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一厘米(语文版九年级教案)
来源:学友收集发布时间:2013-12-30
第6课一厘米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
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
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
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
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
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
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
作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
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
亲或其他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
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
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他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
情。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
合创作背景,导入 新课。 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小说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小说的内涵。
4.分组描绘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图画。 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
感。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 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对自己的关怀。 |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 对自己无私的关怀。 | ||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母爱 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母爱的说 法,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母爱的 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 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文。 |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母爱或其他亲人 关怀的句子,感受亲情与真情。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 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 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小说的意境。 | ||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表达了 文中主人公对孩子的何种情感(教师 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对坐车给 孩子买票及训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细 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 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 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温文尔雅”用在 陶影身上似乎不妥当,但它却恰恰说 明了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养成 好的品行,而对自己的超越和升华。 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 妙处。 | 1.回答教师的提问:句子表达了陶影对琶 子无私、伟大、真诚的母爱,表现了母寿 内心的苍凉。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母亲为了让孩寻 能获得尊严,主动买票,为了让孩子具 有大家风度,全力以赴地对孩子进行正 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学生交流体会, 补充答案) 3.讨论回答:“捺”字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 爱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所能感 觉到的巨大责任感,更能刻画一个普通 母亲心里的所思所想,对于深化主题、 丰满人物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 握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 写作技巧。 |
三、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对 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课文,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 “母爱”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形 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图纸 的许多内容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勾勒出来。 |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 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母爱”的内 涵,并对之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图 画中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形象不一定非 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可结合想象和联想 进行勾勒。 |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诵读,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前后所发生事情的 2.学习课文。
区别与联系。
3.研讨作者对于陶影心理活动描写的作 3.畅所欲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用。 本文的主旨。
4.比较阅读,教学生学习鉴赏小说的技 4.比较教师所列其他文章与本文的异
巧。 同,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会迁移运
用。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通过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方式,读 出重点词、句子的音律,并回顾上节 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文中所举第三件事 情的经过,并请一个同学略述其经过。 |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 次课的知识点,并感受作者的写作技 巧。 2.回答,踊跃略述其经过,认真听取教师 的补充 |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文童结构(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提问: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 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作者为何特意举出孩子到一位 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这样写有 什么特别的作用? 3.总结:这件事情应该说明母亲心中的 无奈与苍凉,因为外部环境的力量强 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构建的防 线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园里的一 幕与此又非常相似。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 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达效果。 |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 有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升华,而在后几 件事情里,母子间的感情因为最后的结 尾得到和谐统一,这就将感情升华了j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环境对 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影响。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外部环境如何对 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面对这些 影响,如何趋利避害。 4.经过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 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 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
三、教师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列举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 去了》以及梁晓声的《年轮》的部分内 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三篇同是反 映母爱或亲情的文章。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积极社 会意义。 |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 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 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 和收获。 |
本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母爱无私、伟大的文章,虽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却更能引起读
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小说
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亲历
人的角度,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小说
的内容纷繁、庞杂,抓住重点事例,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板书设计
一厘米
毕淑敏
买公共汽车票——啃瓜皮——买公园门票——量身高——请求领导讲明真相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是刻画伟大母爱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
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说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
动中要设置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
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在日后的
小说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探究能力。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体会下面的字词,正确掌握其用法。
戳皲裂锲而不舍释然狡黠彬彬有礼幂思苦想温文而雅
2: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人物、情节、环境。
3.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___等。
答案与提示: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
面描写。
4.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有时前
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答案与提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个性练习设计
1.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图画。
答案与提示:结合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完成,使之成为推进教学活动的重要手
段。
2.“公园买票”这件事情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承上启下,为作者升华母爱作了重要的铺垫。
3.如何理解文中多处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找出一两处,并说说这对刻画人
物有什么作用?
答案与提示: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理解了它,能真正体会一个
普通母亲心中的苍凉,以及对孩子锲而不舍的真爱。这有助于丰满人物形象。
4.请你课外再阅读几篇关于此类的文章,将其与本文进行比较,看看他们有什么
异同,并尝试着写一篇评论性文字。 、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小说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给学生阅读、欣赏小
说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小说的知识,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家名
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
生学习的兴趣,鼓励f也仃]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诵读、品味的原则,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说的语言之美和作者思想的深邃所在。
补充资料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
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
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
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
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她的
代表作有《昆仑殇》、《补天石》、《血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