果,以后数年里,我是全世界最感吃惊的人,竟然会把当众演说当成自己吃饭的行业。所以,我体会到了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成功的习惯’是什么意思。”

体会到成功之后,口语交际就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了。

 训练与方法

方法指点

    1.仔细观察

    感受生活的前提是有良好的观察力,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由点滴辐射整体,感受到真实的生活。例如高考优秀作文《泥水里的笑容》:“在小宾馆旁边的巷子里,每到夜晚,总会有几个外地来的打工者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我每天早晨从宾馆里走出来,总能看见他们运货用的平板车和他们夜里盖在身上的脏衣服——人是看不见了,他们5点多就去什么地方上工了。”开篇的描写展示给人一个真实的环境,为后文歌颂农民工冲破千年精神规则的义无反顾的精神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也使作者的感受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深入思考

    每一个人在生活之中多少都会感知到一些现象,但这些感知要想在文章中升华为对生活的感受,则还需要在写作之前深入细致地对现象进行思考。例如高考优秀作文《游戏的规则》反映作为铁道扳道工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的抉择,其中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列车由远到近呼啸而至,铁路扳道工突然发现不远处的路轨上有十几个人正在道路面上玩耍,他们已玩入了迷,对自己的危险处境全然不知。而紧连着铁轨的还有一条已废弃但还可以用的旧路轨,上面只有一个人独自在玩。一边是10多个人,一边是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按照常理,扳道工当然要牺牲一个人救活10多个人,这似乎是符合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但是作者却提出疑问:这样的选择行吗?他自己的回答是不行!因为10多个在好的铁轨上玩耍的孩子,违反了社会的规则,而那个在废弃铁轨上的孩子本身并没有任何过错。为了救10多个违反规则的人而压死一个无辜的人,这是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所不能允许的。最后,该考生引用萨特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无法选择的,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阐明了自己对问题的态度。深入地思考必然带来深刻的思想,深刻的思想则能赋予文章出众的感受。

    3.多说、多练、细准备

如何在口语交际中建立自信、大胆开口,美国著名演说家卡耐基最有经验,而在他的众多经验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你要假设听众都欠你的钱,正要求你多宽限几天;你是神气的债主,根本不用怕他们。”当然这仅能治标,要真正解决问题还要找到缺乏自信的主因。其实人们害怕当众说话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习惯于当众说话。罗宾生教授曾说:“恐惧皆衍生于无知与不确定”。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因为对于大多数初登讲台的演讲者来说,当众说话是一个未知数,他们并不了解当众演讲是怎样一回事,就不免心里感到焦虑和恐惧。对于他们而言,那是一连串复杂而陌生的情境,要比学打网球或学开汽车还要感到繁杂,要使这种可怕的情境变得单纯而轻松,就要靠坚持不懈的练习。多开口练习,经过充分准备就不会过于担心了。一旦你真正体会到成功,口语交际的第一道障碍就破除了。

佳作品读 例文1   

    刺  秦

    太子的身影已在远方消逝成一个小白点,易水的澎湃涛声还依稀可辨,毫无暖意的寒风吹着车上的旗子,车辕因为车子的起伏而吱吱作响,我看了一眼舞阳,他也在望着易水的方向。高渐离的筑声又在心头响起。我的豪气复在胸间奔涌。

    如果我的膝沾着泰国的土,那么我是在对着浑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挡着楚国的歌,那么我是在为着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节奏,我的胸怀有昊越水的温柔;我从风萧萧的燕国离别,走向苍茫茫的秦回的险途,我此行必死。赢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将以你的人头来洗刷太子的耻辱。以你的人心来告慰樊将军的英灵,以你的鲜血来偿还天下苍生的血债。赢政,受死吧!

    马车驶出燕国边境,驶过满是荒烟蔓草的旷野,驶过高峻险恶的大山,驶进人烟密集的城镇,驶进物资阜盛的城郭,离秦国越来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紧,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路旁时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首,小村中常见兵士劫掠后放火的浓烟,瘦弱疲惫的农人挣扎着在田间劳作,寒风从颓坏的墙缝吹进贫寒的人家,吹在身无完衣的百姓身上。战火、杀戮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我买通了秦王的宠臣,秦王要在三天后召见我,我在这个夜晚对皇宫作最后的探查。我走进赢政的书房。竹简堆满了桌子,桌上摊开着一束竹简,墨迹还未全干,我借手中的火读了那文字,却是秦王新写的文书,我并未想到,这竹简会改变我的行动。    。

    回来后我两天两夜未睡,思考着竹简上的文字,那些张扬着野心却也满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着:百姓的苦痛是因为战争,假若秦统一天下可还会有战争?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六国自是无与争锋,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应该如何选择?两天煎熬后,我的心一痛,终于有了选择。

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

评析

这篇文章巧妙选择了感受的角度。作者没有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将自己幻化为荆轲,用心去感受荆轲的英雄气概。而在角色互换之中读者也被带入了作者早已营造好的情境里,从而和作者灵犀相通有了共同的感受。作者对于人性的观察、感受使这篇文章真实、可信,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例文2

      尊重规则.享有幸福的权利 

    遥远的蛮荒年代,当部落首领将有限的食物按照年龄长幼在部族中分配时,文明与规律携手走进了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当汉漠拉比法典竖起,当战乱的阴霾遮蔽了文明的光辉,当人类从战争与失序再次走向和平和安宁时,规则始终贯穿其中,从小曾因为野蛮的攻击而被摧毁,规则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是文明的体现。是对人性最温和的关怀,文明永存而规则不灭!   

    规则的产生来源于人类对集体的认知,来源于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因此规则是于人有利的,但绝不仅是于私有利的,规则摈弃了人性中的褊狭与丑陋,它是在极力弘扬着平等和无私。在“9·11”事件中,当双子塔中烟雾迷漫,每一个生命都在可危的死亡边缘挣扎时,人们会自动的让出一条路让消防员在人群中通过去救助身处险境地的人.人们的行进快速而有序。在这样的时刻,没有任何一条明文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但人性中最闪光的利他精神却自动的使人们在这样的时刻达成共识,于是规则形成了。文明带来了规则,善良与无私蕴育其中,规则自然而生,幸福自然而生。

    如果说规则是一张网,那么它绝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保护,它是一张有弹性的网,并在不断的完备和发展。科举制度无疑也是一种规则,在它产生的初期,是为了选拔于国有利的人才而制定的规则,它打破了选拔世袭的枷锁,给了所有的人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它曾是当时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曾将中国带入了一个极其辉煌的文明时代,让整个世界叹为观止,纷纷效法,它是中国人独有的处世智慧与为人修养的结晶。但官场的昏暗,争名逐利的风气使其不足渐渐彰显,渐渐的科举制度陷入了一种荒诞无聊的境地。所带来的尽是对人性的扭曲,对社会正常发展的挟制。于是它终于消亡了。随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破灭而埋入了历史的尘埃中。“墨守成规”是一个贬义词,表达着人们对规则的深刻认识,并倡导着对规则发展与完善的追求。

规则随文明孕育而生并将与其携手共进,“没有规矩,不能方圆”,其实社会的方圆和人性的认知都包含其中,规矩给我们创造了幸福,是一种可以被自己和他人共享的幸福,于是,尊重规则就是尊重自我享受幸福的权利。

评析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思考的深入。作者从不同的貌似无关的事例中去粗取精。经过深入地思考,提炼出一个合理的观点。思考的深度加强了感受的力度,从而使文章论据充足,分析到位,是一篇“以理服人”的好文。

 例文3

    中国文明不断消长   

    现在我是北京大学的一分子了,可以称大家为同学了。我衷心感谢北京大学绔了我很高的荣誉,授予我名誉教授的称号。北大是我从小就很仰慕的大学。我的亲伯父就是北大的毕业生,故乡人大多不知道他的学问如何,但听说他是北大毕业生,便都肃然起敬。我念初中时候的班主任也是北大毕业生,他学识渊博,品格崇高,时我很爱护。虽然现在时隔五、六十年了,我还常常想念他。

    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与北大师生酊重大贡献分不开的。每当我们想到北大,就会想到开明、开放的蔡元培校长,想到眼光远大的马寅初校长,想到许许多多的大思想家、科学家、作家:学者、教授以及跟北大有关系的大学问家们。北京大学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其中最重要的,一是对国家、社会的深切关怀;二是有容乃大的自由的学术空气。最近几年我在牛津大学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感到,牛津大学自由开放的学术空气和博大精深的学术研究是世界一流的,但牛津大学的老师、学生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人民的关怀和牺牲,目前却大大不及北京大学的师生。抗战时期,我考大学,第一志愿就是报考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是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合办的。我有幸被录取了。或许可以说,我早已是北大的一分子了。不过那时因为我没有钱,西南联大又在昆明,路途遥远,没法子去,所以我不能较早地与北大同学结缘。今天我已作为北大的一分子,跟大家是一家人了,因此感到莫大的荣幸。

    我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作为新闻工作者,对每一门学问都须懂得一点,但所知都是些皮毛。很肤浅。专家、教授则不同了,他们对某一门学问有钻研,懂得很深。这是两种不同的接触知识的方式。我是新闻工作者,当教授是全然没有资格的。但幸亏我是“名誉教授”。名誉教授就没有关系了,话讲错了也无所谓。我下面要讲的话,真的是要向各位老师和朋友们请教的,这不是客套。在中国学问上要请教最好的老师,当然只有到北大来,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我今年春天去过绍兴,到兰亭王羲之以前写字的地方。那里的人要我写字,我说在王羲之的地方怎么可以写字呢?但他们非要我写不可,我只好写了八个字:“班门弄斧,兰事挥毫。”班门弄斧很狂妄,在兰亭挥毫就更加狂妄了。这次到北大,说好要作两次演讲,我自已写了十六个字:“班门弄斧,兰亭挥毫,草堂题诗……”在大诗人杜甫家里题诗,第四句是:“北大讲学。”

    大家希望听我讲小说,其实写小说并没有什么学问,大家喜欢看也就过去了。我对历史倒是有点兴今天我想简单地讲一个问题,就是中华民族如此长期地、不断地发展壮大,到底有何道理,有哪些规律?年我常在英国牛津大学,对英国文学、英国历史和中国历史很有兴趣。大家都知道,英国对二十世纪影响.的一位历史学家名叫汤因比,他写了一部很长很长的《历史研究》。他在这部书中分析了很多世界上的文明,说明世界上的很多文明都在历史进程中衰退或消亡了,直到现在仍真正兴旺发达的文明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的欧美文明,一个是东方的中国文明。

    而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且连续不断,则又是世界唯一的。虽然古代有的文明历史比中国早,有的文明范围比中国大,如巴比伦的文明、埃及的文明、希腊罗马的文明,但这些文明却因遇到外力的打击,或者自已腐化而逐渐衰退、消亡了。他说:一种文明总会遇到外来的挑战,如果该文明能很好地应付这个挑战,就能继续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应付挑战,就会衰退,甚至消亡。这里也有多种情况:一种是遇到强大外族的打击,整个民族被杀光杀尽,消灭了;一种是民族内部长期僵化,没有改革,没有进化,象活的木乃伊,结果衰落了;有的则因自己的腐化而垮台;还有一种就是分裂,国家内战不休。

    我们的国歌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是在抗战前后写的,它表示了一种忧惠意识。那时候我国遭受外族敌人的侵略,处境确实非常危险。在座的各位同学年纪轻,不知道,你们的爸爸妈妈就知道了。我同在座的雷洁琼大姐、周南社长等都经历过这段艰难而危险的时刻。就我看来,我国历史上遭受外族侵略的危险时期有七个:第一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西南北受到的外族进攻;第二是秦汉时期匈奴的进攻,时间长达四百年之久;第三是魏晋时鲜卑等五胡的进犯,时间也有四百年;第四是隋唐时期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时间约三百年;第五是五代、南北宋时期契丹、女真及西夏的侵犯,时间大概也是四百年;第六是元、明、清时期蒙古、满族的侵犯;第七是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金庸在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仪式上的演讲节选)

评析

    这是金庸先生在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仪式上演讲的第一部分。作者在讲演的开篇即点明了活动的目的,轻松的语言既缓解了会场的严肃气氛,又拉近了与在座师生的距离。作为一位小说大家,金庸先生在北大的支持者一定不在少数。但毕竟它与北大素无渊源,生人见面尴尬气氛在所难免,但在金庸先生这种闲话家常的平易语言里,却表现了他对北大的熟悉、了解,从而引发了听众的兴趣,也掌握了会场的节奏。是一篇出色的开场白。   

 

 

 

    更多精彩文章

    • 高一一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纲要(教师中心稿)
    • 高一上学期第五单元学习指导(教师中心稿)
    • 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序言学习指导(教师中心稿)
    • 高一册第一单元作文同步训练设计(教师中心稿)
    • 高一册新课程第一单元学案
    • 高一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教师中心稿)
    • 高一第二单元及《纪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
    • 高一第一单元及《荷塘月色》
    • 高一新教材第三单元
    • 高一新教材第二单元学习目标和学法指导
    •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 《别了,司徒雷登》
    • 《山居秋暝》创新教学设计
    •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 《花未眠》知识要点及能力检测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