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作新视点(二十一)作家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怎样借鉴语言

来源:网友收集发布时间:2013-10-12

作家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怎样借鉴语言

【目标取向】

●阅读一定数量作品,开阔阅读面,积累语言材料。

●提炼、吸取名家作品语言的精华。

●模仿的对象不能过于单一,以免造成“营养不良”。

●模仿是为了提高水平,一味仿效不可取。

【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一

老师那天在班上批评了我,说我的作文是抄袭,我不服气。说模仿我是同意的,说抄袭我可不同意。我想问一问:模仿算不算是抄袭?

问题描述二

老师经常说,不会作文没有关系,可以先从模仿开始起步。我想知道,为什么要模仿?模仿有哪些益处?学得像了就成功了吗?

问题描述三

我不能有自己的风格吗?怎样才有自己的风格呢?

【方法指导】

语言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好的,需要长时期的努力,词汇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作文要一步一步地提高,这是根本规律。问题是,除了按部就班地学习以外,提高作文水平有没有相对快捷的办法或途径吗?我认为,模仿就是一个好办法。

客观地看,模仿是学习的原始手段,也是跳不过去的一个必要步骤。你看,小孩说话是从模仿开始,歌手学艺是从模仿开始的,练曲唱戏是从模仿开始的,那么,学写作文什么不能从模仿开始呢?文学史上,包括鲁迅、郭沫若、王蒙等许多大作家,都有模仿别人的经历。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模仿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古人的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鲁迅也曾经很有体会地说,好的文章中,往往就显示着全部的“怎么写”。因为从读到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读得多了,就有可能揣摩出规律,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对于写作文来说,模仿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最简单最明显的效果,当属于语言能力的提高。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最近一段时间如果他集中看《水浒传》,写作文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带上一些半文半白的句子;某个女生集中看几本琼瑶、席慕容的文章,写出来的话里很明显会露出不少港台腔;某个男生喜欢读哲学的书,文笔中就有思辩和哲理意味;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文风往往尖锐幽默;喜欢朱自清、冰心的作品,笔调常常清丽温馨。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道理:初学写作文阶段,比如初中阶段,盯住一类作品集中阅读,就能比较快地完成自己语言的“原始积累”,获得突飞猛进的提高。

当然,模仿也有高低之分。光模仿同一种类型的文章,从全面营养的角度是很不够的,阅读“偏科”的人写作往往也会跟着偏科。我注意到,不少女同学喜欢读港台女作家的作品,散文语言模仿得挺好,把她们写的有些句子、段落放到席慕容、亦舒的文章里,几乎可以乱真,但是,换一个题目,换一种文体,她还是一样的句式,一样的表达,这就要吃亏了,因此,刚学语言的时候,可以选择同一类作品作为突破口,当语言水平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须换换胃口,扩大一些阅读面。我看过一位同学的一份读书单,金庸、梁羽生不用说了,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近代四名著,到现代的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钟书,再到当代的王朔、王安忆,外国文学从笛福、巴尔扎克、狄更斯、海明威,到前几年风行的《廊桥遗梦》(这差不多也是文科大学生所能读到的作品),他都有广泛的涉猎。涉猎多了,储存的语言材料就多,语感就会相应提高,作文水平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当代作家梁衡谈到自己的写作时,曾深有体会地强调了背诵名篇的重要性,他举例说,比如写小鸟的动作,“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写到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若是一个人的腹中有这么多“硬通货”垫底,还愁什么区区一篇小作文呢?

当然,模仿别人的语言,仅仅是学习的第一步。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如果只是一味模仿而不着力培养自己的语言风格,那永远只是在重复别人。

鲁迅先生提出过拿来主义,就是要把别人的优点精华拿来变成自己的。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把名家的语言风格融汇贯通,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不仅要做到形似,更要力求神似,最后才可以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里有个前提,要知道别人什么地方是优点精华。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就有了困难。由于阅读经验的限制,我们对语言的判断能力还很有限,模仿本身就会有盲目性。所以,我们先要学会结合自身特点和爱好,有选择地模仿。比如说,有的同学语言基础差,但是又试图模仿钱钟书的调侃和随性的语气和用词,这样学习的效果不一定好。而且,语言表达和知识积累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只模仿语言大师们的用词,而不学习他们用词背后的知识,我们始终是隔靴搔痒。因此,我们在学习中不可将模仿视为目的,而只是一个提高语言的手段。从学习的流程上看,我们可以从读一本书到读多本书,从模仿一人、一种风格进而到模仿多人,多种风格,从跟着别人学舌到发自己的声音。这才是模仿的最终目的。

那么,模仿有哪些的方法呢?

扩大阅读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的表述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他的方式。但必须提醒的是,我们现在可以阅读大量翻译过来的外国名著,在学习语言时也把他们作为模仿对象。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译本的选择。不好的翻译一方面表述西化,中不中洋不洋的,理解起来费劲;另一方面,容易把用语习惯读坏。这是语言学习的大忌。中学阶段是我们刚开始打语言功底的时候,在自己的语言风格还没有形成时,我们应该注意选择语言大师的作品,包括译作,来作为阅读和模仿的对象,这对我们的学习是极有帮助的,通常也是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

 

 

【实践训练】

评一评

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你感觉到哪种风格?

 

东瀛的·大言·与·危言·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是否如此且不去管,日本人可真是能夸海口,而夸着夸着,这丰田就不知不觉地开到地球上几乎每一条路上去了。

日本人说话口气大不大?我看很大,口气大就是“大言”吧。大言能否欺人?有些情况下,大话是能唬住人的。但真正用语言唬人能唬得住井能唬得久的,就需要言语以外的东西辅助,比如本领或功绩。东邻日本人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战后,他们吃大苦、耐大劳,使日本变成了一个技术大国。因而,他们的“松下”、“东芝”等名牌能征服世界,使人们忽略了他们的“大言”带来的不快。

 “大言”若是,说日本人爱说“危言”,更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日:本回来的人写书著文,总忘不了介绍日本的一大特点:政府向百姓、学校向学生天天灌输的都是国家小、资源少、地震带等“耸听”的“危言”。前几日读报,知道日本因为“东芝”被美国“摩托罗拉”压了下去,便自己亮自己的丑,“自危之言”不绝于“报”。日本已感到某种威胁。他们在呼唤,也许正在研究、攻克“新技术”。日本人受到压力造出的“危言”,使人读出了味道,感受了那种气氛。

这一点实际上同我国古代宣扬的某种精神不谋而合。比如《易》、《老子》,就讲“否极泰来”,又讲“盛极而衰”,是危言i>匕如现在被人当成笑柄的“杞人忧天”,其中是否也有“盛世危言”的成分?至于老聃的“福兮,祸之所倚”则是有哲理性的“危言”了。而我们现在真正把“危言”挂在嘴边的又有凡人?政府说,我们有众多劳动力,地理环境优越……学校讲,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随便拉过一个乞丐来,也会说上句“咱中国这么大,还能饿死我不成”……

小日本发“危言”,夸海口,结果呢?大家有目共睹;大中国不发“危言”,只夸海口,技术却远远不如小日本(这也是一句“危言”吧)。

世间有时是存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比如“大言”与“危言”的认知。如果日本对“东芝”在国际竞争中的挫败缄默不语,或者甚至不屑一顾,那么,走过这个世纪,也许某一日,他们喊惯了的“大大的”的“大言”就再也说不出口了。

 

你的评价                                                               

                                                                           

                                                                           

练一练

1.和李白对话

点拨:李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和他的对话,实际上是和他的诗歌的对话,也就是对他的诗歌的理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因此,理解首先是建立在对语言风格的把握上。有了把握才有理解,才可能形成自己的看法,而有了看法才可能让对话有深度。

2.在课堂上

3.品秋

读一读

蔚蓝的乐章

燥热的心吹进一缕清凉的风,美妙如诗的旋律使灵魂轻盈飘起,飞向你,施特劳斯的爱河——多瑙河。

你像一位娴淑的女郎,安静地梳妆,长发如瀑,缓缓流淌。水面上游动着透明的鱼儿,那是水中的精灵,还长着美丽的翅膀。它们相继跃起,又纷纷扎入水中,像顽皮好奇的孩子,出去看一眼外面的世界,又恋恋不舍地回到母亲的身旁,一轮皓月倒映在大河中碧波粼粼,闪着迷人的光。两岸参差的欧式建筑沐浴在薄薄的蓝雾里,像海市蜃楼,又像演绎着一个童话故事。不远处有座红色屋顶的小房子,透着微弱的光。小房里传出悠扬的乐曲,窗口处一位披着长发的小提琴手,陶醉在施特劳斯用乐谱编织的梦的幻想之中。这一定是你的摇篮曲,不然你怎么在这潺潺的旋律中如此乖顺安详。你在乐声中睡去、睡去。睡吧,美丽的河,太阳升起后,你会更加精神焕发、妩媚、辉煌——阳光下,大河流过的地方,有草原、蓝天、白云、牧女和成群的牛羊,欢乐的人们手拉手载歌栽舞。

我想,你原本也是一条清澈如练的河,在施特劳斯的心中你成了蓝色,那是施特劳斯心中的色彩,是他心爱的姑娘,从那碧蓝的大眼睛里流一滴泪水给你。这浓缩着爱情、温润如玉的泪液,像坠入玉盘的珍珠,叮咚一声掉入河中。那是一粒种子,在水中浮着,一条条蓝色的游丝从泪液里飘出,像纤细的蛛丝,飘摇着散向四方。泪滴在长大,在膨胀,硕大无形,终而爆裂,如烟的蓝液迅速地洇染,飘散。宇宙里回响起欢庆祥和的赞歌,人世间有了一条同心爱的姑娘的碧眼一色的河。

晶莹碧蓝你的水,奔流不息你的波。瞧,那蔚蓝的大海,也是你渲染的杰作。美丽的河,多情的河——蓝色的多瑙河,我愿化作蓝眼睛姑娘的一滴泪水,作为一个音符,融入这首抒情的歌。

【点评】

所谓美文,首要的是它的语言要美。语言就好像门面,特别对于文章,这个门面不仅仅是一个外表,更是我们表达的媒介。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作者用了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带人了一个如梦如幻的音乐世界,对施特劳斯的名作《蓝色多瑙河》的理解和喜爱之情浸透了纸背。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

●我们仔细读来就不难发现,它的语言带着一定的音乐性,流畅而且飘扬。应该说,这是对诗歌语言的模仿所致。《毛诗序》中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乐的起伏抑扬和诗歌的语言有一定相似性。在古代,诗歌是可以咏唱的,就像我们所熟悉的《诗经》中的诗,在古代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音乐本来是通过耳朵才可以感受得到的,而这篇作文的作者却通过用充满韵律的诗歌式的语言文字来描绘了这本“不可描绘”的东西,让我们通过眼睛感受到了音乐的起伏和美好。当然,这个同学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否则,要把无形的音乐表达准确而且真切是很困难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名作就是通过对声音的描绘、理解而得以流芳百世的,比如欧阳修的《秋声赋》。

●这位作者不仅仅在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很恰当,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写了进去,并且浸透在语言表述里。比如,作者认为施特劳斯是用音乐的语言将多瑙河描述为一位“娴淑的女郎”,带着些许少女的感伤。小作者用文学语言描述自己对此的体会,不是说明性的而是感悟式的,避免了美感的丧失,这样构筑的境界实实在在地道出了音乐的魅力。

●但也要提醒大家的是,美文是易学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感觉,写出类似的美文不是不可能的。但是,选择适当的语言来确切表达自己真实的体会却并非易事,特别是在讲某个道理时,我们要做到用适当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清楚是极其困难的。为什么朱自清不是语言大师,而钱钟书是,就是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同学在阅读时,不仅仅要关注语言的美,更要关注作者对语言表达和描述对象之间的把握是否精到。

记一记

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艺术即模仿。

    ——柏拉图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

    ——罗丹

范本越是美妙,靠模仿写出来的作品就越是可笑。

    ——乔治·比才

艺术的使命不是临摹大自然,而是表达它!

    ——巴尔扎克

风格独树的作家并不是不模仿任何人,而是任何人也模仿不了他。

    ——夏多布里昂

大诗人的手段总是这样,一面除旧,一面布新,决不会有所破而无所立。

    ——海涅

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连现在也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生活中学习的,他们是从伟大的大师们的典范作品中学习的。

    ——列夫·托尔斯泰

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东西若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那么这种“借”对作家来讲就是剽窃。 

    ——海明威

没有传统,艺术只是一群没有牧人的羊,没有创新,那只是一具僵尸。

    ——温·丘吉尔

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再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再用就是蠢材了。

    ——王尔德

    更多精彩文章

    • 第二十一讲 观察 思考 写作(之一)
    • 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 初中作文互改互评 “七步”法
    • 《妙“喻”连珠系列之八·字母之喻》
    • “感悟亲情”作文指导
    • 消除“作文恐惧感”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