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4-10-1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三)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进行简便运算.

(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6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304+215=519

85+632=( ) 215+304=( )

2.板演: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在多位数加法竖式计算中,已经学过一种简便算法,如

引导学生回忆说明,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和另一个数相加.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教师指出: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那么什么叫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

教师指出,如果把刚才板演题再加上一个条件“三班有49人”,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出示例2.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后,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做在本上.

板书:(48+50)+49 48+(50+49)

=98+49 =48+99

=147(人) =147(人)

答:四年级一共有147人.

提问:

(1)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把一班、二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三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48和50相加,再加上49;第二种解法是先把二班、三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一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50和49相加,再和48相加.

(2)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计算结果相同.

(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通过比较明确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写成.

(48+50)+49=48+(50+49)

(4)观察下面两组算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里应填什么?

(32+40)+19○32+(40+19)

(75+25)+40○75+(25+40)

启发学生明确:每组的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里应填上“=”.

(5)继续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号左边算式和等号右边算式各有什么共同点?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①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

②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算式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③三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6)那么等号左、右两边加的顺序一样吗?它们的和怎样呢?(不变)

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一规律就叫做.

(7)怎样用比较简单的形式表示呢?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第49页结论.

板书: (a+b)+c=a(b+c)

3.教学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在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有什么异同点?从而得出

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

不同点: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不改变加数的位置,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b)+c=a+(b+c).

特点:

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教学的应用.

在加法中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教学例3:计算480+325+75.

提问:

这道题怎么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因为375和25相加能得整百数(400),再算480+400比较简便,这里应用了.

板书:

(2)教学例4.

计算325+480+75怎样算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启发学生想出325和75相加可以得到整百,先用加法交换律交换480和75的位置,再计算325加75,这里又应用了.

板书:

(3)比较例3、例4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中使学生明确,例3只应用了,而例4是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教师概括:

在加法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有时要用到交换律,有时要用到结合律,有时既要用到交换律还要用到结合律.无论如何应用,在计算时为使计算简便应考虑,哪些数相加可以得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要先用加法交换律把这些数移在一起,再应用把这些数结合起来先算,最后求这几个数的和.

练一练

完成课本第50页“做一做”的题目.说明怎样算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提问:

过去哪些知识应用了?

例如,做口算加法36+48,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把36+48先改写成36+(40+8),然后算(36+40)+8这就是应用了.

(三)巩固反馈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8~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过去对有过一些感性认识,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后,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抽象概括出.

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例2,通过一系列的启发、讨论,逐步总结出.

第二部分通过比较和加法交换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运算定律,并掌握它们的特点.

第三部分学习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通过计算让学生懂得加法应用了什么定律,怎样应用的定律.只有真正理解定律的意义,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练习目的明确.围绕重点使学生在理解两个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简便运算.

板书设计 

例 2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48+50)+49=98+49=147(人)

48+(50+49)=48+99=147(人)

答:四年级一共有147人.

(48+50)+49=48+(50+49)

(32+40)+19 32+(40+19)

(75+25)+40 75+(25+40)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

(a+b)+c=a+(b+c)

加法交换律和

相同点:计算结果——和不变

不同点:

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位置后,仍按从左到右顺序计算.

应用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例3

例4


 

    更多精彩文章

    •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江苏省2008年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活动教
    • 第七单元: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3课时)
    • 关于《应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教学的探讨
    •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案例
    •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 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设计
    •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 应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
    •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参考教案二)
    • 整数加法的定律推广到小数
    •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 《商不变性质》教学设计
    • 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
    •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 三角形的认识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