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4-03-14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这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在宋文老师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了解到合作学习有以下四条特征:
(1)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语言任务;
(2)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
(3)小组内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的气氛;
(4)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但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所以效果很不理想。具体表现在:
一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
二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有底。教师讲累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有老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把合作学习当作了调剂品、装饰品。
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没有其他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可以热闹一下的时候”,有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最难受的事,讨论时不说不行,说又没东西可说。四是缺乏群体意识。合作时热热闹闹,汇报交流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没有形成共识,只能说自己的观点。
后来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尝试,发现注意好了几个关键,合作学习便能成为帮助学生学习、巩固和提高的一种好方式。
一、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英语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英语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三、 防止两种倾向。
(1)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2)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 ,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1)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语言任务;
(2)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
(3)小组内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的气氛;
(4)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但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所以效果很不理想。具体表现在:
一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
二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有底。教师讲累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有老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把合作学习当作了调剂品、装饰品。
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没有其他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可以热闹一下的时候”,有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最难受的事,讨论时不说不行,说又没东西可说。四是缺乏群体意识。合作时热热闹闹,汇报交流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没有形成共识,只能说自己的观点。
后来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尝试,发现注意好了几个关键,合作学习便能成为帮助学生学习、巩固和提高的一种好方式。
一、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英语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英语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三、 防止两种倾向。
(1)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2)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 ,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