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教学浅见
来源:中小教案发布时间:2012-12-20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以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上好学校、名学校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家长、学生的强烈要求。那么,如何解决家长学生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呢?我觉得在学校工作中我感觉到的有以下几点:
一、名度。指学校被公众认识和知晓的程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校名气。
二、美誉度。指学校获得公众赞许和支持的程度。美誉度反映了学校品牌对社会影响的好坏。名校一般都受到社会、同行及学生的赞扬和支持。
三、忠诚度。指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选择程度,一般表现为信任和追随。他们相信学校,进了该校即心里踏实;他们追随学校,以能够进入该校为荣。学校品牌的名气、声誉会对政府、社会、家长、学生及其他社会公众产生一种亲和力和认同感。家长、学生会慕名而来,政府、社会也关心、支持,会给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 的环境。
四、磁场作用:名校在社会、家长及学生中树立起极高的威望,它就象磁石一样吸引家长和学生,成为家长、学生最向往的地方。有了一个忠实的目标群,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学校因品牌而更有名,又因有名会变得更加优秀。
五、内敛效应:指对学校内部员工的凝聚作用。名校一般都是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是社会上的成功者。学校的成功,品牌的形象会使员工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使员工的精神状态得到提升,并逐渐升华成为一种学校文化,从而给每一位员工以新的士气、志气,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激发调动,使学校的各种资源实现优化组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的水平和形象。
在教学上,我感觉现代教学方法的目标取向由单一性转向全面性。回顾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目标 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轨迹: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技能→认知、情感、技能的协同达成。现代教学方法的手段日趋现代化。特别是CAI课件设计的智能化、专门化、灵活化,以及教学视听设备的自动化、综合化,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因此,教师应综合化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
我深有感触的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他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中的课堂呢?这是我十几年来始终苦苦思索的问题。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场所,应该是用文化和文学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文化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地方。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在阅读、写作,写作、阅读,这样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双方要以热情的投入、和谐的交流、愉悦的心境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这样的课堂情境也是我十几年来苦苦追求的教学胜境。阅读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阅读欲望的被激发,常常原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前几天我在课堂上讲《杨修之死》几天之后,班上一位男同学的家长给我打电话说,他的孩子这几天什么作业 都没做,愣是读完了一部《三国演义》。时值初三,家长的心情我很理解,但还是劝他问问孩子在想什么。第二天,家长给我传达了孩子的一句话,孩子说:“我真是太闭塞了。听了老师讲的《杨修之死》,我才知道,我们中国的古典小说有这样的精彩。我如果再不去读原著,实在是枉为中国人。”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导引他们进入高雅文学的殿堂,这应该是语文教师的“激发职责”吧,这种职责履行的好,有“牵一发而动千钧”之效。尤其是增加课外知识的阅读,举一反三,联系实际激进学生的兴趣,有助于他们人生观的形成。
以上是我个人的浅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