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什么
来源:教案辅导发布时间:2012-12-30
一、 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 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4、 使学生领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二、 重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三、过程:
| 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 |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
一、引入(1-2分钟) | 1、 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上一门新的学科《科学》。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这里有一幅图,仔细看看图上有什么,然后告诉大家我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 | 1、 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2、引入――激发看树的兴趣。 |
二、看图片上的树 | 1、 出示一张树的图片估计。 请你先看1分钟,估计你能发现多少点情况?还有更多的吗? 2、 组织学生交流、倾听。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能一口气说多少点情况。 注意:做到不重复的补充介绍。 3、 再次估计。 你们再估计一下,看这幅图你最多能一口气说出多少点情况? | 1、看图先估计数量――激发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 老师用手势、用问题――鼓励发言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倾听发言。 3、 对图片中能发现的内容作一个上限估计,为后面活动得到的数字作好比较的准备。 |
| 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 |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
三、回忆在树前曾看到过什么。 | 1、过渡:难道一颗大树真的就只有这么多点情况吗?(曾在树前看到过其他情况) 2、回忆: 回忆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曾经看到过什么?数数能说出几点。比看图的发现是多还是少? 3、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说说你自己曾经在大树看到过的情况是否比看图的多? 4、全班讨论: 为什么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的情况比看这张图片的发现多得多? | 1、师设问――过渡到真正的大树。 2、师追问――调动深长的回忆,互相影响引发回忆内容。把内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过的范围内。 3、生分小组讨论发现真正的树的内容比图上看到的多。 4、讨论、师追问――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会多。 |
四、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观察一颗树。 | 1、 设问: 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内容比看图片的内容多得多。如果我们现在到校园里去,站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请估计 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内容会比图片、比我对大树的回忆多还是少? 2、 思考: 天天都看到过树,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 3、什么是观察(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 1、一步比较――为提出“观察”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实地看树的兴趣。
2、 “有目的地看” 3、追问――初步认识观察与看是不一样的。 |
五、交流观察的 内容和方法 | 1、 提问: 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 小组讨论: 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3、 交流: 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4、提出观察建议:每组观察一颗树。用各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建议课后观察更多的树,下一节课要描述自己观察的那颗树。 | 1、设问、追问――推动学生想一想观察的内容。 2、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争论――希望学生相互启发影响即将开始的观察大树的内容和方法。 3、师生共同交流――简要了解观察大树不只是用眼睛,包括眼、耳、鼻、舌、手多种感官的运用。 4、老师的建议――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记录和描述。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观察、记录和描述。鼓励学生观察更多的大树。 |
| 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 |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
六、观察大 树 | 学生分组观察大树。 老师观察学生的观察活动并参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