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11册教材介绍(03年)
来源:乐学堂发布时间:2014-10-23
一. 教材概况
本册教材与去年相比,变动不大。本册教材分为六个单元,共选编了30篇课文,其中18篇精读课文,12篇略读课文,6个单元练习。还安排了6篇选读课文及6个语文趣味活动。书后附有生字表、认读字表。
指导思想:教材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语感和思维。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爱美的情趣。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教材内容力求增强时代信息,贴近社会生活,适应时代精神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当代优秀文化资源。
2.改变过分地强调语文知识教学与训练的编排方式,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3.努力构建语文教材灵活开放的体系,为教师、学生留有选择、更新、拓展的空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在保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适当调整、补充、重组有关的教学内容。
4.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5.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参照教参的有关部分,特别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能根据阅读和习作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能独立识字。
2.用硬笔写字有一定速度,抄写汉字每分钟不少于15个,字迹工整。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250字。
4.能根据需要收集、整理、运用有关的资料。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逐步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5.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仿写课本剧。40分钟能完成350字左右的习作。课内习作8次(篇)。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
6.能认真专心地听话和广播,理解主要内容,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稍作准备,能围绕一个意思当众做2分钟左右的发言,态度大方,语句比较通顺连贯。能比较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
三、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教学计划的规定,六年制小学六年级语文每周7课时(含习作、写字)。
精读课文:18篇 45——50课时 (每课2——3课时)
略读课文:12篇 12——14课时 (每课1课时)
单元练习:6个 12课时 (每个2课时)
习作: 8次 16——22课时 (包括讲评)
写字: 每周1课时
教学进度:(仅供参考)
周次
时间
授课内容
1
9月1—5日
1顶碗少年2我们和我
2
9月8—12日
3卖荸荠的小姑娘4☆那片绿绿的爬山虎5☆古诗四首
3
9月15—19日
练习1 6将相和
4
9月22—26日
7鸟的天堂 8永生的眼睛
5
9月29—30日
9☆只有一个地球
6
10月8—10日
10☆我的心事 练习2
7
10月13—17日
练习2 11江姐 12伟大的心
8
10月20—24日
12伟大的心13我爸爸说14☆大仓老师
9
10月27—31日
15☆两幅不同的画 练习3 16林海
10
11月3—7日
16林海 17松坊溪的冬天 18仙人掌
11
11月10—14日
18仙人掌19☆海滨仲夏夜20☆香山红叶 练习4
12
11月17—21日
练习4 21再见了亲人 22梅花魂
13
11月24—28日
23古诗四首24☆山泉流过的地方25☆把我的心脏
带回祖国 练习5
14
12月1—5日
练习5 26晏子使楚 27夜莺之歌
15
12月8—12日
27夜莺之歌 28螳螂捕蝉 29☆公输子为鹊
16
12月15—19日
30☆机器人出诊 练习6
17
12月22—26日
总复习
18
12月29—31日
总复习
19
1月5——9日
总复习、考试
20
1月12—15日
考试、阅卷、登统
说明:2003年9月1日开学,并正式上课。本学期自2003年9月1日——2004年1月15日,共19周零4天。
四、重点部分教材介绍
(一)关于精读课文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方法,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形成良好的语感和习惯的主要凭借之一。教学时,应注意: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2002年秋季,我区一年级新生全部参加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使用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尽管我们六年级不是课改年级,但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每位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真落实新课标,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程强调对人的关注,课堂教学将变成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历程,可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就不再是教师指向学生单向的,而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双向的,甚至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的活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从权威变伙伴,从灌输变启发,从包办变放手,从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来看,看似教师的作用降低了,其实,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提高了。那么,教师如何来适应这种更高的要求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需要,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怎么理解就怎么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而教,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都应该基于学生“学”的需要,而不是老师“教”的需要。所以,教师的表述应该是“因为学生认为(觉得、需要)……,所以我……”,而不是“我觉得学生应该……”。
其次,教师的行为要转变。(1)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知识教不完,而启蒙后的智慧可以自己发现和生成知识。而在教学现实中,教师多习惯的、或者急着要“帮”学生,则会很快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回答或纠正。因此,鼓励教师重在启发,不仅仅是给予!(2)平等交流。要把课堂变成情感的课堂,教师要下大力气。学生在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愉悦、平等的氛围中,才能缩短和老师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创新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让我们记住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愿我们的老师都能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单向知识传授到双向感情交流,由一味的指责到千方百计的让学生尝试成功,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教师的素质要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涉及到很多方面,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很多,但笔者认为教师最需要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里,我们要学会反思,什么是反思?绝不是简单的“想一想”。在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每天我们下班的时候或者发现问题的时候想一想就是反思。其实,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反思,是需要确定的主题、具体而可操作的方式、情感的投入等因素,而且,它需要坚持,成为教师行为习惯的组成部分。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素质,还要有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这是教师与学生达到真正平等的基础。教师要能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来自学生的各种声音,同样需要有批判的精神去挑战自我,包括自己的观念、认识、行为习惯等,再创和生成新的自我,这也是改革者必备的素质,尤其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仅仅要求人们适应已经到来的变化,还要求人们在思索和探索中主动寻求新的变化和再创造,而这一切,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是无法实现的。
2.加强朗读、默读的训练,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注重语感的培养。此要求看似“习以为常”,但如果能逐一落实,必有收效。本册教材许多课文在课后的作业 中,均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如精读课文中1、2、3、7、11、12、13、16、17、18、21、22课,共12课,占精读课文的66%。编者安排此项要求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要加强朗读的指导,朗读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要给足读的时间,更要研究读的目的以及如何指导朗读。指导朗读时要特别珍视学生个性的理解、体验和感受,要注重读的层次和效果。
默读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是终身受益的一种学习能力。要 使学生潜心读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但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安排的默读训练往往流于形式,学生还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进去,就停止了。默读时要求学生不出声,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学会边默读,边思考,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总之,教师要认真训练,打好基础,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导他们爱读书、会思考,学会自主读书、自能读书,踏踏实实地读书。
3.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读课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预习,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善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解与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善于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4.关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习困难学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们是否考虑尝试以下几点:
(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4)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只作为“观众”、“听众”。为了充分运用这种优势,在学习内容上应丰富多样,不仅仅让学生在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才进行合作讨论,像互相认读生字,互相检查书写,交流学习方法,小组游戏学习、学习评价等等都可以进行合作。在共同的学习中,学生之间也创造了很多的学习方法。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
(1) 合作学习要采取鼓励的形式。
(2)合作学习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指导,不可急于求成。
(3)每次合作学习时,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4)合作学习的时间要适中,这个时间应以学习的情绪变化而定,老师要做到仔细观察、统观全局。
5.课堂提问的实效性。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
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笔者认为,提问题,首先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另外,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课堂教学设计举例:(仅供参考)
《鸟的天堂》A
教师在课一开始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环节,“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他最后的感受是什么?请你快速从书中找到相应的语句。”学生很快找到“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师马上问:“对这两句话你有疑问吗?”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产生争论,并顺着学生的问题,重排教学的次序,解决学生真正不懂的问题。
教师精心设问,抓住“从哪儿看出这里是鸟的天堂?”在学生了解了鸟儿们生活的快乐之后,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以这样两个大问题引领学生学习,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收到好的效果。在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几种读书的形式,如:在体会鸟儿们快乐生活的场景时,运用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在讲大榕树茂盛时,采取了对比读的形式。另外还安排了小声读、默读、齐读等形式,由于读得比较充分,学生读得有感情,要求背诵的段落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
为了让学生对大榕树有更充分地了解,教师查找了许多资料,如:这棵大榕树的树龄,树冠面积等,为学生了解榕树的创造了条件。这棵生长在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天马河中的大榕树已经有400多岁了,许多气根从树上垂到地面,伸入土中,又开始长出新的枝干,树根盘根错节,密密层层,枝叶婆娑,覆盖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相当于80多个多功能礼堂这么大,是世界上“独木成林”的奇观。学生听了之后,更感到这棵榕树为鸟儿们快乐生活提供了条件。
《鸟的天堂》B
一、由简笔画板书过渡到媒体播放“大榕树”,教师配图诵读第七、八自然段,自然引入对重点段的学习。
1.默读,找出作者描写榕树美的句子勾画体会,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引导学生自读、感受、质疑)
2.交流自学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1)教师注意学生在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板书让学生了解“绿叶的多”、“枝上又生根”等特点。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重点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二、学习第12、13自然段
1.播放12、13自然段“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这部分动态美的描写。
2.教师引导,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鼓励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语言文字描绘的美。(学生可自己读,也可与他人合作,找老师、找伙伴)
3.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榕树上生活的情景,并再次点明课题“鸟的天堂”,体会其含义。
《鸟的天堂》C
教师布置了一个综合实践作业 :“鸟的天堂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教学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搜集材料,练习“查阅资料”。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样,上网,去图书馆,看电视,调查访问等。
2.学写解说词,练“习作”。为“鸟的天堂”录象配上适当的解说词: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学写一段解说词,写清楚导游的身份,旅游的地方以及这地方的特点,力求写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动。
3.学做导游,练“交际”。这是续写解说词的一个延伸,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际。要求学生自由组成旅游团,自我推荐尝试当导游,全程陪同作解说。当班级进行优秀导游评选时,学生兴趣盎然,气氛热烈。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鸟的天堂》补充资料:
(一)
气生根是生长在空气中的一种变态根,如榕树的枝干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此种气生根没有毛和根冠,不能吸入养分,但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由于气生根扎入土内,起了支持作用,使榕树冠得以发展,故有“独木成林”之感。热带森林中的许多植物也有发达的气生根,气生根因作用不同,又可分为呼吸根、支柱根、攀缘根和吸器根。
(二)
五百年前,这里原有一个泥墩,一棵榕树,经长期的繁衍,成为覆盖有二公顷的小岛,岛上的榕树栖息着数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鹤和灰鹤最多,白鹤朝出晚归,灰鹤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翩翩飞舞,嘎嘎而鸣,蔚为壮观。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巴金游后写了《鸟的天堂》,1982年他亲笔题了“小鸟天堂”四字,更为这风景区增色不少,树长起来后便有气息,气根向下长入土后成树枝,枝大成树又有气根下垂入土,如此不断循环,加上小泥堆不断因河水冲积成小岛,树越来越大,成为有十五亩阔的榕岛了,如果您划艇靠近榕墩,环绕一周,就会见到榕林里面树枝交错,鸟巢一个个散布其中,鸟群飞上飞下的奇景了,真有“人间毕竟有天堂”之感。
(三)
江门新会的“小鸟天堂”,名气很大,记得孩童时代,便知道这里因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一文而名声大震,使此后的“小鸟天堂”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只要一提起它,脑海里就会构筑起一幅幅美好的图画,想象着新会那一棵很出名的榕树,树上每天有数不清的小鸟。
而人们最近前往“小鸟天堂”观鸟,却颇感失望,绕小鸟两圈,没有见到小鸟群飞的盛景。据当地人介绍,由于小鸟生存的大环境发生了改变,即小鸟周边被开发,原有的农田、水塘被破坏,环绕小岛的天马河的水质遭到污染,小鸟不断地飞到其他地方觅食,不再回来,护鸟措施也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再见了,亲人》
支玉恒老师在执教此课时,体现了“以读为本”。
在《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中,支老师自始至终让课堂做到了: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他指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支老师把指导学生读发挥得淋漓尽致。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使每一次读各有侧重点。出示课题后,老师让学生边想象边读:在火车站,你们和亲人面对面告别,怎么读?在列车上,亲人向你伸出手,怎么读?列车远去了,朝鲜的人们站在月台上,志愿军战士把头伸出窗外,大家拼命挥手,怎么读?使学生进入情境,有所体验。
2.支老师为让学生感悟到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打破常规,反其意切入,为学生设置了独特的思维障碍:我认为他们不是亲人,你们同意吗?咱们来场辩论赛如何?使学生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状态,深入地研读了课文,并抓住了良机,让学生掌握了抓事实理解,用事实理解,重情感体验。
《晏子使楚》A
. 由于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远,孩子们对春秋时代和晏子其人很生疏,在讲课前,鼓励孩子们到学校图书馆、上网去查阅相关资料。许多学生从《中国大百科全书》、《晏子春秋》、《中国古代智慧故事丛书》等书籍中和网上搜集了不少的关于晏子的其他小故事、成语,甚至还有汉代砖雕“晏子使楚”的图片。在预习课上,大家一起分享了这些吸引人的内容,对学生而言,练习了有目的查找资料,丰富了课外知识,引发了他们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教师而言,可从多方面挖掘教材内涵,有利于处理好教学上的重难点,有利于全方位地认识晏子其人,有利于更好地驾御课堂教学活动。
第一大段从略处理,重点学习第二段,先请学生读文后找出“楚王与晏子3次较量结果”的句子,抓住3个“只好”一词为切入点,理解3个小故事,以师生共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学生自学的方式体现“教、扶、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晏子的话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想像“我就是晏子,面对楚王的故意刁难、蓄意侮辱,会怎么想,怎么做?”,发散学生思维,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丰富课文的细节,学习创造性复述,以加深理解晏子的思想品质。
板书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简明扼要。在黑板一侧画简笔画“城门”和大小门洞,便于学生形象地理解楚王的用意,启发学生想像、体会晏子的心理活动。
《晏子使楚》B.教学片段
师:你能模仿晏子当时的语气、神态来读一读晏子的话吗?你们是否需要练习一下?
生:需要。
师: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讨论、练习朗读。
(4分钟后)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读后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读)晏子的话充满了对楚王的鄙视,要读出对楚王的不屑一顾。
生:(读)晏子其实是在讽刺楚王,所以我要这样读。
生:(读)我读得慢条斯理,是因为我觉得晏子具有绅士风度。
师:了不起,实在了不起,你的想法与众不同,会用“绅士风度”这个词,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如果有的同学不懂这个词,课后可以请教这位同学。
(笔者评论:一改过去那种“请同学们带着怎样的语气或同学们要读出怎样的语气”的说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我要怎样读?我为什么要这样读?)
《晏子使楚》C
. 编写并表演课本剧,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建立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语言,积累了词汇,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创造性地续编故事,突出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可完全由学生策划、组织和实施。
《林海》
在学生预习、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资料。看地图,明确大兴安岭所处位置,搜集介绍大兴安岭的文字和图片,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做好课前准备。
整个教学过程 是学生生活化的实践过程,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作为“导游”和“游人”进行综合性的活动,介绍大兴安岭几方面的景物特点,学习运用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体验,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料,发展了思维,拓宽了知识面。教师做为“总导游”兼“游人”出现,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比较,在读中体味语言文字,把读和理解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学起来轻松、愉悦,读得准确,读得生动,读得入情。
《螳螂捕蝉》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1. 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对照译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 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问题。
4. 查找有关资料。
教师围绕自学要求,整节课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这过程中每位学生充分自学,踏踏实实读书,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研究。教师起到主导作用,重点处理课文的疑难点,指导学生学会读古文。本节课教学过程 扎实,使学生由不理解内容,不会读书到理解内容,明白道理,读文正确、读出韵味。在此过程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如实物投影、录音、录像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课也可自编成课本剧,并表演出来。
《仙人掌》
在课前,师生查找有关仙人掌这种植物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一开始,师生交流资料。教师查找的仙人掌图片资料丰富多彩,令学生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课文产生兴趣。教师围绕“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仙人掌的特征?哪一点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你读一读。结合课文谈感受。”这个问题师生结合课文重点句理解、朗读,学生还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知识的扩展,真正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学完全文后,教师让学生读课文第一句“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希望读出不同的感受。最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赞美仙人掌什么?请同学们在书上写下来。”
(笔者评论:新课标对各年级段识字、写字要求具体、明确。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具体体现。现在的语文课堂,尤其是高年级,重视听、说、读的多,而重视写的少。尽管每节课上课时间有限,教师感到时间紧,但如果我们每节语文课都抽出一点时间,即使是几分钟,写几个词,写一句话,日积月累,学生写字的能力、语文学习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夜莺之歌》
《夜莺之歌》讲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叫夜莺的孩子利用歌声传递情报,配合游击队员打击德国鬼子的故事。教学中,学生一定会为小夜莺与游击队员天衣无缝的配合叫好。这时,我们不妨“节外生枝”,故意设置疑问,假设小夜莺和游击队员在施计歼敌的过程中,不时遇到了种种不利因素,让学生讨论如何应对这些不利因素,从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对情报的传递设疑
课文讲这股敌人共32人,带着2挺机关枪,于是,小夜莺通过学夜莺和杜鹃的叫声,轻松、便捷地把这个情报传递给了埋藏在密林中的游击队员。此时可设疑:假如小夜莺引来的这股敌人人数更多,并且装备精良,拥有多种轻重型武器,甚至还有交通、通讯工具,小夜莺该怎么办呢?
2.对战斗的时机设疑
承上所述,尽管小夜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发出暗号,将敌情传递给游击队员,然而,敌我力量对比实在是悬殊,游击队员对付不了。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小夜莺又该怎么办呢?
3. 对战斗的结局设疑
说敌众我寡那是一种假设,课文中小夜莺引来的并不是一股强大的敌人,而是一小股敌人,这对游击队员们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尽管这样,仍可设疑,虽说他们对歼灭所有的敌人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但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万一有少数敌人侥幸逃脱了,这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4. 对斗争的方式设疑
以前,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用歌声传递情报,与游击队员默契配合,神不知,鬼不觉地消灭了一股又一股敌人。而现在,随着歌声里秘密的暴露,这种独特而有效的斗争方式将被迫停止使用,怎么办?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 ,层层设疑,步步深入,从不同的角度4次出现对实施计策都不利的因素,但小夜莺他们每次均能从容应对,从而进一步表现前苏联人民的斗争精神和聪明才智。教学中,同学们的情感也是跌宕起伏的,既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时的担忧,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后的喜悦。这样,在积极而活跃的心理状态下,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 关于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是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材料,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精读课文提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建议同样适用于略读课文,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对而言,不求深入钻研,只求概览大意,整体把握课文,捕捉需要的信息。课后思考题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讨论交流重点问题。
2.略读课文也要重视读,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通读几遍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可以提出阅读的时间要求,并注意反馈学生阅读的质量。
3.利用多种形式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三) 关于课后练习
本册教材课后练习精读课文一般4道题,略读课文一般为2---3道题,课后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了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必做题有少量的自选题。课后练习一般安排如下内容:
1.读写词语(包括生字词、常用词)、填写恰当的词语等,意在等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
2.朗读、背诵、摘抄、复述等常规练习,意在让学生认真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语言的积累。
以上两类习题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如凡是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每个学生均应正确读出、正确默写,凡要求朗读、背诵(包括默写)、摘抄、复述的题目要逐题落实,使每个学生真正通过训练,巩固、积累知识,打好基础。
3.理解内容,包括联系语境、生活实际与展开想像理解词语、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等。此类题量较大,有一定难度。教师需指导学生认真读书,“想想”的题目一定让学生深入思考,“说说”的题目要让学生充分讨论,要注意到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说话的机会,不可强求必须说好。
另外,部分题目如26课后第2题等在句子中渗透了写作方法,教师要引导学在
练习过程中领悟、学习。
4.写作练习,如18课第4题“选你熟悉的一种植物,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30课第3题“你想设计出怎样的机器人来为人类服务?展开想像,写一篇作文。”这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写作练习,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等方面进行练习。
5.阅读课外书、收集资料等练习,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扩大阅读量,加强语言实践活动。如第8课课后选做题“请你了解一下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或遗体有哪些看法、做法,把了解到的情况写下来。”第11课后选做题“阅读《红岩》或《在烈火中永生》,”第22课课后选做题“背诵描写梅花的古诗或课文中描写梅花的语句。”
此类题一般为选做题,应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完成作业 ,但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
课后练习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词、句训练要始终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 中。教学本册的精读课文,进行课后练习等仍要十分重视词、句训练。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词句和精彩语段。
2.本册教材涉及了部分“想像”的练习,目的是以学生的发展出发,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讨,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3.教材课后练习体现以人为本,体现选择,如:第一课第3题“从带点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第11课第2题“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第4题摘录课文中使你受感动的句段。”等题目体现让学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利于积极主动探索,在这一点上教师要注意答案不要求一致,要尊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
(四) 关于单元练习
▲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明确提出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我们搞好口语交际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感情的交流,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认识水平;同时,还能养成有礼貌、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以及尊重他人、懂得合作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口语交际测试将列入毕业考试的一部分。
本册教材口语交际训练安排如下:
出处
内容
形式
要求
练习1
如果客人到北京参观,请你
当导游,你打算怎样向客人
介绍北京?
说一说
或演一演
选择一个内容,搜集资料,做好准备。
练习2
保护环境 从我们做起
讨论会
1.清楚明白地讲出自己的看法。
2.语句比较通顺连贯。
3.发言时间不少于1分钟。
练习3
介绍你读过的一篇或一本
科普读物。
介绍
1. 要把有关的知识介绍清楚,有一定的条理,
语句比较通顺连贯。
2. 专心听别人的介绍,理解主要内容。
练习4
甲方:小学生多看电视好
乙方:小学生少看电视好
辩论会
1. 要充分地说明理由,以理服人。
2. 要有针对性地反驳对方的意见。
练习5
认真观看学校或班里的
最近一期板报或壁报,从内
容和形式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建议,并与有关的同学
交流。
交流会
1. 把自己的看法或建议说清楚,注意文明
礼貌。
2. 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同的看法与
别人商量。
练习6
我又找到了一个家
(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像。)
看图
编故事
1.语句比较通顺,有一定的条理。
2.发言时间为2分钟左右
1. 口语交际课的显著特点
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口语交际课就是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双向互动就是口语交际课的显著特点。
2. 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要求
(1) 听说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要有条理、连贯,语句比较通顺,时间从1分钟---2分钟,其中重在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本册口语交际训练要求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科学合理的要求。
(2)交际能力、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
A. 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B. 听别人讲话要认真,体现在倾听、有耐心,要边听边想,理解主要意思。
C. 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不理解的地方向别人请教,有不同意见与别人商量。
3.教学建议:
(1)组织好口语交际前的课前准备。如本册练习1-----5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前, 均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如组织学生参加喜闻乐见的活动,查找资料,阅读科普文章或书籍,所以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这是口语交际的素材,是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基础。教师应在上口语交际课前一段时间对学生提出要求。
(2)口语交际课不同于一般的说话训练,不同于看图说话、写话训练,不同于表演课本剧,口语交际课强调互动,就是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要真正交流起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A. 讨论式“互动”
针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目前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采用了这种方法。但是,有不少讨论,流于形式,学生互动性不强,收效甚微。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采用讨论这种方式时,应注意:讨论要适合学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要给足讨论时间。讨论的形式要多样。要做好讨论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
B.比赛式的“互动”
C.辩论式的“互动”
学生针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各自说对问题的看法,争论某种说法的对错。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亲身体会从正反两个方面互相辨驳,这种辩论,互动性强,最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D.接力式的“互动”
教师或一个学生描述一件事的开头,其他学生接前面老师或同学的话说下去,这样的接力,互动性也很强,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3)除专题训练外,可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使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如在家与家长交流,在校与教师、同学沟通,到商店与售货员对话等,利用各种机会多参与交际,通过广泛、大量的口语交际实践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
(4)教师的指导要及时、恰当,教学时,教师要在激发情趣和引导思路上下功夫,要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重视交际的态度和说话语气的引导;尤其要注意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能够友善地讨论或辩论一些问题,从而提高认识水平,,锻炼能力,发展思维。对于学生明显的语病、用词不准确等错误,还应适时给予纠正,可以让学生互相评论、互相帮助,在实践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关于习作
本册小练笔: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仿写一段话。
本册习作:
出处
题目
提示或要求
练习1
假如我是————
认真审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根据题目
展开想像,写一篇作文。
练习2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可以写记实作文,也可以写想像作文。
练习3
————笑了
认真审题,想想谁笑了(或什么笑了),为什么
笑了。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根据题目写
一篇作文。
练习4
学习编写课本剧
可以集体研究,然后独立编写。如有兴趣可以
排练此剧,在班、队会上演出。
练习5
任选一方面写一篇作文
自己拟题,40分钟完成300——400字。
练习6
根据提示,自选内容,
自定题目,写一篇作文。
1学校或班级庆祝新年活动。
2反映祖国(或首都北京)现代化建设成就。
3写第一题中你编的故事。
习作能较集中地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字负责的态度,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作文批改和讲评应讲求实效,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要尊重学生的意愿,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关于想像作文
1.写想像作文的目的是在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和进行交流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想像作文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激发强烈的创造动机,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独立地创造出事物的新形象。这里的“加工改造”、“独立地创造”是想像作文创造性想像的心理过程;“已有知识和经验积累”,即已有的感知表象,是想像作文的基础;“创作动机”即创作欲望,写想像作文必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才能展开丰富的想像。
2.习作《假如我是-----》设计片段
★谈话激趣,揭题
(1)师谈话:同学们,每当我看了《西游记》后就想:假如我能像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该多好;每当看到同学们那天真快乐的样子,我就会想:假如我是一名儿童,我能回到童年该多好啊!每当我工作劳累的时候,我甚至会想:如果我是机器人,能像机器人那样不知疲倦,那该多好!同学们,你们呢?你们有什么愿望呢?(学生自由发言)
(2)揭题:使你们的愿望今天就成为现实当然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可以让这些愿望在作文中成为现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写的想像作文“假如我是————”
★明确要求
(1)教师布置学生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的想像作文,问学生,你们读过这类文章后,感觉这类作文与我们以前所写的一般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结作文要求:认真审题,把题目补充完整。想像要大胆合理。要表达自己美好的感情。
★指导选材
(1) 启发谈话 (略)
(2)我们现在就展开想像的翅膀,去实现我们心中的愿望。先分小组说一说,你想写什么内容?为什么?
(3)集体交流
★学生列提纲
★对照提纲,自己练说片段
(1)同学们的想像真是五彩斑斓,真想马上就看到同学们的一篇篇佳作,先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说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听评要求:静心听别人口述,对照要求想一想,他这样写好不好?(评议)★课堂总结,学生习作。
3. 想像作文训练的注意点:
(1)注意生活的基础性。写想像作文,离不开生活的现实基础,没有对生活的感知、认识和理解,想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胸怀、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创造生活的精神和品质。
(2)注重新颖性、独创性。写想像作文,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想像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
(3)注意想像的合理性。想像的形象无论多么新奇,但构成新形象的材料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因此,写想像作文,要注意所想像的形象的合理性,避免学生在想像作文中的“假、大、空”等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
三、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册教材力求构建语文教材灵活开放的体系,为学校、教师与学生留有选择、更新、拓展的空间。本教材许多习题的设计思路比较宽,范围比较广,要求比较活,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语文教师应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它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一种自动化动作。它也分两种:积极的有益的好习惯,消极的有害的坏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例如:
▲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低年级)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中年级)
▲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中年级)
▲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高年级)
▲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初中年级)
这几条虽表述简单,却内涵深刻,意在引起大家的重视。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要努力去培养。
在这里,我们特别再强调一下要写好汉字。对写字的要求,新课标更加提高了。大纲要求写字要“正确、端正、整洁。”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改为“规范、端正、整洁。”在“正确”的基础上突出了“规范”的要求。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书写应严格要求。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写字。
3.现在,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引用课外资料适时、适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实了课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阅读量,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教师要研究课内外结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结合?怎么结合?如运用课外资料,课前收集、上课介绍、课中结合、课后简介等均可以,但如何做到适时、适度,望教师在这一点上加强研究,切忌流于形式,力争收到一定效果。
4.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充分开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做到合理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学生学习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感知语言,培养语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美感,渗透美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想象,培养创造。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我探索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主动获取知识,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教师切记不要流于形式,要收到实效。
5.新大纲、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非常必要。语文实践活动在内容上要与课内教学密切联系,在形式上要生动有趣,使每个孩子乐于参加,真正做到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如某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当一次小记者”活动,请学生对校园的热点问题进行采访、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后,组织“小记者行动报告交流会”,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