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东方之珠》

来源: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12-11-30

 


   
一、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东方之珠”指的是哪儿吗?
生:(齐答)香港。
师:对,是香港。
(简介香港)香港地处我国南方珠江海口的东侧,1842年被英国侵占。直到1997年7月1日,才回到我们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介绍香港这个城市。(板书课题:“东方之珠”)
师:(解释题意)“珠”指的是珍珠的意思,你们见过珍珠是什么样的吗?
生:见过。它是乳白色的。
生:它是圆润的,光滑的,非常美丽。
生:它也很值钱,比较贵重。
师: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东方的珍
    珠呢?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录象,看完后你们就知道为什么了。
(看录像感知香港的美丽。)
师:录象看完了,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说香港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和感受呢?
 出示句式:香港                       
 生:香港真美丽啊!
 生:香港真漂亮!
 生:香港真是繁华啊!
 生:香港我爱您!
师:录像中的香港可真是美丽啊,同学们说得也非常好。想不想再看一遍录像啊?
生:(齐答)想。
师:这次我们在看的时候啊,老师希望大家看完后能说说录像中向我们介绍了香港哪些地方好吗?
生:(齐答)好。
(师生共同再次观看录像)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录像看完了,请同学们说说介绍了香港哪些著名的旅游胜地?
生:介绍了香港的沙滩、海洋剧场、街市商店。
(师板书:沙滩       海洋剧场        街市)
师:说得真不错,看得真是仔细。刚刚同学们在录像中看到的景色,在课文中都有介绍。老师想请同学们从这三个地方中选择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色来认真地读一读,准备带我们去那里游玩一番,好不好?看哪个小导游介绍得最好,最称职!
(学生自读课文)
三、 精读感悟、深化理解
师:小导游们都准备好了吧?下面我们开始吧。先请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香港的地理位置。
生:香港在祖国的南边,靠着大海。
生:香港是个港口城市,是祖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生:老师,什么是“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师:问得真好,哪个小导游能帮他解释一下呢?
生:香港在祖国的南边,每天都有船和飞机通向世界各地,就像一个大门,所以叫“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师:说得真棒!让我们齐读第一小节。
(齐读第一小节)
师: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香港,哪个小导游想率先给我们介绍一处美景呢?
生:老师我想带大家去海滩玩。
生:老师我想带大家去海洋公园。
生:我也想把海洋公园介绍给大家。
师:看来小导游们还真是积极地做了准备,那么我先去海洋公园吧,想介绍海洋公园的小朋友站起来,人还真多,谁来介绍呢?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海洋公园?
生:海洋公园举世闻名。
师:什么叫举世闻名?
生:就是很多人都知道,全世界有名。
生:很著名,很出名的意思。
师:说得都对,那么那儿什么最著名呢?
(板书:著名的海洋公园)
生:那儿最吸引人的是海狮和海豚的精彩表演。
师:什么叫“精彩”?谁来联系课文说说。
生:表演得很丰富,很好看。
生:海狮和海豚的表演非常得出色。
师:我想请一位小导游结合录像介绍一下海狮和海豚的表演如何精彩?(放这段录像)
生:它们有的顶着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有的嬉水跳跃,游客不时被逗得开怀大笑。
生:海狮和海豚的表演可精彩了,它们有的顶着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还有的嬉水跳跃,游客们不适被逗得开怀大笑。
师:介绍得非常棒,那么你们根据他们的介绍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海狮和海豚的表演非常精彩,很好看。
生:我从课文中出现了四个“有的”知道了了海狮和海豚的表演非常丰富,确实很精彩。
师:这个同学非常会读课文,从四个“有的”知道了它们表演的精彩,那么你们能用“有的”造句吗?
生:自习课上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写作业 ,还有的画画,大家都很认真。
生:体育课上同学们有的跳皮筋,有的踢毽子,有的追跑打闹,还有的打羽毛球,大家玩得都很开心。
师:说得不错。小导游们把海狮和海豚的精彩表演介绍给了大家,大家也观看了录像,那么想一想如果你是游客你看了如此精彩的节目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感到很高兴。
生:我感到很快乐,我会开怀大笑的。
师:高兴、快乐的心情让我们看了表演开怀大笑,谁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呢?
(指导朗读)
师:我们兴致勃勃地玩过了海洋公园,下面去哪玩呢?
生:我想把沙滩介绍给大家。
生:我也是。
师:那好吧,我们去沙滩玩。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想去沙滩啊?
生:因为浅水湾的沙滩特别迷人。
生:因为那儿有大海,有沙,我们城市里没有。
师:谁来说说浅水湾沙滩如何迷人,怎样吸引了你?
(板书:迷人的沙滩)
生:我读了课文知道了那儿的沙滩浪平沙细,阳光和煦,所以我特别想去玩。
师: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和煦”吗?
生:阳光“和煦”就是说阳光很暖和,照在身上很舒服。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还有什么吸引着你们呢?
生:我从课文中知道了那儿的沙滩是金色的,而且海风吹得很轻柔,所以我想去看看。
生:我从没有听过浪涛声,课文中说浅水湾的浪涛很好听我想去听一听。
师:原来浅水湾的沙滩有这么多优美的风景吸引着同学们,那我们再来看看录像感受一下她的迷人。
(观看这段录像)
师:看了录像,你们能想象出漫步在金色的沙滩,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动听的浪涛声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想应该很轻松。
生:我感到特别的快乐,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生:我觉得所有的人都很高兴。
师:你们都从课文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生:我从“漫步”这个词,慢慢地走在沙滩上应该感到很轻松。
生:我从“倾听”这个词,“倾听”是仔细、认真听的意思。仔细地听浪涛声心里应该很快乐,没有烦恼,如果有烦恼就没有心思听了。
师:说得都不错,那么我们请喜欢沙滩的小朋友带着这种感受来把这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导朗读)
师:香港还有一处地方很吸引喜欢购物游人,知道是哪吗?
生:(齐答)铜锣湾。
师:那么我请全班小朋友齐读这段,想一想从这段中你了解了什么呢?
(全班齐读)
生:我知道了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口之一。
生:我知道了那儿特别的繁华。
师:哦,那儿是繁华的街市啊。
(板书:繁华的街市)
师:你们从哪看出它特别繁华呢?
生:高楼特别多,书上说“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字典上说“鳞次栉比”是说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多。
生: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商品的种类多。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说明人很多,像潮水一样。
师:哦,繁华的街市上楼多、商品多、人更是多,真不愧是三大闹市口之一啊!让我们再看看录像来感受一下它的繁华。
(观看这段录像)
出示填空:(        )的高楼
         (        )的商品
         (        )的街道
(讨论填空,齐读这段课文。)
师:逛了一整天的香港了,不知不觉到了晚上,可是我和小朋友们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发现晚上的香港又是一番景色。
(出示挂图:香港的夜景)
师:夜晚中的香港漂不漂亮?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灯特别的多,连海里都有灯光。
生:房子都是透明的了,灯的颜色都是五颜六色的。
生:像颗大宝石发出晶莹的光。
师:说得真好,看来给你们的感受还是很深的。那我们来仔细地看看书,感受下夜幕之下的香港是怎样的美丽。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词。
(自由朗读课文,勾画词语。)
师:我来请同学说说给你印象最神的词是哪些?
生:夜晚的香港是“灯的海洋”,什么是灯的海洋?
师:对啊,什么是“灯的海洋”?哪个同学知道?
生:因为香港夜晚的时候灯特别多,像海洋一样。
师:说得很对,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灯特别多呢?
生:从“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这两句话中看出灯多。
生:这两句话中我还能知道它们是比喻句。
师:非常好,那么谁来说说它们是怎么打比方的。
生:“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是把港湾里的灯光比喻成了焰火。
师:说说港湾里有哪些灯光?
生:有轮船的灯,有美丽的霓虹灯,有楼房的灯,很多。
师:非常好,那么第二句怎么打比方的?
生:“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是把马路上的车灯比喻成了闪光的长河。
师:香港到处都是灯,路灯、车灯、霓虹灯,很多很多种,到了晚上啊香港真是成了“灯的海洋”,看上去特别的美丽,特别的璀璨。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
(全班齐读: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师:什么叫“无比璀璨”?
生:说明香港特别漂亮,无人能比的。
生:“璀璨”是很光彩鲜明的意思,“无比璀璨”说明香港的光彩是谁的比不上。
师:解释得非常好,香港有着那样迷人的沙滩,公园如此著名,街市这般繁华,每一个游客都禁不住由衷地赞叹,确实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啊!让我们衷心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齐读全篇课文)

四、 发挥想象,仿写一段话
师:课文上完了,你能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任选其中一句写一段话吗?
出示句子: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 
课外活动时,同学们个个生龙活虎。
秋天的田野热闹非凡。
妈妈做事非常细致
(学生练习仿写)

 
 

 

    更多精彩文章

    • 教学案例《老王》
    • 《背影》教学案例评析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
    • 《名字里的学问》教学案例
    • 以人为本教文育人 ——《背影》教学案例
    • 话题作文构思指导教学案例
    • 《上学了》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 《中国石拱桥》教学案例2
    • 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 《有的人》教学案例4
    •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 《字与画》课堂教学案例
    • 人教版小语新课程教材第一册实践活动案例
    • 《音乐巨人贝多芬》案例分析
    •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