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材指瑕
来源:中小教案发布时间:2013-07-15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原作莫泊桑,李翰华译。作为教材,笔者认为这篇课文有以下三个不当之处:
一、病句
教材第57页14至17行原文写道:“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这里有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人,分别是“福楼拜”和福楼拜的“朋友”(即屠格涅夫),这就使第二句“当他回答时”的“他”指代不明,是指福楼拜,还是指屠格涅夫?笔者认为这应该是翻译的疏忽,应给予纠正。
二、插图与文字描述不符
课文中对都德的描写是“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胡子连成一片……”。可是,第59页提供的五位作家的图像中,都德的头反而是最大的,头发并没有“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胡子成一片”。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图画作者的疏忽。图画作者画的或许是某时刻的都德像,都德也可能曾变换过不同的发型,但作为课文插图,应该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何况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人物的肖像描写,如果文字与插图不符,插图就成了败笔。
三、“练习二”的设计不合理
教材第60页的“练习二”题干是这样的:
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满足于‘差不多’……”试从课文找出人物描写的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句子,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这道练习题的设计者显然忽略了学生看到的课文并非法语原创作品,而是已经翻译成汉语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生只能从汉语文字的角度判断其用词的准确性。常识告诉我们,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翻译家再创作的过程。法语和汉语在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翻译有直译也有意译。莫泊桑原创作品中某个用得很精确的词,有可能译成中文就变了样,要学生从中体会莫泊桑创作时的“只有一个词来表示”是不恰当的,例如同一部莫泊桑的小说,有人译成《俊友》、有人译成《漂亮朋友》,这“俊”和“漂亮”在法语原作中是同一个词,但译成中文后就已经不是“一个词”了。笔者认为,在学习本文时,学生只能了解课文译者用词的精确性,而不能了解莫泊桑用词的“准确生动”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