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课堂实录及评点

来源:乐学堂发布时间:2015-01-14

【课堂实录】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兰天同学画的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

男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说得不错。哪位同学还能说得再细致具体一些呢??

女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树。?

师:说得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

女生答:喜欢。?

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吗??

全班答: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兰天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好,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师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

生: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生: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自述。?

师:好!两位同学分别从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来谈,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很快,又有学生举手)?

生(1):我最喜欢第3自然段,因为这段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的痛苦是它自己选择的。?

师:你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吗??

(生(1)朗读第3自然段,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的掌声是给你最高的评价。(全班同学再次鼓掌)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2):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它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生长的环境。我喜欢其他树生长的环境,更喜欢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它懂得奉献。?

师:说得太好了。你把这段也读一下吧。?

(生(2)朗读第2自然段)?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3):她读得没节奏,没感情,声音小。?

师(笑):哦,是这样的吗?你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3)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下边的同学可得多注意朗读要求,向他学习啊。请同学们继续谈。?

生(4):我喜欢最后一句。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是忧愁而快乐的树。?

师:你读来听一听。?

(生(4)读。全班掌声鼓励)?

生(5):我喜欢第5自然段。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生(5)朗读第5自然段。同学鼓掌。师环视教室,无人举手,便再次强调朗读的要求,然后要学生再齐声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下面我们要进入攻坚阶段,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集体探究。?

生(1):我们的问题在第3自然段。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探究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生(2):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3)(补充):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

师:在课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纷纷答: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

师:很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这份痛苦带来怎样的深沉?

生(4):“制造清新”。

生(5)(补充):“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6):给市民带来快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加点的词语系板书部分,下同)?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对啊,是“以苦为乐”的精神,是“奉献精神”,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7):“好人”“伟大的人”。?

生(8)(补充):“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这些人叫奉献者,行道树象征了这种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下,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题。?

生(9):第2自然段中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0):“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是行道树的主观感受。?

生(11):我觉得这里的“堕落”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堕落”不同,它是行道树同森林里的伙伴相比较说的,好像是一种幽默的说法。?

(师肯定。学生继续就“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探究)?

生(12):我们组认为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不好理解。“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生(13):这是假设。?

师:只是假设?能不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思考。?

生(14):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师:回答得有道理。要理解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一定要结合课文,看看前后是怎么说的。这就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同学们继续提问题吧。?

生(15):我们的问题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

师:大家认为这两个词矛盾吗??

生齐答:不矛盾。?

师:为什么?谈谈理由吧。?

生(16):不矛盾。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人们不重视它,“快乐”说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

生(17):“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

师(指着板书):对,“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这时铃声响了)?

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我们下来继续探究交流。下课。??

附板书:

行道树

张晓风

(象征奉献者){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制造清新,献出绿阴}奉献精神

【评点】?

《行道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改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康念菊老师的这堂课,是我们实验区初一语文的一堂研究课,它给我们参加实验的老师很好的启发,对我们如何进行课改试教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其主要特点有:?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开始时用该班学生的一幅画引入,让学生说出画的内容,这种方法很好。因为这张画是他们熟悉的同学画的,他们感到亲切,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和兴趣,这样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学习,为教学的开展做好了第一步。

2?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只是就课讲课,是把一篇整体的美文大卸八块,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学生学来感到枯燥厌烦,这正是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体现,也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的状况。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语文课改必须摒弃的。康老师的这堂课,就是对过去的所谓的“规律”的反动,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康老师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按四人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4?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上。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作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康念菊 戴伟)

    更多精彩文章

    • 《选举风波》教学案例及课堂实录
    • 课堂实录:生动的人物描写 教学实录
    • 李镇西课堂实录----《在烈日和暴雨下》
    • 李镇西课堂实录
    • 羚羊木雕课堂实录
    • “广告有‘你’真精彩——广告词大家说”——常州市级课题”语文
    •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 《夏天也是好天气》教学实录与评点
    • 《沁园春.长沙》 课堂实录及点评
    •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
    • 《快乐的小公鸡》课堂实录及点评
    • 《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实录
    •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学实录及点评
    • 《诗两首》教学实录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