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来源:学友整理发布时间:2013-12-09

《童年的发现》虽然是略读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

  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我”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  

  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沈志伟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我"的自嘲;盛建平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象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  

  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更多精彩文章

    •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爱莲说》教学反思
    • 《画意绵绵》教后记
    •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 对教学反思的理解——写教学后记之感
    • 紧扣“趣”字,激活课堂 ——《我是什么》教学后记
    • 真实的发现——写作的源泉(语文教学反思)
    • 《日月潭的传说》教后记
    • 《幻想和想像》教后记
    •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 关于《红楼梦》文学欣赏课的教后记
    •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反思
    •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及反思
    • 《可爱的草塘》课后反思
    • 《数金鱼》教学反思
    • 在阅读中激发学生写作情趣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