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选场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4-02-17

【经典案例】

[教学目标 ]

1.认识、理解一般戏剧和歌剧的特点。

2.认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与剥削。

3.了解、学习《白毛女》浓郁的民族色彩、强烈的戏剧冲突、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重点分析]

1.《白毛女)歌剧有什么特点?

分析:《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歌剧是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对话三者兼而有之,《白毛女》就是这样的。歌剧除了具有人物、情节、集中强烈的戏剧冲突这些一般戏剧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歌剧的特点,主要是以演员的歌唱来表演剧情、塑造人物。歌词的语言应是诗的语言,既要有节奏韵律,富有音乐性,又要能深刻的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2.《白毛女》表现了什么基本矛盾?课中节选的这两场戏的戏剧的冲突是什么?

分析:简要的说,《白毛女》通过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深刻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强烈表现了人民群众报仇雪恨、翻身求解放的愿望和理想。

课文节选的剧本第一幕前两场,是表现恶霸地主利用地租、高利贷残酷压榨贫苦农民,逼杨白劳卖女儿。这两场,一方面是农民的贫困悲惨,一方面是地主阶级的骄奢淫逸,戏剧冲突十分尖锐。

3.《白毛女》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分析:歌剧《白毛女》以喜儿命运的悲喜沉浮为主线,铺叙了一系列曲折动人、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深刻的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广大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恶霸地主黄世仁通过地租和高利贷,残酷压榨农民,逼死杨白劳,抢走喜儿并把她奸污后又要害她,后来逼得她逃进深山,过着“鬼”一般的生活。这些情节,深刻地表现了长期受着深重压迫剥削的贫苦农民,命运的悲惨,也有力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凶残、狡诈、贪婪、腐朽的本质。剧作最后描写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白毛女》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这部优秀歌剧具有很大的典型意义。

4.课文里主要描写的人物形象是谁?

分析:课文《白毛女》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喜儿以及恶霸地主黄世仁、狗腿子穆仁智等艺术形象。主要人物有杨白劳、喜儿以及地主黄世仁,其中杨白劳更是着力刻画的人物。

杨白劳是老一代农民的代表,勤劳、忠厚、善良。他是地主黄世仁的佃农,租种黄家六亩地,年年欠东家的租子,老还不完;借了黄家的钱,可这驴打滚(指高利贷)的债永远也还不清。因为交不上租子、还不了债,杨白劳一到快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躲帐。他到除夕的深夜里才偷偷地回家来,为过年带来三样东西:两斤白面、一根红头绳和两张门神。白面是特地为过年包饺子而买的,他们平时是买不起也吃不上的;红头绳是给心爱的女儿的过年礼物。这表明家境贫苦可又希望能有一个起码的人的生活。门神虽是迷信之物,却也反映了渴望摆脱贫苦的被压迫受剥削的生活,过上平安、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愿望。他对生活的低微、朴素的要求和愿望,始终也未能达到。大年三十的深夜,杨白劳躲帐刚回到家,地主就派狗腿子来逼讨租债,强逼杨白劳在心爱的独生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地主是借催讨租债,逼迫杨白劳卖女儿,是想霸占喜儿。杨白劳曾想“找个说理的地方去”。但在那黑暗腐朽的社会里,哪有穷人说理的地方。黄家的狗腿子穆仁智不是对杨白劳说过这样的话吗?“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杨白劳性格中是有懦弱的一面。他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不敢有反抗的表示,甚至连外出逃荒也因“热土难离”而下不了决心。他最后在孤苦无告、万分悲愤与愧疚中被逼上了绝路,喝卤水自尽了。

杨白劳是在封建地主阶级长期的压榨之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悲惨结局是对万恶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有力揭露和血泪控诉。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也是全剧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年轻农民形象。她的性格特点和生活道路与杨白劳截然不同。她活泼、可爱、天真、淳朴,应该有她的欢乐和幸福。可是,她却受到了一系列的严重的打击,长期在苦难中受折磨,但并没有被压倒。她的性格在不断发展,最后反抗性格发展到了最高点。喜儿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在第一幕里,她还是活泼、纯真的少女。热爱自己的父亲,热爱生活,对生活怀着天真的幻想。父亲的惨死,自己被抢入黄家,这突其来的严重打击,她不能理解,“为什么穷人这样苦呵?为什么富人这样狠?”

5 .本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分析:《白毛女》围绕喜儿命运的发展这条主线,安排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命运大起大落,人物个性色彩鲜明强烈。结构上,线条单纯,环环紧扣。剧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语言和音乐等方面的特点与成就也都很突出。许多歌词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如杨白劳躲帐回家,从怀里掏出给喜儿买的一根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又如地主黄世仁强迫杨白劳在女儿卖身文契上按了手印后把他赶出黄家大门外,杨悲愤得昏过去后刚苏醒过来时的唱词:“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这些唱词本身就是诗,优美的诗的语言,押韵上口,适宜吟唱。前一段唱词表现了杨白劳无钱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和对女儿深挚的感情与对生活的热爱。后一段唱词是对万恶的地主黄世仁的揭露和控诉,表现了万分悲愤的感情。剧中人物的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的特征。就以对待过年为例,不同人物所表达的语言也各不相同。

(1)喜儿的语言:

“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帐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啊,今儿年三十啦,家家都蒸黄米糕,包饺子,烧香,贴门神……过年啦。爹出门七八天啦,还没回来,家里过年的东西什么也没有。”“我盼爹爹心中急,等爹回来心欢喜,爹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欢欢喜喜过个年!”“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爹爹称回来二斤面,带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哎!过呀过个年!”

喜儿的性格特征:

天真、活泼、单纯的少女,热爱父亲,热爱生活,向往幸福,懂得家庭生活的艰难,对生活的要求低微。

(2)杨白劳的语言:

“十里风雪一片白,躲帐七天回家来,指望着熬过这一关,挨冻受饿,我也能忍耐。”“好孩子,叫咱们过个平安年。”

杨白劳的性格特征:

勤劳、善良、老实忠厚的老农民,长期遭受地主阶级的压榨,对生活只求能过得去,指望能过个平安年。

(3)黄世仁的语言:

“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堂上堂下齐欢笑,酒不醉人人自醉。我家自有谷满仓,那管他穷人饿肚肠。”“老杨,今儿是年三十啦,这帐是不能再拖啦。”

黄世仁的性格特征:

骄奢淫逸、贪婪、凶残的剥削者压迫者。

《白毛女》在音乐上,采用民歌、戏曲等的素材、曲调加以融合和创新,富有民族风味;同时,也借鉴了西洋歌剧的长处。在表现上,将动作和歌舞、对白融为一体。

巧妙运用对比也是《白毛女》的一个重要特色。例如,黄家张灯结彩、花天酒地、狂欢作乐过除夕,逼租债、逼杨卖亲生女;杨家贫寒凄凉、躲债、苦度年关。情景气氛截然不同的强烈对比,反映了严重的阶级对立。黄家地主狗腿子主奴的凶残狡诈,杨白劳的善良纯朴忠厚,鲜明的性格对比。通过这些对比描写,大大增强了戏剧的冲突和作品的控诉力量。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教师可在检查指导学生预习准备时,自然地引导到即将进行的本单元的教学。

以前,同学们已经学过散文、诗歌和小说等体裁的文学作品。本单元要学的,是戏剧文学,课文里还专门编入一篇指导同学们阅读的知识短文(谈谈戏剧文学)。

本单元一共三篇课文,今天先讲头一篇《〈白毛女〉选场》。

板书课题:《〈白毛女〉选场》。

二、作品和作者简介。

歌剧《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延安创办的一所综合性的艺术学院,后称鲁迅艺术文学学院,简称“鲁艺”。1938年2月,由毛泽东、周恩来领衔,并由林伯渠、徐特立等联名发出《创立缘起》,决定以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名字为名,创立一所艺术学院。校址设在延安旧城北门外云梯山麓南侧。1939年8月迁至延安东郊桥儿沟。“鲁艺”于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了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优秀作品。

《白毛女》是这个时期歌剧创作的优秀代表作,为我国的民族新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描写恶霸地主黄世仁,以逼租为名,强迫佃户杨白劳在他女儿喜儿的卖身文契上按下手印,杨白劳悲愤绝望自尽而亡;黄世仁抢走了喜儿并奸污了她,后又逼得喜儿逃进深山,过着“鬼”似的生活。最后,描写在党的领导下家乡解放了,打倒了地主阶级,农民获得了翻身,喜儿也由“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歌剧通过这一传奇性故事,深刻地表现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喜儿、杨白劳以及恶霸地主黄世仁、狗腿子穆仁智等的艺术形象。剧作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又因情节的传奇色彩,对人民群众愿望和理想的强烈表现,使作品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白毛女》,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编剧,马可、张鲁等作曲。

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峰县人,现代诗人、剧作家。1940年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到延安之前就开始写作诗歌和散文。1945年,与丁毅执笔写成歌剧《白毛女》。全国解放后,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粉碎“四人帮”后,曾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丁毅,剧作家。1921年生,山东济南人,原名顾康。193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1年到延安。后进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学习。1943年创作了多部秧歌剧,1945年与贺敬之执笔写成《白毛女》。解放后,曾任总政文工团歌舞团团长,总政文工团副团长等职。解放后创作的作品有《董存瑞》(与丁洪等合作)、《打击侵略者》(与宋之的、魏巍合作)等。

三、关于《白毛女》的创作、演出及其艺术成就。

歌剧《白毛女》,是根据40年代初流传于河北省阜平一带的“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创作的。贺敬之在《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1946年3月31日,张家口)和贺敬之、马可在《白毛女·前言》(1950年6月,北京)等文中介绍说:

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河北西北部某地传出一个故事,叫做“白毛仙姑”。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靠山的某村庄,八路军解放后的几年来,工作一向很难开展,因为该村村民及村干部都有很深的迷信思想,而且据说该村的确是有“白毛仙姑”的出现,说是一身白,常常在夜间出来。她在村头的奶奶庙寄居,曾向村人命令: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一定要给她上供。……区干部决定到奶奶庙捉鬼。一次深夜追寻到一山洞,“白毛仙姑”痛哭失声,倾吐了一切:

……九年前(抗战尚未爆发,八路军未到此之前)村中有一恶霸地主,无恶不作。某一老佃农,有个十七、八岁孤女,聪明美丽,被地主看上了,借讨租为名,逼死老农,抢走其女。该女到了地主家被地主奸污,身怀有孕。地主厌弃了她,续娶新人,阴谋害死该女。有一善良的老妈子得知此信,在深夜中把她放走。她逃出地主家,来到一个山洞住下,生了小孩。她背负着仇恨、辛酸,在山洞里生活了几年。由于在山洞里少吃没穿,不见阳光,不吃盐,全身发白。因去偷奶奶庙里的供品,被村人信为“白毛仙姑”。抗战爆发,八路军解放了这儿。区干部把“白毛仙姑”救出山洞,她又开始真正过人的生活。

这个故事是老百姓口头创作的,是经过了不知多少人的口,不断地修正、充实、加工,才成为这样一个完整的东西。……在晋察冀的文艺工作者,曾有不少人把它写成小说、话本、报告等。1944年,这故事流传到陕甘宁边区的延安。

……这是一个优秀的民间新传奇,它借一个佃农女儿的悲惨身世,一方面集中地表现了封建黑暗的旧中国和它统治下的农民的痛苦生活,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解放区)的光明,在这里的农民得到了翻身。也即说: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戏剧《白毛女》,便是采取了这故事的中心思想,把它作为剧本的主题。……认识与表现这一主题是经过了一个不算太短的过程。才开始,曾有人觉得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神怪”的故事,另有人说倒可以作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来写。而后来,仔细研究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没有意义的“神怪”故事,同时也不把它作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来处理,而是抓取了它更积极的意义——表现不同社会的对照,表现人民的翻身。

(2)剧本创作及排演,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从1945年1月至4月),不断地尝试,不断修改。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开始公演。第一场的观众是中共七大的全体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出席观看。第二天,中央办公厅传达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三点意见: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该枪毙;第三,艺术上是成功的。这给全体创作和演出人员以极大的鼓舞。该剧在延安演出30多场,受到热烈的欢迎。以后又在张家口等地演出。由于《白毛女》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它成了解放区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剧目。它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和教育作用。

剧作在演出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了修改。最初喜儿形象曾较多保留了旧思想的痕迹,如对黄世仁曾一度抱有幻想,后来剔除了这一不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情节,使人物形像显得更加完整美好。又如1946年在张家口演出时,增添了赵老汉讲述红军故事的情节,把农民的反抗与党的影响联系起来。使人物的活动环境更具典型性,全剧的时代特色更加鲜明。剧作以后又增加了大春、大锁痛打穆仁智和大春投奔红军,当地解放后,大春回到家乡开展反霸斗争等情节。这些修改,使喜儿的反抗性有了充分的时代和环境根据。剧本1946年在张家口、1947年在东北、1949年在北京,作过几次较大的修改。

(3)《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它在群众艺术实践和秧歌剧的基础上,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代戏曲和西洋歌剧,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音乐上,《白毛女》采取了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刻画喜儿性格的音乐主题主要来自河北民歌《青阳传》和《小白菜》。在表现上,《白毛女》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人物对话采用的是话剧的表现方法,也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在语言上,《白毛女》的对白是提炼过的大众化的口语。歌词的语言,深刻、凝练,是诗的语言,音韵和谐,押韵上口。大量使用比兴手法和对偶、排比、比喻等修饰方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全剧的故事梗概和课文的故事情节。

歌剧《白毛女》,共五幕十六场(原先为六幕,后来删掉了表现喜儿在山洞里的生活的第四幕,由六幕改为五幕)。全剧反映的是全国抗战爆发前的1935年冬至红军北上抗日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1937年秋和1938年春,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的故事,地主黄世仁和佃户杨白劳、喜儿的矛盾冲突是主线。第一幕共四场,描写地主黄世仁在1935年除夕之夜借逼租为名,逼死杨白劳,抢走喜儿。第二幕,写黄世仁抢走了喜儿,又把她奸污了。喜儿悲愤之极想自尽,被黄家老妈子救下。第三幕,距第二幕七个月后。黄世仁当上了团总又娶亲,他糟蹋了喜儿后又要把她卖给人贩子。张二婶得知后偷偷放喜儿逃出黄家,住在山洞中。第四幕,三年后的1937年冬,成了“鬼”的喜儿在奶奶庙与仇人黄世仁狭路相逢;当了八路军的王大春随部队打回杨格村。第五幕。1938年春天,杨格村已成为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民翻身解放了,喜儿获救走出山洞把冤伸。

课文节选的是歌剧第一幕的第一、二场。第一场,写1935年冬的除夕夜,天降大雪,佃户杨白劳的女儿喜儿盼爹爹回家来过年;杨白劳还不起地主的租子和高利贷,在外躲帐躲了七天后于除夕夜担着豆腐担子悄悄回到家。他称回二斤面,给女儿扯了二尺红头绳,准备与相依为命的女儿欢欢喜喜过个年。就在这时,地主帐房穆仁智来逼债,硬逼杨白劳到黄世仁家去一趟。第二场,写杨白劳跟穆仁智来到地主家,地主黄世仁借逼债逼杨白劳在女儿的卖身文契上按了手印。杨白劳悲愤欲绝,踉跄往家走。课文后的剧情是:第三场写杨白劳倒在路上,被杨的老友佃户赵老汉搀回家。杨白劳在深夜喜儿睡着后,在村上一连串的鞭炮声中,喝点豆腐的卤水自尽了。第四场,写年初一在鞭炮声中喜儿惊醒,发现爹爹死在门外雪地上。不一会,穆仁智带人把喜儿抢走了。

这第一幕是全剧戏剧冲突的开端。

五、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会的字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玉茭(jiāo)子面 舀(yǎo水) 和(huó)面

踉(liàng)跄(qiàng) 赚(zhuàn)钱 羞涩(sè)

诓(kuāng) 剔(tì) 漱(Shù)口

泥坯(pī) 屯(tún) 兜(dōu)着

声色俱(jù)厉(lì) 愣(lèng)住

六、检查课前预习中的“读附录《谈谈戏剧文学》思考问题”,形成

以下板书:


七、根据板书,结合课文,理解剧本的两个组成部分。

1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舞台提示(“人物表”在节选时已删节)。

明确:

时间 1935年冬。除夕。

地点 河北省某县杨格村。

布景 村前平原,村后大山。天降大雪。

服装 (杨白劳)披着盖豆腐的布。

道具 (喜儿的)红头绳;(穆仁智的)红灯。

教师点拨: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剧作家借助于这些舞台揭示,再通过导演、舞美、灯光等的二度创作,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人物身份、性格特征等等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2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人物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舞台提示。

心理情绪 (杨白劳)半信半疑;(喜儿)焦急地。

动作 (杨白劳)踉踉跄跄地上;(喜儿)给爹拍身上的雪。

上下场 王大婶子上;帐房穆仁智上。

教师点拨:

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是剧中人物,是舞台上的演员。人物如何活动,必须受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制约。剧作家对人物心理情绪和动作做必要的提示,正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需要。

戏剧中人物的上下场有改变舞台气氛和划分结构层次的作用。如第一场,。大年夜,喜儿在焦急地等待父亲回家过年;杨白劳上,场上气氛转向欢乐;接着,王大婶子上,把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这时,穆仁智上,场上气氛立即凝固——“众哑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上下场,是戏剧结构的一种标志,我们在阅读时必须高度重视。

3 .戏剧中人物语言可分为哪两种?(歌唱和说白)它们在剧本中有什么作用?(以歌唱表现剧情,塑造人物形象,以说白贯穿故事情节。)以歌唱表现情节叫做歌剧。歌剧是音乐、诗歌、舞蹈的综合,以歌唱(即以音乐)为主的一种诗歌形式。《白毛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早的一部歌剧,为千百万观众所熟悉。现在回过头来分析戏剧的特点:

(1)喜儿唱的“北风吹,雪花飘,……”一段,主要写了三个内容:展示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一个大雪纷飞的大年三十晚上;揭示戏剧冲突的基础——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爹出门去躲帐整七天);塑造人物形象——涉世不深的喜儿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和幻想(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

戏剧一开始,作者就把一个可爱的喜儿形象(剧中主人公)设置在一个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为剧情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不像小说,可以慢慢地将矛盾冲突展开,逐步推向高潮。因为戏剧一开始就要抓住观众。)

(2)第二场杨白劳的最后一段台词:“老天啊,杀人的老天啊!(唱)老天杀人不眨眼,……爹怎能有脸把你见?”把歌唱和说白紧密地结合起来,显示出极强的音乐性。它以歌唱抒发人物强烈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以说白贯穿上下情节,推动剧情发展。杨白劳在控诉时咬牙切齿——这是绝望中进发出来的阶级仇恨;自责时痛心沥血——这是绝望中倾吐出来的父女之爱。这里,唱词给我们展示了人物何等复杂的内心世界啊!人物形象泳在这“字字血”的控诉中完成,主题思想在这“声声泪”的自责中深化。“半斤说白二两唱”,三句说白,字字千斤。一是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二是对自己沉痛的谴责,三是对女儿无限的歉疚。三句说白,贯穿上下,领起三段唱词,使这一大段台词成为有机的整体。

(3)杨白劳躲帐后回来过年,带来三件年货(三个情节):二斤面,二尺红头绳,两张门神。每一件年货,都安排了杨白劳和喜儿的一段对唱,三段对唱(三个情节)之间,用两句对白贯穿,使上下连贯,自然过渡。

小结:舞台提示和人物台词是剧本的两个组成部分,也是剧本特有的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案中所说的人物台词是专指戏曲剧本中的台词而言,话剧剧本中的人物台词只有说白,没有歌唱(除非剧本中有特别安排)。

八、以设疑、析疑、释疑的形式,讨论剧本的第—个特点:时间和空

间的高度集中。

1 .第一场戏和第二场戏设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明确:时间,除夕之夜;地点,第一场在杨白劳家,第二场在黄世仁家。

2 .时间、空间的高度集中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除了第一场讨债、第二场逼债都集中在同一时间——除夕之夜外,还有:第一场当喜儿盼望爹爹回家过年时,杨白劳就回来了;杨家正欢欢喜喜地过年时,帐房穆仁智闯了进来。这样一环紧扣一环,没有一点松散,是时间、空间高度集中的表现。

作者把几个人物(喜儿、杨白劳、穆仁智、王大婶)调到同一场景中来,便于设置场景、安排情节,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主题思想。

3 .为什么剧本的时间、空间要如此高度集中?

明确:因为戏剧是舞台艺术,它需要观众。观众不可能坐在剧场里等待矛盾冲突慢慢推进,所以时间上不允许有任何拖沓。

也因为戏剧是舞台艺术,需要布景和道具,如果换景频繁,就会给演出带来许多不便,甚至无法进行。同时,在同一时间内安排两个场景,布景气氛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两个阶级的严重对立,不可调和,从而揭示了主题: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小结: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剧作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剧情展开的时、空安排都要受舞台演出的制约。

九、以课后小资料《(白毛女)当年演出盛况》为突破口,分析“预习提示”,概括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确定课堂结构。

1 .引导学生读《 〈白毛女〉当年演出盛况》,回答问题:为什么这个戏有那么大的魅力?(它为穷人说出了心里话!)

2 .“穷人的心里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找出揭示中心思想的一句:“它通过……愿望和理想。”其中“表现了……愿望和理想。”即是穷人心里话的内容。

3 .初步研讨中心思想:“它通过……愿望和理想”。提问:

(1)“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指的是《白毛女》的故事,根据预习,谁能说说这个故事?

《白毛女》主要情节: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逃进深山。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识活了下来。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救出喜儿。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的生活。

(2)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明确:基本矛盾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

小结:戏剧的故事情节主要通过矛盾冲突展开。让我们抓住矛盾冲突这条线索来看它如何推进情节,揭示中心思想的。

十、以分析矛盾冲突为中心,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1 .矛盾的一方是地主,另一方是农民。在这两场戏里,双方的代表人物是谁?

明确:地主一方的代表人物是黄世仁和穆仁智,农民一方的代表人物是杨白劳和喜儿。

2 .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怎样发生的?

明确:因为穷,杨白劳种地主的田交不了租,借地主的高利贷无法偿还。因而到了除夕夜,一个要讨债,一个只好出去躲账。

3 .黄世仁仅仅是讨债吗?(不,他要人!)为什么他敢如此蛮横无理呢?

明确:黄世仁敢于蛮横无理,一方面由地主阶级贪婪、自私、冷酷的阶级本质所决定;另一方面,在黑暗的旧社会,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用黄世仁的一句话说:“这里就是衙门口。”

由此可见,喜儿由人变成鬼,是黑暗的旧社会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所造成的。

4 .杨白劳无钱还债,为什么还要扯二尺红头绳?为什么还要透露喜儿和王大春的婚事?

明确: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扯二尺红头绳,表明杨白劳对女儿的疼爱,父女相依为命的生活;喜儿和王大春的婚事,反映贫苦农民十分朴素的生活愿望。这样写,为下文黄世仁逼租要人、杨白劳坚决不答应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5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全文后归纳:

(1)全剧矛盾以地主阶级削农民的地租、高利贷为基础,矛盾冲突高度集中(为喜儿一人,为逼租一事而设),而且十分尖锐,层层展开,步步推进,直到高潮,最后以杨白劳失败、喜儿落入火坑结束。

(2)从矛盾发展线索可以看出:农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是地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结果。地主阶级花天酒地的生活建筑在农民“饿肚肠”的基础上。

(3)从两个对立人物的行动线索可以看出:黄世仁、杨白劳的形象随着矛盾的展开而逐渐丰满,趋于完善。两个典型形象、两个对立阶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白毛女》的选场这篇课文里,我们主要了解了戏剧的两个组成部分:舞台提示、人物台词。并着重分析了剧本的两个特点;时间、空间的高度集中和戏剧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是戏剧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地方,因此,在下一篇课文《陈毅市长》中,我们还要继续分析。同时,在下一篇课文里,我们还要加深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在这里,我们先提请同学们注意:《白毛女》是歌剧,《陈毅市长》是话剧,两者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请同学们阅读时细细体味。

教学后记

    更多精彩文章

    • 《打渔杀家》选场
    • 《陈毅市长》选场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简案
    • 《琵琶行》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诗经》两首(网友来稿)
    • 走出地平线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