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与反思中充实、成长----《珍珠鸟》教学反思
来源:好学堂发布时间:2014-10-26
,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首先我们以人类无情的迫害动物,动物对人类失去信心、产生恐惧为切入点,并设计了问题:如果人类能够爱护它们,是否会获得动物的信赖呢?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感知文章主体。在新课的教授过程中,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听录音感知内容、创设情景,理解作者与珍珠鸟的信赖关系的建立过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中心,阅读课外教材,写读后感。
对于这个思路,我们备课组感觉不错,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了以下问题:在导入环节上,由于设计问题时没能充分考虑到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最终导致课外拓展训练成了教学设想中的摆设。感知课文时让学生听了录音,我们也觉得效果不够好。
课后,我们备课组进行了教学反思,认识到: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提问的过程中不能过多地以自己的思想来度学生的想法,忽视学生的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有限的生活阅历。
我们又开展了第二次教学实践。设计了如下过程:导入并了解文章大意、明晰“我“与珍珠鸟亲近的过程、领会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文字的优美、列举事例、再次领会文章的主旨。
我们重新设计了导入环节,选取了 一首节奏舒缓配有鸟叫的音乐, 从而自然地激发起学生喜爱动物、善待动物的愿望。在听录音感知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听读结合。这样的细微的改变,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有了依*,使学生在进一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初步理解主旨。在探究文章主旨的过程时,我们运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不断深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且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然而新问题又产生了:在让学生发现“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过程 ----也就是本节课的主要情节时,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琐碎,学生难以有一个相对较为完整和独立的思维空间,而且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在概括小结,这样的提问,表面上互动活跃,可实质上仍然是学生围着教师转。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仔细地品读文章,相信学生是完全能够自己概括出来的。让学生自主的完成,对学生在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上,无疑是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的。
于是,我们又做了如下改进:
首先我们以人类无情的迫害动物,动物对人类失去信心、产生恐惧为切入点,并设计了问题:如果人类能够爱护它们,是否会获得动物的信赖呢?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感知文章主体。在新课的教授过程中,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听录音感知内容、创设情景,理解作者与珍珠鸟的信赖关系的建立过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中心,阅读课外教材,写读后感。
对于这个思路,我们备课组感觉不错,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了以下问题:在导入环节上,由于设计问题时没能充分考虑到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最终导致课外拓展训练成了教学设想中的摆设。感知课文时让学生听了录音,我们也觉得效果不够好。
课后,我们备课组进行了教学反思,认识到: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提问的过程中不能过多地以自己的思想来度学生的想法,忽视学生的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有限的生活阅历。
我们又开展了第二次教学实践。设计了如下过程:导入并了解文章大意、明晰“我“与珍珠鸟亲近的过程、领会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文字的优美、列举事例、再次领会文章的主旨。
我们重新设计了导入环节,选取了 一首节奏舒缓配有鸟叫的音乐, 从而自然地激发起学生喜爱动物、善待动物的愿望。在听录音感知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听读结合。这样的细微的改变,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有了依*,使学生在进一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初步理解主旨。在探究文章主旨的过程时,我们运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不断深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且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然而新问题又产生了:在让学生发现“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过程 ----也就是本节课的主要情节时,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琐碎,学生难以有一个相对较为完整和独立的思维空间,而且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在概括小结,这样的提问,表面上互动活跃,可实质上仍然是学生围着教师转。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仔细地品读文章,相信学生是完全能够自己概括出来的。让学生自主的完成,对学生在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上,无疑是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的。
于是,我们又做了如下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