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两个差求未知量的应用题”教学设计及评析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4-10-31
评析:顾汝佐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能抓住关键找出相对应的量,去分析数量关系,把握解题思路。
2.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萌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学习全面地分析、考虑问题。
教学过程 :
一、以旧引新,促进迁移。
1.提问:
(1)甲买4本练习本,乙买6本练习本,谁付的钱多?为什么?
(2)买的本数多,付出的钱也一定多吗?当每本价钱相同时,买的本数多,付出的钱怎样?付的钱少,说明买的本数怎样?
【评析:这里(1)题的设计颇具匠心,题中有意不说乙和甲买的是同样的练习本,让学生判断谁付的钱多。估计学生中会有两种反馈,一种认为乙买的本数多,付的钱也多;另一种认为不一定乙付的钱多,因为没有说明是同样的练习木。然后在(2)题里,运用反问句强化每本价钱相同这个必要条件。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到看问题要仔细、全面,不能粗略作出结论。】
2.出示:(同种铅笔)
小红买:///
小刚买://///
(1)知道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每支铅笔的价钱?若告诉小红付出1元2角,怎样计算出每支铅笔的价钱?(板书:12÷3=4(角)。)
(2)还可告诉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每支铅笔的价钱?
(让学生补条件。估计会有:①小刚付出2元。20÷5=4(角);②两人共付出3元2角。32÷(3+5)=4(角)③小刚比小红多付8角。8÷(5-3)=4(角)。)
(3)(结合所补条件①、②的解答)提问:求每支铅笔的价钱,关键要找出什么?(铅笔支数及相对应的价钱。)(结合所补条件③)请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遍。教师出示:同一种铅笔,小红买了3支,小刚买了5支,小刚比小红多付8角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二、尝试练习,归纳思路。
1.学生独自思考,尝试解答上面的例题。
2.同桌交流,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3.指名学生列式,并结合算式“8÷(5-3)”提问:为什么用8除以2呢?(让学生根据铅笔实物图说理。)
4.进行鼓励性评价:同学们想得真好。小刚比小红多付8角钱,小刚比小红多买2支铅笔,从这两个相差的数量中找到了相对应的量,即“2支铅笔的价钱是8角钱”。这样就很容易算出每支铅笔的价钱。
【评析: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运用形象直观而又简明通俗的实例,提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想象,在教师的点拨下,补出各种不同的条件。然后从学生所补的条件中,选择一种,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这样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意向,主动地掌握这类问题的结构以及解题的关键,完全改变了教师一步一步发问,学生跟随教师一步一步回答的那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从学生的思维来看是变通型、创造型的。】
5.练一练。
一辆汽车用同样的速度行驶,上午行了120千米,下午行了200千米,下午比上午多行2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让学生画线段图表述题意,借助线段图找出对应量,进行解答。
(2)由学生展示思维过程,进行评析。
【评析:练习题的情节变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未变,要求学生画线段图找对应量进行解答,组织学生自己展示思维过程,相互评议,教师只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使学生的心态处于学习主体的位置,感受到互助合作与成功的愉快。】
三、分层练习,发展思维。
第一层:
选择正确算式的编号(用手势表示)。
1.同一种自行车,第一天卖出8辆,第二天卖出的比第一天多2辆,第二天收款1500元。每辆自行车多少元?
(1)1500÷2(2)1500÷(8+2)(3)1500÷(8+2+8)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画图分析,进行选择。在作出正确选择后,教师继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①若选算式(1),应怎样改变条件?②若选算式(3),应怎样改变条件?从中突出关键是要找相对应的量。
2.水果店运来若干箱苹果,每箱苹果一样重。一共运来250千克。已经卖出4箱苹果,卖出100千克。每箱苹果重多少千克?
(1)10O÷4(2)(250-100)÷4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作出选择,再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提问:若要选择算式(2),条件该怎么改?从中强调根据所求问题选择有关信息,关键是找出对应量。
【评析:这两题都采用选择算式的形式,在学生作出正确判断后,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算式改变应用题的条件,使算式与题目的要求相符合。这种练习方式,既有利于辨析应用题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强化解题思路,防止思维负定势,又渗透了事物之间的千变万化,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这确是一种较好的练习形式。】
第二层:发展题。
学校新买来10盒羽毛球。如果从每盒中取出2只,剩下的羽毛球正好等于原来的8盒。买来的10盒羽毛球共有多少只?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再指名展示思维过程,师生一起作评价,突出解题关键在于“取出的羽毛球相当于原来的2盒”这个对应量。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所学的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总评:潘小明老师的这节课,曾在本市和外省市借班上课,教学效果甚佳,表现在学生学得主动,思维活跃,甚至于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还要讨论下去。究其原因,一是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改革了应用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原来的“读题→分析(或画线段图)→列式计算→写答句”的模式,改变成“直观形象的实例→提出问题→分析解答→组成语言文字的应用题→完整解答→变化条件或问题→深化认识”的认知过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三是紧紧把握住题目里数量之间的关系,突出解题思路,训练学生思考力。当然,要做到这些还必须具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承认儿童具有巨大的智力潜在力,力求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培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宏观上的信念,才能组织好一堂课。从这堂课里还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艺术也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