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苏教九年级上教案)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3-10-24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

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

 特的美。   

教学目标 

晦知识与能力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突破

  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思考课后练习。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新课。              1.积极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

2.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2.讨论交流,探究问题。

3.小结全文。              3.自读课文并完成练习。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

  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

  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

  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

  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同学们纷纷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一

  生讲黄帝游黟山改名为黄山的故

  事;一生讲李白以《赠黄山胡公求白

  鹇》一诗换取胡晖驯养的白鹇的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

  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

  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

  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板书:地

  壳、鳌鱼、娇娆、殷勤、阴晦、仙山琼

  阁。以上词语注音或解释。点名让

  一位学生回答。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

  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

  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

  黄山部分而写的。

  事。其他同学纷纷发言。

2.一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明

  确:鳌鱼: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娇娆:娇艳妖娆;殷勤:热情而周到;

  阴晦:昏暗;仙山琼阁:比喻奇异美好

  的境界。

3.一生回答:柯蓝,原名唐一正。湖南

  长沙人,散文家、小说家。著作有《早

  霞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

  散文诗集。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

  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

  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

  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

  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

  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

  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

  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

  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

  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

  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

1.朗读课文,在朗读基础上,理清课文

  线索和结构层次。回答后明确:时

  间线索是从古到今;空间线索是从

  上山到出山。课文分三个部分,第

  一部分(第1—3段),总写黄山;第

  二部分(第4—7段),分别介绍黄山

  的各种景观;第三部分(第18段),

  介绍黄山温泉。

2.明确:第一层第4—6段,第二层第7

  —8段,第三层第9—14段,第四层

  第15段,第五层第16一17段。

3.明确:“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

  了。”是俯视;“巍峨黄山……取名天

  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

  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

  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

  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

  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

  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

  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

  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

  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

  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

  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

  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

  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充分肯定,

  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

  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

  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人理

  解课文..

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

  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

  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

  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室。

  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

  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

  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

  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

  ……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

  从峰顶俯视。

4.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5.讨论交流。一生回答:“人们智慧的

  精心点化”是指人们为这些峰石所起

  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凝聚了人们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一生回答:“外在美”

  是指它们的美丽的名字是人们外加

  上的;“内在美”是指峰石本身是大自

  然创造的结晶,是属于内在的。其他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6.听教师讲,结合自己经验加深体会。

7.自由朗诵课文,找出疑难并向老师

  请教。

三、归纳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

.  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

  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

  些不同的地方吗?

2.给予鼓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基

  本概括出了本文作为解说词的特

  点。并做适当补充。

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

  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进行

  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

4.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讨论交流。一生回答:本文把黄山

  的各个方面都概括到了,而一般的

  游记散文只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没有这么全面;一生回答:游记散文

  是反映作者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

  是客观的介绍某个地方。其他学生

  也积极思考发言。

2.整理笔记。

3.听教师小结并记笔记:第一,自由变

  换角度来介绍景物;第二,配合画

  面,着眼于解释画面;第三,语言口

  语化。

4.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板书设计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总写——分写(山上)——奇峰,怪石,古松,云烟,日出——温泉(山下)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第17段“啊,太阳!……才赞美和光明中诞生的一切吧”,从日出写到日落,进而探究人们对太阳亲和的感情,似乎和前面衔接得不紧。对此的理解应该联想到课文的文体,本文是电视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这是由电视片的组接方式决定的。前面写日出是“淡人”。教学时如有条件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地壳阴晦殷勤鳌鱼仙山琼阁

    2.解释下列词语。

    娇娆仙山琼阁殷勤阴晦鱼贯

    3.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当代散文家,小说家_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散文诗集。

    答案与提示:1.略

    2.娇娆:娇艳妖娆;仙山琼阁:比喻奇异美好的境界(多指幻境);殷勤:热情而周到;阴晦:昏暗;鱼贯:像游鱼一样一个接着一个走。

    3.《话说长江》;柯蓝;《早霞短笛》《果园集》    、

    ◆个性练习设计

    1.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文章从地质史上的黄山的形成,写到黄山诸景,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你说说作者是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的。

    答案与提示:

    1.略

    2.课文抓住了黄山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来写,在概括描述黄山总貌的同时,用设疑的方式引出它的地质生成史,让人们对黄山有个纵向的、总的了解;然后,再分别介绍了各种景观和特色——峰石、松树、烟云、日出和温泉,来了个横向展开。在写各个景观时,注意穿插照应,把人们的活动也写进去了。在这些记叙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议论来点化,说明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只不过是构建出黄山的原始情貌。黄山的美,还有待于人们的装点,有待于人们用美的心灵去发现。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在教学过程 中先从让学生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人手,学习对景物或事物进行解说。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的对疑难问题给予点拨。重点解决课文整体组合上的三条线索和课文中描述角度的转换。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柯蓝(1920一)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他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1937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在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任记者,编辑。全国解放后,从事专业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著有《早霞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散文诗集。

    ^

    2.关于黄山

    大约在二三亿年前,黄山所在的的地方是一片被称为“古扬子海”的汪洋。后来古扬子海不断缩小,随之露出的陆地被称作“江南古陆”。大约二亿年前,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古扬子海消失了,今天的黄山一带成了陆地。

    到了1.43.亿年前,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顺着在地壳运动中发生断裂的岩石之间的空隙向上升,并在距地面3至6公里处冷却下来,形成了花岗岩岩体,这就是孕育在地下的黄山胚胎。

    距今五六万年前,开始了又一场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终于使隐状的花岗岩岩体冲出地面,形成了今天的黄山布局。    。

    当然了,那时的黄山并不像今天这样奇幻美丽,大自然用风、雨、雪、霜、流水等自然的力量把坚硬的花岗岩琢磨成玲珑剔透的模样。如果我们想象一下花岗岩岩体刚刚露出地面时平头平脑的模样,我们就会对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

 

 

    更多精彩文章

    • 《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练习
    •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4
    •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3
    •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2
    •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1
    • 《蛔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 《唐雎不辱使命》
    •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
    •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