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班主任开展好德育工作的几条策略
来源:中小教案发布时间:2012-12-03
从教四年来,我一直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除了注意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对于班主任如何开展好德育也渐渐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这里不揣浅陋,姑妄谈之,以期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加强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社会上出现了某
些不正之风,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腐败丑恶现象滋生蔓延。给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国家继“科教兴国”之后,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一个人才首先应当是一个有德之人。才德双全可重用。有德乏才,其德可用。有才乏德,其才难用。才虽乏可养成,所以许多用人单位都是“宁用乏才,不用乏德”。可以说“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是社会对人才的规格提出的基本要求。
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德育的现象。许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认为只要成绩好就一好遮百丑。这种急功利的思想倾向导致了学校德育工作实施不力。加之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的浸染,使得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学生自私冷漠,娇气任性,爱慕虚荣,缺乏正义感和责任心。劳动观念和集体观念淡薄。“对人不感激,对事不认真,对物不珍惜,对己不控制”。这种状况令人堪忧。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抓好德育工作,不但要让学生成才更要学生成人。
二、 认识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坚定教育信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常抓不懈,
诲人不倦。从学生的一举一动抓起,从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去帮助和引导学生。德育要改造的是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教师可能苦口婆心声情并茂地去给学生讲道理,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或者学生已经有了进步,可不久又重蹈覆辙,出现反复性。所以教师在教育效果不佳时,要不愠不火,坦然接受。不能奢望在学生心田上撒一次种子,洒几次汗水就能收获成长的果实。许多学生是在他的生命航船驶出学校这条江河以后,进入社会广阔的海洋时,才体验到教师的可敬和崇高。许多受益一辈子的东西是在学校生活中播种的,但往往来不及开花结果,学生就已经离开了学校。
我们要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相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去尝试新的方法,寻找新的突破口。而不能轻言放弃,放任自流。
三、班主任实施德育工作的几条策略
(一) 坚持身教重于言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德育工作的施教者,班主任必须培养自己高尚的道
德情操,树立良好的师表风范。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对学生最重要的一个影响源。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应当“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利用中小学生“向师性”强的特点。以德立德,以行导行。如果教师只停留在道德说教上,言行相悖,表里不一。说得是一套,做得是另一套。就会渐渐失去学生的信任。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所给予的教育产生怀疑,认为它虚假失真。比如教师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不能怕脏怕累。而自己在大扫除时却只是发号施令,袖手远观。教师要求学生诚实守信,而自己却言而无信,行而无果,这怎么会有说服力。所以,说到不如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躬亲示范,为人师表。做一位栖守道德和践行道德的人。
(二) 攻心为上
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时,要避免形式主义流弊,不能只作表面文章。
一个人道德行为出现失误,往往是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用一般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压制,不会解决根本问题。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对待思想问题,要说服,而不要压服。压服的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即使学生慑于班主任的威严,表面上承认了错误,也往往是口服心不服。一个人的真正转变是从思想观念开始的。没有思想观念上的深刻认识,就不会有行动上的坚决彻底。所以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用挚爱与真情去融化学生心灵的坚冰。真正走进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明白他们到底想的是什么,增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
所以,凡是优秀的班主任无一不是善于与学生沟通的人。他们循循善诱,平易近人,用真诚去换取真诚,用心灵去体贴心灵,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而不是漫无边际、隔靴搔痒。
(三) 坚持防重于治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但许多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总
是习惯于以“治”为主。学生犯了错误,才开始着手管教。班里暴露出问题,才引起重视,开始治理。这样,在工作中处处被动,疲于应付,捉襟见肘。我觉得班主任应当转变观念,变“以治为主”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这就好比消防队员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防火上,而非整天忙于四处救火。
班主任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抓住工作的主动权。不能因班里一时风平浪静就感觉可以高枕无忧。要见微知著,明察秋毫,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预见性地开展工作,因势利导,防患于未然。比如在学生即将踏入青春门坎时就把科学的性知识告诉他们,培养学生健康的性心理、性道德。让他们认识早恋的危害,增强免疫力。学生学会了用理智来控制自己,可大大减少早恋的发生。
“积小善可成大善,积小恶可成大恶。”班主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学生思想行为上出现坏苗头,不要掉以轻心。要防微杜渐,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等到坏习惯已经在学生身上扎根,再想剔除,谈何容易。
(四) 扶正祛邪,抑恶扬善
“扶正祛邪”是一个中医学术语。是指扶植机体自身产生的一种力量去战胜疾病。
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我们可以借鉴这一中医理论。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善人或恶人。都是善恶并存、美丑与共、真假莫辨。所以贝尔巴哈曾说过:“人半是天使,半是野兽。”人由于环境的刺激,常常处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摇摆不定中。善与恶在一个人的心中此消彼长。教师要通过赞赏和表扬积极扶植学生的善念。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美德和善行,要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评价能对行为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他好的道德行为就会得到强化。他的恶念由于长期得不到激发而处在被抑制的状态。所以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我是一个坏孩子”的意念在他的头脑中被反复强化,他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破罐子破摔,对人常怀敌意,所以批评是一把双刃剑,使用时要慎之又慎。
同样,一个集体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要表扬先进,树立榜样。用高尚的精神鼓舞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这样正义得到伸张,正气得到弘扬,这个集体中的不良气自然会受到抑制。
(五) 晓之以理,晓之以利
古语云:“读书事小,明理事大。”教师要明白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的道理。既教学生
做学问,更要让学生修身明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教育他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助人为乐、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等。但学生往往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表现漠然。所以,我们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晓之以利害。比如为什么要乐于助人?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白助人即为自助。“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会心存感激。当你遇到困难时,他也必然会倾力相助。如果你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你遭遇困难时,别人也会袖手旁观,甚至会幸灾乐祸。所以帮助别人表面上看孤立地看是吃亏,实际上是间接地帮助自己。这样对学生讲清道理,晓之以利害,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会心甘情愿地按照道德行事。
(六) 方式灵活,力避单一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采用最多也最实用的方法是说服教育。班主任的说教
要掌握“少而深”的原则。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实际,有的放矢,看准时机击中要害。要避免盲目发表意见,讲得过多过频。天下的道理很多,但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吸收那么多东西,在这一点上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教师的讲解要简洁明了、中肯、深刻而富于哲理,对学生成长有深远意义。绝不是班主任说得越多学生受益越多。
班主任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因为单一的说教会让学生疲沓厌倦,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我们可以采用看影视作品、读名人传记、举行演讲会辩论会、有奖征文等诸多更加直观感性、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感染,从而明是非、辨善恶、懂美丑。
(七) 引导学生自我育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
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化外压式的强制教育为内调式的自我教育。要激发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完美的人格,自觉进行道德修养。通过写日记、写心理病历,通过静思内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让学生来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种种表现,进而进行自我评价。来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
教育学生学会“慎独”。不能阳奉阴违,表里不一。即使在无人监督,甚至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按道德原则行事,不做任何坏事。“慎独”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和自觉自愿的“自我监督”与“自我育德”。是一种理性的自律。
教育学生不要空谈道德,而应该热心地致力于按道德行事,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为终生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只有教会了学生进行“自我育德”,我们为人师者才会“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学生在踏出校门时,才能负载着美德,负载着我们良好的祝愿走向茫茫人海,迈向未来漫长而开阔的人生之旅。
德州英汉双语学校 杨金芳
2004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