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和陶瓷》教学案例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4-12-09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交流收集的玻璃、陶瓷制品
1. 师展示几种不同形式的酒瓶(其中有玻璃的,也有陶瓷的)。
2. 学生展示收集的玻璃、陶瓷制品。(这种器皿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注意:轻拿轻放)
(评: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二、 观察比较玻璃与陶瓷的不同与相同
1. 提问:怎样研究这些带来的玻璃与陶瓷制品呢?
(陶瓷与玻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
2. 学生讨论研究方法
3. 研究,作好研究记录
采用的方法 我们的发现
4. 交流研究成果。
5. 指导发现:玻璃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可弯曲,而陶瓷就不可以。
(玻璃可再生,陶瓷不可再生)
(评:探究式学习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重在学习过程的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采用多种感官来认识玻璃与陶瓷,他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这么关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三、 观察比较陶片与瓷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 讲述:中国的英文各称怎么写,你们知道陶瓷的英文怎么写呢?你们知道陶瓷为什么这么写呢?
(评:从陶瓷的英文入手,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贴切)
2. 比较陶片和瓷片的相同以及不同。
它们哪个比较硬?
手摸在断口上,感觉一样吗?
用放大镜看,里面是什么样的?
3. 区分陶制品与瓷制品(课上搜集来的以及生活中常见的)
四、 拓展活动
1. 玻璃打碎时容易伤人,你能想办法制造打碎时不易伤人的玻璃吗?
学生猜想,实践(用双面胶夹入两片玻璃内,用啷头敲打)
2. 你还能制造其它一些新型的玻璃吗?
(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创新能力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设计新型玻璃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学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用科学,改善人们的生活,设计新型玻璃让学生更加意识到这一点)
3. 课后搜集“陶瓷家族新成员”的相关资料,利用晨会课作一个信息交流发布会。
(评:“教师不要把上下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
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这是标准中所提到的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学生课后搜
集资料,延续对本课的学习,采用“信息发布会”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科学课和晨会课相结合(大课和小课相结合),又为以后的科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地尝试。)
教学片断赏析:
(学生观察比较玻璃与陶瓷的相似之处后交流)
师:玻璃和陶瓷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生:它们都很硬,掉在地上都容易碎。
生:它们都可以用来制作容器。
生:用手摸上去表面都很光滑。
生:它们不像铁那样会生锈。
生:埋在土里也不会烂掉。
师:那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一般的玻璃是透明的,而陶瓷是不透明的。
生:玻璃碎了有锋芒,容易伤手,陶瓷碎了不容易伤手。
生:用笔敲在玻璃与陶瓷上面,响声不同。瓷器清脆一些,而玻璃与陶瓷沉闷一些。
生:我用放大镜看过,陶瓷断开的地方里有一个个的小颗粒,面玻璃没有。
……
(评: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地让他们去自主发现,他们将会发现许多有价值地的东西,他们在发现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交流的过程,并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及其成果,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相信学生,给他们提供发现的材料、场所及其它一些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与他们合作,学会倾听,学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