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物新课程语言特色的几点看法
来源:教案辅导发布时间:2012-12-30
实施新教材一年多来,对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现将一年来实施新教材一些体会和教师们进行交流一下。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无疑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可说到这新变化的功臣,则当新教材莫属了。而我们目前正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就颇具特色,尤以语言为甚。
一、语言人性化
与以往所用教材相比,人教版新教材一改过去严肃面孔,其语言显得人性化多了。每一章节的内容几乎都是以谈话的形式进行,“你”、“我们”等词在书中频频出现。如七年级上册《生物》新教材致同学们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喜爱生物吗?”,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也这样告诉我们:“你的身体是由数不清的细胞组成。在你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衰老,有些细胞在死去,有些新的细胞在形成。细胞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这些令人倍感亲切的语言,使得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就好像是朋友间在进行一场热烈友好的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自然乐于接受。
二、语言形象化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新教材运用了较多的类比和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形象化的描述,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使深奥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例如,在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时,教材作了这们的类比:“汽车需要加油,是因为汽油、柴油等燃料能给汽车提供能量。你需要吃东西,是因为食物不仅能提供建造你身体的物质,还能给你的身体提供能量”;除此之外,不少章节的标题则直接采取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等。
这些类比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由于这些类比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还促进了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三、语言启发性
通过问题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自我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新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例如,学完“生物的特征”一节后,其问题有:想一想,你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他也有这些特征吗?学完这节课后,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该怎么回答呢?……
这些问题虽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但却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的延伸、挖掘、扩展和深入,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且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角度回答问题,丰富他(她)们的想像力,开阔他(她)们的思路,培养丰富的创造性思维。
四、语言文学性
在语言表述上,新教材颇具文学色彩,其中不乏一些非常优美的语句,如“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熟悉的图画。青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另外,在每单元或每一章的前言部分,教材或引用著名生物学家的精辟论述,或用作者自编或名人的诗歌来引起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关注。如教材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就引用了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论述“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火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则引用了郭沫若老先生《女神》中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不仅如此,教材也还引用了许多古诗句,以引导学生分析与生物学的有关的问题,如用“工欲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强调对观察工具——显微镜的认识,用“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对藻类植物的认识,以来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此外,新教材在语言上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实现知识与情感态度的有机统一。例如“只要大家都爱护植物,积极参加植物造林活动,我们的祖国就会更加绿意盎然”。
这样,在教材中引入名言、诗句,一方面可使教学内容显得生动活泼,拉近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以更有利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另一方面,又可以给学生提供从人文视角去看生物学问题的素材,将生物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在生物学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无疑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可说到这新变化的功臣,则当新教材莫属了。而我们目前正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就颇具特色,尤以语言为甚。
一、语言人性化
与以往所用教材相比,人教版新教材一改过去严肃面孔,其语言显得人性化多了。每一章节的内容几乎都是以谈话的形式进行,“你”、“我们”等词在书中频频出现。如七年级上册《生物》新教材致同学们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喜爱生物吗?”,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也这样告诉我们:“你的身体是由数不清的细胞组成。在你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衰老,有些细胞在死去,有些新的细胞在形成。细胞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这些令人倍感亲切的语言,使得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就好像是朋友间在进行一场热烈友好的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自然乐于接受。
二、语言形象化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新教材运用了较多的类比和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形象化的描述,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使深奥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例如,在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时,教材作了这们的类比:“汽车需要加油,是因为汽油、柴油等燃料能给汽车提供能量。你需要吃东西,是因为食物不仅能提供建造你身体的物质,还能给你的身体提供能量”;除此之外,不少章节的标题则直接采取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等。
这些类比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由于这些类比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还促进了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三、语言启发性
通过问题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自我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新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例如,学完“生物的特征”一节后,其问题有:想一想,你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他也有这些特征吗?学完这节课后,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该怎么回答呢?……
这些问题虽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但却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的延伸、挖掘、扩展和深入,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且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角度回答问题,丰富他(她)们的想像力,开阔他(她)们的思路,培养丰富的创造性思维。
四、语言文学性
在语言表述上,新教材颇具文学色彩,其中不乏一些非常优美的语句,如“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熟悉的图画。青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另外,在每单元或每一章的前言部分,教材或引用著名生物学家的精辟论述,或用作者自编或名人的诗歌来引起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关注。如教材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就引用了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论述“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火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则引用了郭沫若老先生《女神》中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不仅如此,教材也还引用了许多古诗句,以引导学生分析与生物学的有关的问题,如用“工欲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强调对观察工具——显微镜的认识,用“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对藻类植物的认识,以来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此外,新教材在语言上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实现知识与情感态度的有机统一。例如“只要大家都爱护植物,积极参加植物造林活动,我们的祖国就会更加绿意盎然”。
这样,在教材中引入名言、诗句,一方面可使教学内容显得生动活泼,拉近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以更有利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另一方面,又可以给学生提供从人文视角去看生物学问题的素材,将生物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在生物学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