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从何处来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1-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2.学习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用周密、准确的语言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调动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2.认识到绿色植物是人类取食的渊源,从而认识到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质。

二、学法引导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领会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2.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课文在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时,采用了抓住事物的特征,主次分明、逐层深入的顺序。

(2)课文运用了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课文剪裁材料紧扣中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课文所用词语准确、周密,保证了说明内容的科学性。

难点:(1)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时采用的说明顺序。

(2)了解①食物②自养③叶绿体④异养⑤光合作用等科学术语。

解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之在听、读、说、写、练的过程中保持极大的热情,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分组去校外的各类食品加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弄明白用于制作各类食品的原料的来源,写出调查报告,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当作参考资料运用。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探索真理的求知意识。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足见食物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人,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那么,自然界中两百多万种生物的食物取自何处?能否概而论之?依你所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谈谈你的看法。

(一)明确目标

1.解决本文的生字难词。

2.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3.了解本文说明的主旨内容。

4.弄懂设问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后,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卵luǎn赫hè 脂肪zhī 贮藏zhù 参天cān 供应gōng yìng 糠麸fū 供给gōng jǐ 吃荤 hūn 细菌jūn 细胞 bāo

2.同学们默读课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发言讨论。

讨论明确:

第1自然段:以种子长成大树,鱼卵变成大鱼为例,说明生物构成躯体需要很多有机物;又以一个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说明一切生物,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提出“有机物从哪来?”、“能量从哪里来?”的问题。

第2自然段:以回答问题的方式点明说明要点,顺理成章地给“食物”这个概念下定义,为后面展开说明,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3自然段:用语意相同的话承接上文,用设问句开启下文,从而说明一切活的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第4自然段:给“自养”下定义。定义中强调“自己”,可领悟“自养”名称的由来及其特点。

第5自然段:运用比喻的说法,说明植物根、茎、叶的功用。

第6自然段:说明水和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原料。

第7自然段:说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第8自然段:说明大部分有机物构成躯体,小部分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物体生活使用。

第9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异养”。

第10自然段:以野兔、狼、虎、细菌的食物为例,说明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依靠植物生活。有的是直接依靠植物,有的是间接依靠植物。

第11自然段:对上述内容加以小结:归根结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

第12自然段:说明人属于异养的类型,但也要依靠植物。所不同的是人能够改造植物,更充分地利用植物。

第13自然段:说明绿色植物对世界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巨大作用。

3.在明确各段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归纳课文结构层次。

要求每人列出一份课文的结构提纲,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正误,再用投影片展示,全班讨论。本文结构提纲可明确为: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纵观全文,归纳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本文说明了食物的来源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制造的。而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通过劳动获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下定义说明法。就是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是什么,它要求用准确、简练、概括的语言揭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和特征。下定义说明既能使人对说明的事物有一个正确、本质的了解,又能使人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应用的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因此,这个定义说明是科学的,语言也是简洁明确的。

(2)举例说明法。即举出实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举例法分为列举事例、典型事例、类比举例三类。列举事例,即举出较多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说明死海的“死”。典型事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2段,举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死的典型事例,说明死海的“不死”。类比举例,即用另外一种与被说明对象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或事理来进行说明。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举泡茶为例来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使抽象的事理变得通俗易懂。

(3)打比方说明法。为了把抽象的事理或复杂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往往借用比喻说明,比喻说明是专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方法,比喻说明应力求恰当准确,不得夸张,这一点和文艺作品中运用的比喻不同。例如《着云识天气》一文,把天上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云,比作羽毛、鱼鳞、羊群、棉絮、峰峦、河川、雄狮、奔马等,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

(4)作比较说明法。作比较是将两种相同或不同事物加以比较的一种说明方法。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在与别的事物对比中显示出来。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生疏的事物,如果采用直接说明的方法,往往显得抽象或说不清,而运用比较说明的方法,可以收到具体突出的效果。

作比较,既有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点的两个事物的类比(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相同点),又有两种相反情况的对比(目的是突出事物的不同点)。如《人类的语言》把语言跟吃饭、走路作比较,是类比,说明三者之间有相同之处——“平常”。还将动物与人类在吃饭、走路和说话三个方面作了比较,是对比,说明三者的不同点,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说话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5)分类别说明法。把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就是分类别说明法。这种方法给以概貌的了解,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异,帮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做到头绪分明。分类法其分类标准要一致,各类不能交叉。例如《奇特的激光》在说明激光的用途时,就按照激光的三大功能进行分类说明:从“高亮度”这一性能上说明激光在军事上和生产上的用途;从“方向性好”这一性能,说明激光在导向方面和通讯线路方面的用途;从“单色性”这一性能,说明激光在测距仪上的应用和利用激光进行“全息照相”。

(6)列数字说明法。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就可以用数字来说明。运用数字,是精确、科学地说明对象的一种方法,因此,应做到数字准确无误和来源可靠,明确表达是确数还是约数。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举出了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600立方米。正门迎面是12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每根高25米,大礼堂天花板上的灯饰,有500个灯孔,70条瑰丽的光芒线,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三层水波形暗灯槽等。这些数据,从整体到局部,从外部到内部,准确而充分地说明了大会堂的雄伟瑰丽。

2.采用竞答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找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讨论各有什么作用。

(1)分类别

因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也就是“食物”来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出发,采用分类说明的方法。

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

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自养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绿色植物生活的则是异养型。

然后文章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再次分类说明。

自养型生物分为两类: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生物(常见的大量绿色植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的生物(极个别的微生物细菌)。

异养型生物也分两类: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

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兼容并包,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2)下定义

“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自养”是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叶绿体”是叶绿素和蛋白质等组成的小颗粒。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而且用语简明扼要,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

(3)列数字

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这是以“人”为例,用具体数字说明“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二万五千亿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气孔,“一秒钟”,“二万五千亿个”,三个数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说明了叶子上的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威力。

“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简单准确的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合成工厂”的巨大。

(4)打比方

在说明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恰当的比喻: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体比作合成车间,这样,把整个自养的过程,比作是工厂从采桑原料,运输到生产、合成的过程。——以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比喻不太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从而收到使被说明事物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的效果。

3.采用枪答的形式,研究“设问”在文中作用。

(l)文章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设问句,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1自然段结尾,采用连问的方式进行设问,“这些有机物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3自然段开始就问“如何获得食物?”然后回答:“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领句。

总之,作者善于提出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一一加以解答说明,得出结论,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它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扩展

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段落层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利于学生拓宽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课文所说“食物”,与人们通常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就给食物下定义?

人们通常说的“食物”是能吃的食品,包括的范围比较小。课文所说的“食物”是一种构成生物躯体和供应生物能量的有机物,它包括人们通常说的“食物”,而且范围要广得多。正因为和人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文章才有必要在开始提到“食物”的时候,给它下个定义,好为后面的说明打下一个基础。

2.“自菲”和“异养”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先说、详说“自养”,后说、略说“异养”?

说明“异养”后,为什么对人类获得食物的方法作了较多说明?

“自养”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无机物(水、二氧化碳、无机盐)制造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是地球上有机物的重要来源。而“异养”是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来生活的营养方式。如果不先说明“自养”,“异养”就难以解说清楚。又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不谈原料来源不行,不谈植物如何采集、运输、加工原料也不行,不解释如何加工形成有机物更不行,所以,根据需要详写“自养”。对“自养”了解清楚了,“异养”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要略写。人类对食物的获取,不仅是对动植物的利用,而且能根据人类的需要去改造它们,使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对这部分多做些说明是必要的,一是人类获取食物不同于其他生物,二是使读者理解自然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3借助图表来理解说明文内容,是阅读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l)阅读本文第2段,在下边四个方框之间标出三条连线,显示生物躯体的组成、能量的供应和其他二者的关系。

(2)本文谈异养的部分举了兔、狼、虎、细菌等归根结底都靠植物生活的例子。试根据这部分的说明,画出图解,正确显示草、兔、虎等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附:参考答案

(1)

(2)


(五)布置作业 

1.思考课文第12自然段,写人们办猪、牛、鸡的“加工厂”是否脱离了课文题目?它的作用是什么?

2.比较下边几段话和课文中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并指出这种说法的毛病。

(l)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或供应能量的物质。

(2)这些气孔排出氧气,蒸腾水分,然后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3)世界上一切生物都是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

(4)我们人类属于异养型,所以我们皮肤上不会长出叶绿素,但我们也是靠植物而生活的。

(5)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

3.文中有些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生动具体、形象易懂。标出句中的喻体和本体,并仔细体会二者的相似点。

(l)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

(2)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

(3)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

(4)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这真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合成工厂。

附:作业 参考答案

1.没有脱离课文题目。是讲人类获得食物的另一种途径,进一步说明食物从绿色植物中来的道理。

2.(1)原文中为“和”,这里变成了“或”。须具备构成躯体、供应能量两种作用的物质才是食物。用“或”把并列关系变成了选择关系,定义不准确了。

(2)原句是“蒸腾”和“吸入”同步进行。这里改成了先“蒸腾”后“吸入”,不符合实际情况。

(3)原句中有“除了……外,其他”的限制性成分,这里改成了无所不包容的“一切”,错误地扩大了陈述范围。

(4)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把因果关系弄颠例了。“不会长叶绿素”应为因,“属于异养型”应为果。

(5)须有“活的”限制才准确,死的生物就不需要食物了。

3.(l)本体“根毛”,喻体“原料采集站”。

(2)本体“叶子”,喻体“食品加工厂”。

(3)本体“叶绿体”,喻体“合成车间”。

(4)本体“植物”,喻体“合成工厂”。

八、随堂练习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统习。

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消声器”、“除尘器”、“制氧机”、“预报员”、“防疫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植物还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广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将整个地球都网住的巨大的环境保护网。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洁工”。且做生物也广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个“清洁网”。

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这些益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保护了环境。一只友喜鹊一年可消灭1.5万条松毛虫,可保护十多亩松林不受虫害。两只大斑啄木鸟一天能消灭600多条害虫的幼虫,可以控制几十亩人工林免受蛀食树干的害虫的危害。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着不同的鸟类,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网络。

以上事实说明,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只要我们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保护害虫的天敌,充分发挥植物和益鸟等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人类环境就会更加美 好。

1.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 )

A.植物是自然界的“环境保护网”。

B.微生物是自然界的“清洁工”。

C.益鸟消灭了害虫,保护了环境。

D.生物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

2.文章第二、三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安排内容的顺序是( )

A.总分总B.分总C.总分D.并列

4.第二段中加点的“全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天敌”指上文中提到的哪一类动物?

九、板书设计 


    更多精彩文章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1
    •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示例
    • 《琵琶行》教学设计1
    • 《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
    • 《乡愁》教学设计1
    • 《蛔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 《诗两首》教学设计1
    •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5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4
    •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 《唐雎不辱使命》
    •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
    • 《蛔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