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隔窗看雀》一课有感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4-11-17
说来惭愧,今天听完杨志强老师的课,才第一次读了周涛的《隔窗看雀》一文,发现这真是一篇颇有意思的小文。
读罢,第一念头就是,如果我拿到这篇课文该如何上呢?思考许久,没有答案。苦于无从下手,苦于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文章切入点。而今天课上,杨老师只用了两个问题,就轻松地把整篇课文给串了起来: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麻雀的忙碌与普通?哪些地方写了麻雀的不羞愧,不自卑?原本看似无从下手的文章一下子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找准一篇文章的切入点,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就一目了然了。整堂课上,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有序地展开阅读,逐步认识到了麻雀普通、忙碌、快乐、不羞愧、不自卑等特点,麻雀的形象也渐渐在学生脑海中生动起来。
美 文是需要慢慢“品”的,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入课文,与好词佳句作更“亲密地接触”,杨老师用“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是鲜活而精彩的?”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继续品文,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课文,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或用动画直接演示或以言语旁敲侧击,不光使麻雀的各种形态更清晰地映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而且让学生知晓了作者这样写作(这样比喻)的意图,在品读玩味的过程中将阅读与写作自然和谐地、成功地结合在了一起。
文本是我们教学语文的载体,而非我们教学的根本。在成功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之后,杨老师不忘将他们“带出课文”,用“作者写麻雀,其实写人,写人怎样的生活?”这样一问,又将学生带回到生活中。麻雀的一切特点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普通、忙碌、欢快、不羞愧、不自卑……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在让学生感悟我们的人生。够挖掘到课文的这一深度,与教师对教材的悉心解读是分不开的。
纵观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杨老师这节课的设计主要分为“学习课文”——“学习写法”——“学习做人”这三个版块,环节简单明了,我想,我们上语文课,是应该少一点繁琐的讲解,把教学过程简化再简化,不过简单也是一种境界!
读罢,第一念头就是,如果我拿到这篇课文该如何上呢?思考许久,没有答案。苦于无从下手,苦于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文章切入点。而今天课上,杨老师只用了两个问题,就轻松地把整篇课文给串了起来: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麻雀的忙碌与普通?哪些地方写了麻雀的不羞愧,不自卑?原本看似无从下手的文章一下子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找准一篇文章的切入点,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就一目了然了。整堂课上,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有序地展开阅读,逐步认识到了麻雀普通、忙碌、快乐、不羞愧、不自卑等特点,麻雀的形象也渐渐在学生脑海中生动起来。
美 文是需要慢慢“品”的,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入课文,与好词佳句作更“亲密地接触”,杨老师用“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是鲜活而精彩的?”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继续品文,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课文,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或用动画直接演示或以言语旁敲侧击,不光使麻雀的各种形态更清晰地映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而且让学生知晓了作者这样写作(这样比喻)的意图,在品读玩味的过程中将阅读与写作自然和谐地、成功地结合在了一起。
文本是我们教学语文的载体,而非我们教学的根本。在成功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之后,杨老师不忘将他们“带出课文”,用“作者写麻雀,其实写人,写人怎样的生活?”这样一问,又将学生带回到生活中。麻雀的一切特点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普通、忙碌、欢快、不羞愧、不自卑……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在让学生感悟我们的人生。够挖掘到课文的这一深度,与教师对教材的悉心解读是分不开的。
纵观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杨老师这节课的设计主要分为“学习课文”——“学习写法”——“学习做人”这三个版块,环节简单明了,我想,我们上语文课,是应该少一点繁琐的讲解,把教学过程简化再简化,不过简单也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