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百合花》教案

来源:中小教案发布时间:2012-12-22

《百合花》教案

茹志鹃

一、 教学目标 :

1、 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 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 过程

1、 展示教学目标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3、 学生阅读作品,梳理文脉

师: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生:“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生: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通讯员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被子

师:好.下面谁能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生:(短暂讨论)“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师:概括得很好。这是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来看,文中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线索人物。

师:对,“我”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文中找出原句为证。

生:“生起气来”----“发生了了兴趣”----“从心底爱上了这个个傻乎乎的同乡”----怀着崇敬的的心情怀想他

师:“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呢?

生: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师:那“我”眼中的新媳妇呢?

生:害羞

师:就此一条吗?(学生不解)新媳妇和小通讯员有——三次相遇,找出第二次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新媳妇为何开始不肯借而后来肯借了,从中再看人物形象。

学生举荐一男一女两同学分角色朗读,提议女生读得太快,不合人物性格,换一女生,略带羞涩,读完后学生鼓掌。

生:(讨论)新媳妇初到一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她害羞、腼腆,但她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从文中她总是“笑”可看出来。起初不肯借被是不舍,“这是她唯一的嫁妆”,但她又是深明大义的,故最终她还是借了。

生:我认为她与小通讯员的性格还有一共同点,即封建意识。(学生中有议论)不肯借是因为若把被子借给一陌生男子,怕丈夫回来责怪,这和小通讯员的“男女授受不亲”是同出一理!但“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故还是借了。

学生鼓掌!

师:这就是思考,这就是言这有据的“一家之言”的创新!下面请大家从文中勾勒原句,具体来看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生:勾勒原句(略)。细节描写、语言、肖像描写、心理活动。

老师小结: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参照板书“我”对小通讯员情感的变化),这就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其次运用典型细节是作品的另一重要艺术表现手段(学生诵读文中细节部分,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衣洞,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这不仅使得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而且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齐诵文章最后一句结束全课。

 

    更多精彩文章

    • 《未选择的路》教案1
    • 《愚公移山》教案3
    • 苏教版《〈雪〉四人谈》教案
    • 苏教版《呼兰河传(节选)》教案2
    • 苏教版《呼兰河传(节选)》教案
    • 《陈毅市长》教案5
    • 《陈毅市长》教案4
    • 《陈毅市长》教案3
    • 《陈毅市长》教案2
    • 《陈毅市长》教案
    • 《唐雎不辱使命》
    • 《蛔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
    •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