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烦恼(教学叙事案例)
来源:好好学习发布时间:2013-01-09
挥之不去的烦恼
浙江省海盐县武原中学 姚晓萍
一、期望:
我心目中的好课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然而最近我的语文课堂却逐渐变得“清风乍起”,“水波不兴”。我想改变教学现状!
二、实况:
“看了社戏,姚老师重又拾起久违的童心;于是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大家一起来分享……”
教室前上方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了“耍肥皂泡”、“打仗”、“偷果子”等一系列图片,有漫画手法的活泼,又具工笔描绘的细腻,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极富童趣的场景,画面淡淡的色调仿佛是童年记忆的痕迹。这是我精心制作的《社戏》第二课时的课件,尽管我对这些图片已经很熟悉,但在课堂上播放时却另有一番投入之后的感官享受;我看到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听课的五六位老师对此也颇感兴趣;更何况是54位天真烂漫的初一学生呢?
“同学们,欣赏完图片,你有什么新发现?”
我希望一只只小手能够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为这一节公开课添点活力和光彩;我不希望同学们都回答得多么头头是道,只需简单地说“这些图片唤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记忆,童年是美好的”就够了;只要学生能大胆举手,我就会无比欣慰。
然而,希望如屏幕上的肥皂泡泡一般,顷刻间破灭:低头的,观望的,皱眉的;学生们一个个正襟危坐,就是没有一人举手。在我的再三鼓动下,还是没有一位学生敢举手,于是点名叫两位优秀学生回答,答案很是圆满,有情有理有据,“恩,感悟真挚,角度独特……”我在微笑着尽力夸奖这两位学生的同时,内心却无法笑出来,我预感到:新学期出现的新烦恼仍将登门造访,我将如老牛拉破车一样地去调动这群逐渐变得“深沉”、含蓄,下课活生生,上课死沉沉的学生,45分钟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这是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拔两位青年教师参加县优质课评比而举办的活动。说实话,我很在乎这堂公开课的成败!课前还千叮咛万嘱咐地要求同学们与我通力合作,大展风采。作为一位教龄接近4年的年轻教师,倘若这次展示再不得到众老师的认可,教学事业就似乎将达到顶峰。
自我感觉我上课不算枯燥乏味,能够较为广泛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但是今年新学期第一节课,就发现学生们的发言积极性远不如上学期,据说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有类似的感受。我曾经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一课时,留了一道题目:老师也遇到了一个小烦恼,希望同学们每人能写一封信帮老师分析以求解决烦恼。学生即刻就知道我的烦恼是他们上课举手不活跃。仔细阅读54封信后,我总结出大致有六条绳索捆绑了学生的手:1、是真的不懂无法回答;2、没十成的把握所以犹豫;3、怕出现什么情况而招同学嘲笑;4、怕同学们说他爱出风头;5、怕回答错误会挨老师批评;6、少数学生觉得没必要举手。于是我想过许多点子:有苦口婆心跟全班同学讲道理的,有在家长会上摆事实给学生父母听的,有单独召开班干部或合作小组长会议的……在我不断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努力下,大多学生对认识到举手发言的重要性,而且好多同学也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证”会胆大一些。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总难如我意,班里上语文课的氛围如人的情绪周期一般会出现波动起伏。这不,我准备得很充分的一堂课,学生们又将“冷眼旁观”了!
“文中的‘我’随母亲归省到平桥村的外祖母家小住几天,有了与在鲁镇、三味书屋迥乎不同的感受,你觉得哪句话最能总括这种感受?”
我期待着扫视整个教室,心里琢磨着这问题应该有6成的学生能够回答,终于一只手缓缓地升起,还没完全摆直,我就如抓着救命稻草般地喊了那同学的名字。
“但在我却是乐土。”学生回答得很干脆。
“回答得非常好!这位同学为我们作了榜样。同学们不必紧张,把后面听课的老师当成小白菜。”“小白菜?”有学生喃喃着我这个老掉牙的比喻。我知道,公开课杜绝生硬的调动气氛的话语,而应该用课堂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和老师的注意。但,在那种情况下,我不自觉地使用了如此拙劣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根本没起到任何效果,听课的老师听了肯定觉得不是滋味。怀柔政策不成,高压政策更不能尝试。烦恼挥之不去,有愈演愈烈之势,但是公开课仍在继续,所以我暗暗自我叮嘱要相信自己和学生。
“同学们,不必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那么可以做哪些‘我’感兴趣的乐事?”原本设想仍是让学生自己回忆,请个别学生单独回答,但是在那形势下,我绝得此路不通,于是引领着全班同学对照着图片一起说乐事:钓虾,放牛,看戏,偷罗汉豆……声音渐渐放开,许多同学的表情也明显舒展。
到了看“社戏”的高潮部分,需要同学们小组讨论,品读人物和夜景,然后集体交流,这时也终于有了点热烈的气氛,不过举手学生仍是寥寥,所以我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临时穿插了分角色朗读“六一公公”内容这一环节。总算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明白了感知文本的人情美、江南水乡的自然美和文豪鲁迅的语言美的目的。
课后,数学老师关切地问我:“课上得怎么样? 学生发言积极吗 ?”“学生拘谨,自我感觉还好;觉得内容处理,上课表现都不错,但是学生就是胆小,真拿他们没办法,不过回答得也还好。”我仍是那么一种无可把握的无奈。一个调皮的学生如是评价:“上上下下,很是活跃,不错不错,很有活力 。”我会心地一笑,但那种无奈在期待中继续,那种烦恼依然存在。
三、思考:
新课程大课堂下,老师们呐喊着要让学生们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主体性”教育的口号也有震耳欲聋之势。然而,目前的教学实践尚未能完全打破教师是“僵师”、学生是“僵生”、管理者是“僵官”的僵局,教学景象暮气昏昏、管理氛围死气沉沉,以致于学生主体性还在一潭“绝望的死水”中漂浮。学生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应该说仍是教学中的一个极其富有共性的难题。
其实,我所任教的初一(5)班学生上学期有许多同学发言挺积极,但这一学期在我提问时,同学们却时常出现了瞻前顾后的心理、“欲饮琵琶半遮面”的神情,仿佛只有在集体回答时才有足够的底气。我曾多次由此而责怪学生,但效果适得其反。诚然,这一现象的出现,和学生整体的性格和班级的氛围有关,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看教师的调度能力。初中生毕竟是有很大的可塑性的,教师的雕刻水平如何,就直接影响到了艺术品的质量。
如何才能让几十位学生一个个都成为课堂、课后的教学主体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现在深刻地感悟到,惟有教师自身先成为教育事业的主体才有可能达成目标。提升自我,烦恼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